整体弹射座舱效果不错,为何并没有在战斗机中推广?

整体弹射座舱是现代弹射座舱的一种,与目前流行的弹射座椅不同。弹射座椅是在紧急情况下,比如战机被击中或者有坠毁的风险时,飞行员拉动弹射手柄,此时的飞机上的座椅下部的小推力火箭会立即点火,把座椅和飞行员一起向上弹射出去。弹射出去之前,必然会有如何避免碰撞座舱盖的问题。现在的解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在拉动弹射手柄后,先启动座舱盖下面的爆炸螺栓,把座舱盖先整体炸飞;然后飞行员座椅的小火箭才点火。这样的弹射方法,会在炸飞座舱盖期间和让座舱盖飞出距离较远的期间,消耗大约0.3秒到0.5秒。而飞行员一旦弹射,那么0.01秒都能决定生死。因此0.3秒以上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先飞出座舱盖万一飞不远,这种座舱盖也有几百公斤,而且面积很大。弹射飞出的飞行员的头部,

有可能再次撞到座舱盖上;这种二次伤害往往是致命的。于是当代的大部分弹射都改成了穿盖弹射。也就是飞行员拉动手柄的同时,也当即引爆了飞行员头顶上的爆炸索。爆炸索会立即把亚克力的座舱盖炸出一段缝隙或者干脆是一个窟窿。此时飞行员的火箭座椅向上撞击。而飞行员座椅的顶部一般有一个高出飞行员头部的撞击角。即使此时爆炸索炸开的座舱盖的空隙不大,也可以靠火箭起飞加撞击的力量硬撞出一个大洞,让飞行员和弹射座椅一起飞出去。此后到规定时间,同时感应外界的相对风速,弹射座椅脱离并且弹开降落伞。这样的穿盖弹射非常迅速,几乎不浪费任何时间。但是飞行员仍然有被破碎的座舱盖划伤的风险。同时弹射出去以后还会受到高速气流甚至是其他空中的高速物体,

包括被其他飞机撞击的风险。因此即使是穿盖弹射也是风险很大的。而早在1960年代,国际上就发明了座舱整体弹射的技术。也就是一旦启动弹射功能,那么飞出去的不是单纯是座椅和飞行员,而是连大部分座舱一起弹射。这种座舱甚至可以双人或者多人一起弹射。这样的好处很大。可以避免弹射过程中的撞击或者擦伤风险,还可以避免弹射后必然面对的高速气流;即使在空中受到比较小的撞击也问题不大。到此好处还没有完。因为大部分飞行员弹射后落地,还要经受落地时刻的另外一道考验。

比如下面是水面,悬崖,建筑顶部的尖锐物甚至是野兽的攻击。而飞机座舱整体弹射一般都不怕落水或者地面的尖锐物体。如果遇到野兽的攻击,也可暂时在座舱里面不出来。比单纯靠单人降落伞落到地面安全得多。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认为,时间比较近的整体座舱弹射成功的案例,就是1999年F117被击落中后的整体弹射成功。

那么为何整体座舱弹射并没有大面积推广呢?这就是整体弹射虽然好处很多,但是掣肘的方面明显更多。座舱整体弹射比弹射座椅更为复杂,因为弹射过程中要先炸开部分座舱和机体的刚性连接;还要用爆炸方式切断所有的电路和管道。任何一点出错,藕断丝连,就会造成弹射的失败。而且座舱整体弹射,不适合飞行动作比较复杂的战斗机的弹射,只适合飞行比较平稳的攻击机的座舱弹射。也就是弹射时尽量方向朝上。如果是倾斜或者倒翻状态,就很容易弹射失败。因此座舱整体弹射技术在战斗机上几乎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