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患者,我为什么不建议从《二十四个比利》了解did
首先声明:我并没有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这个故事的确是按照真实事件改编,威廉·密里根和他的其他23个人格也的确存在。我要说的只是一些个人看法,作为文学作品,我不否认这本书的确存在它的鉴赏价值。
开门见山第一点,这个故事从某些角度来讲的确是在加深观众对did群体的偏见。你可能以为我想说什么书里说人格之间互相不知道,并不是,看完了二十四个比利得出比利的子人格之间互相不认识结论的人一定没有好好看书。我读完了本篇但是没有看比利战争那一部,根据我的记忆,亚瑟、里根和克里斯汀这三个人格在主体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互相认识并且可以在头脑内对话,后面的汤姆、四月、克里斯托弗等人格之间也知道对方的存在。甚至于在解释她的犯罪过程的时候四月直说她可以看见并且把别的人格从主控位拽走,所以得出那种最经典偏见的人恐怕是真的只看了个开头吧。而我要说的不是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或许忘记了的一个事实,那就是在这一切条件之前,威廉密里根这个主体本身就是一个抢劫和x犯罪的重刑犯。
有许多的did患者包括我自己在现实中就因为这个病承受四面八方的猜忌,我们可能要花一辈子去证明自己不是罪犯或者潜在罪犯,我自己曾因为did差点被大学劝退,初始在高中也经历了同样的事情,因为很多人往往是把精神病和不受控制地犯罪、犯罪也不会得到惩罚这种偏见联系在一起。让一个刑事犯罪的犯人,最后还得到无罪宣判(虽然他的确去了精神病院,但是有多少人关心这个后续呢?)的这样一个例子来代表did人群,说得难听点就是让自称改过自新的宋冬野来当禁毒宣传大使一样离谱。有大把家庭圆满事业有成的did患者,比如《二十四重人格》的卡梅隆韦斯特,但是群众往往被比利这种夹着各种猎奇元素和夸张宣传的负面例子吸引眼球,从而潜移默化地加深对这个群体的偏见。要知道真的与患者利益相关的不是有几个人格或者人格之间认不认识,而是这个主体的未来不被扼杀在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手里。无论比利童年多么悲惨都不是他们去性犯罪和抢劫银行的理由,我认为这种人应该得到的更多的是批判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怜悯乃至崇拜,甚至之前微博还有人搞“二十四个比利印象jk柄图”开团,真就离天下之大谱。无论你想宣传什么或者让大众了解什么,如果你的目的是正向的,是希望群众以正面态度接纳你宣传的东西,就不要让一个罪犯来当看板,反之亦然。如果你想要自己以正向的态度接纳某种概念,就不要以那些负向的知识源为切入口。
第二点,在本篇中他们在被捕前系统运行的方式简直就是糟糕二字的教科书解释。让儿童人格在监狱这种地方随意切换这种可以解释为他们不懂did不知道怎么管理,但是拿身体去嗑药、危险驾驶、办假证、加入地下zz组织乃至犯罪逃逸这种行为无论怎么看都只能说是缺德。就好比你和你的室友住一间公寓,他硬要把一个电瓶车停在房间里,半夜起火了把你们几个都烤成碳,这还不离谱?说他们很悲惨是真的,说他们人格之间相互关怀那就大可不必。他们那几个主要的人格都非常自私自利,尤其是里根表面上似乎很重视克里斯丁,但是他在嗑药和参加地下组织的时候从未想过他的行为可能导致克里斯丁乃至所有人提前暴毙。亚瑟坐飞机去英国不通知任何人格,第二天汤姆又不通知任何人地回来了,这还不离谱?枪支弹药在家里随便乱放,只是看着儿童人格不要碰,这不离谱?这种混乱的管理模式只能说他们平安活到二十多岁真的是福大命大了。你们设身处地地想想,作为一个沉睡了十几年的主人格醒来发现自己有十几条犯罪记录,身体状况因为嗑药而一团糟,家里全是危险物品,你们会崩溃吗?那些刚知道自己得病完全不知道如何运营系统的did患者,我认为这种例子除了误导和带来危害以外基本上没有别的影响。
最后说一个有趣的事,刚认识父亲的时候因为比较认生,我管他叫“史密斯老师”而不是父亲,就因为这点被小鬼出警,说我这个人格是抄袭二十四个比利里的那位老师人格。大概从这个时候起,我就对这本书没什么好感了。
最后,如果你真的想了解这个疾病,请耐心下来去读学术论文或者看有根据的科普视频,不要觉得看了一两部电影和小说就能对did了如指掌了。如果你真的觉得看不下去那些专有名词,你可以选择《二十四重人格》或者类似的纪实文学来读。注意,是纪实文学而不是改编小说。兴趣的确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不希望所有人都被兴趣牵着鼻子走从而没有一点为了增长知识去克服难关的欲望,谢谢大家。
来自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