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卷(7)
高考冲刺卷(7)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木薯是一种多年生作物,有“淀粉之王”“能源作物”“地下粮食”之称。尼日利亚位于非洲几内亚湾沿岸,木薯产量居世界第一,未来有望利用木薯加工提炼乙醇和淀粉等物质,替代国内进口乙醇。尼日利亚木薯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且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市场对木薯需求旺盛。据此回答1~3题:
1.尼日利亚发展木薯加工业提炼乙醇的优势条件是( )
A.技术水平较高 B.木薯原料充足 C.劳动力素质高 D.国际市场广阔
2.尼日利亚发展木薯加工业利于( )
A.促进环境保护 B.带动石化工业发展 C.增加就业压力 D.增加国家外汇
3.尼日利亚为促进木薯加工业的发展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引进资金和技术 B.加快城市化发展 C.大量出口木薯 D.加强航空港建设
【答案】1.B 2.D 3.A
第1题,材料分析可知,尼日利亚的木薯产量居世界第一,原料充足,利于发展木薯加工业,提炼乙醇。
第2题,发展木薯加工业,尤其是提炼乙醇,对环境有污染;可以带动相关工业的发展,但对石化工业影响不大;木薯加工业的发展,可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出口木薯加工产品,可增加国家外汇。
第3题,尼日利亚木薯加工能力不足,可以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发展;尼日利亚经济较落后,如果城市化发展过快,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木薯为初级农产品,且产品附加值较低,大量出口木薯并不能带动尼日利亚木薯加工业的发展;适宜用航空运输的物品通常是体积小、贵重、对时效要求高的物品,木薯加工业产品不适宜航空运输。
南极冰盖表面的剧烈辐射冷却使得近地层空气密度增大,海拔较高处近地层空气密度比同一水平面上其他位置的空气密度大,并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加速向下运动,形成下降风,其风力大,破坏性强。读“南极大陆等高线(米)分布图”,回答4~6题:

4.从形成过程分析,下降风现象和下列的大气运动现象相似的是( )
A.海风 B.陆风 C.山风 D.谷风
5.在我国四个南极科考站中,下降风最为典型的科考站是( )
A.长城站 B.昆仑站 C.泰山站 D.中山站
6.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
B.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大
C.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
D.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答案】4.C 5.D 6.B
第4题,由材料可知,下降风的成因和山风相似。
第5题,中山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故其下降风最为典型。
第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图中下降风典型地区的风向以偏东风为主;晴朗的白天或多云的夜晚下降风的强度较小;研究下降风,对于南极科考的顺利进行有积极意义;出现下降风时,近地面大气中会出现逆温现象。
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的地质横剖面示意图,该地区裁弯取直开挖了引水隧洞,连接了同一条河流的不同河段。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图中地质构造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向斜的槽部 B.隧道沿线地质条件稳定
C.图中的河谷均位于背斜构造之中 D.F1断层形成早于F2断层
8.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 )
A.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 B.植被稀疏 C.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D.地势起伏较小
【答案】7.C 8.A
第7题,根据岩层弯曲形态,甲地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甲位于背斜的顶部,选项A错误。隧道沿线有两处穿过断层,地质条件不稳定,选项B错误。图中的河谷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选项C正确。F1断层形成可能与F2断层在同一时期,选项D错误。
第8题,图示地区岩溶地貌广泛存在,主要原因是该地岩层以碳酸盐岩为主,碳酸盐岩具有可溶性。
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33°E,69°N)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黎明,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这一天,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据此回答9~11题:
9.当日,摩尔曼斯克市的日出时间大约为当地时间( )
A.0时17分 B.11时43分 C.12时31分 D.23时43分
10.推测摩尔曼斯克市极昼结束后首次日落的日期,可能是( )
A.6月22日 B.7月22日 C.12月1日 D.12月22日
11.S市位于W市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答案】9.C 10.B 11.D
第9题,日照时间仅为34分钟,可推知日出是当地地方时为11时43分,因为使用莫斯科时间(东三区),再换算成莫斯科时间为12时31分。
第10题,2017年1月10日,该市居民迎来了今年的第一黎明,就是极夜结束的第一天,那么半年后则是摩尔曼斯克市极昼结束后首次日落,结束日期大约是7月10日,四个选项中7月22日与7月10日最接近。
第11题,1月10日,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向北昼越短,W市和S市分别于当地时间6时52分、4时53分同时日出,W市比S市昼长短,W市在S市的北方,从时间看,同时刻W地方时比S地方时早,说明W市在S市的东方。由此判断S市位于W市的西南方向。
二、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12~13题为必考题,各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共56分)
(一)必考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德国森林覆盖率近1/3,农村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草坪和树木,农业生产较少受旱涝灾害影响。德国90%以上的农户饲养业和种植业并举,专一生产某种农产品的农场很少。
平原地区发展农业往往以种植业为主,但德国北部平原却以畜牧业为主,谷物种植业集中在南部高原、山地中的河谷地带。近年来,德国种植业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提高,但整体上南部地区复种指数比北部高,下图为德国矿产资源和农业分布图。

(1)分析德国农业生产较少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原因。(6分)
(2)分析德国南部地区复种指数比北部高的原因。(6分)
(3)分析饲养业和种植业并举的好处。(6分)
(4)德国不仅农业发达,也是全球八大工业国之一,试分析德国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6分)
12.解析:第(1)题,首先从降水角度分析,该地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季节变化小;其次,从植被分析,该地森林覆盖率高,调蓄径流能力强。最后从水源条件和水利设施进行分析。
第(2)题,主要从纬度位置分析气温差异,再结合主要农业活动进行分析南北复种指数差异。
第(3)题,饲养业和种植业并举,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等方面分析回答。
第(4)题,主要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矿产资源、科技力量、市场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季节变化小;森林覆盖率高,调蓄径流能力强:河渠众多,排灌条件好:经济发达,水利设施完善。(6分)
(2)德国南部地区纬度低,气温高,热量条件较北部好;北部混合农业中畜牧业比重较高,放牧范围广、时间长;南部山地多,耕地少,耕地利用率高。(6分)
(3)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减少投资风险;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维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6分)
(4)德国地处南欧与北欧、东欧与西欧的“十字路口”上,地理位置优越;临海,河流、运河众多,水运便利;矿产资源较丰富;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6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上游穿行于山区,年均降水量200~500mm;中游流经科罗拉多高原,形成著名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并含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下游地势低洼,年均降水量不足100mm。
科罗拉多河曾经狂野不羁(流量大,流速快),每年春末夏初,河水携带近亿吨泥沙流入墨西哥境内的加利福尼亚湾,在河口堆积形成巨大的三角洲。20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在科罗拉多河干支流修建众多水利工程,该河被驯服,但下游径流量锐减,三角洲沦为沙漠。下图示意科罗拉多河流域。

(1)简析科罗拉多河狂野不羁(流量大,流速快)的原因。(6分)
(2)推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8分)
(3)分析科罗拉多河下游水量锐减对三角洲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8分)
13.解析:第(1)题,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脉,科罗拉多河狂野不羁(流量大,流速快)的原因,可以从地形、降水、河流流域面积等方面回答。
第(2)题,可从内外力作用以及地形、流速落差等方面分析。
第(3)题,科罗拉多河下游水量锐减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湿地减少。
【答案】(1)上游降水量大;地势高,气温低,积雪量大;春末夏初气温回升,积雪迅速融化,河道流量大增;中上游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汇入干流水量大;河流中上游落差大,河水流速快。(6分)
(2)首先是外力搬运的物质在低处沉积,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然后由于内力作用,地壳抬升,形成科罗拉多高原;进而导致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加大,河水流速加快,下切侵蚀能力增强,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8分)
(3)下游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三角洲土壤肥力下降;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湿地减少,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动物的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8分)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两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四川省为我国西部重要的旅游大省,其位于中国东西、南北交通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利地促进了四川旅游的发展。从2013年开始,四川省“自驾游”就全面击败“跟团游”,四川省目前正在大力建设30个自驾游基地,该地已经成为青藏高原自驾游的首选出发地。
分析四川省成为青藏高原自驾游首选出发地的原因。(10分)
14.解析:四川成为青藏高原自驾游首选出发地的原因可以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旅游资源分布、客源市场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四川省邻近青藏高原;四川和青藏地区交通较为便捷;四川和青藏地区交通沿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四川省地理位置优越,离全国客源市场距离较为合理;四川省基础设施较为优越,可进入性强。(10分)
1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棘手问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长,不能降解,重金属在作物的可食部分积累后易于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和动物。近年来出现的植物修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15.解析:从污染的途径分析对人的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地下水,水质恶化;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阅读表格内容,可以看出遏蓝菜属植物吸收大量重金属,所以可以种植有效吸收重金属的植物,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对植物富集重金属的部分进行集中处理,避免二次
污染。
【答案】污染地下水,水质恶化;土地生产力(或土壤生产力)下降,农作物减产;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畜健康。种植有效吸收重金属的植物,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对植物富集重金属的部分进行集中处理,避免二次污染。(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