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地——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利用
世界遗产地——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利用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03期
吕伟男1,黄玉理2
(1.辽宁科技大学 高职院,辽宁鞍山 114051;2.成都大学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摘 要∶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分析世界遗产旅游带来的影响,回顾平遥古城发展旅游的历程,总结平遥古城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和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探讨了现有平遥古城的保护模式,对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世界遗产 旅游 平遥古城 保护开发利用
0 引 言
目前,我国已有31项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各级政府对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意识正在增强.但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也使得一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遭受了很大程度的破坏.目前,部分世界遗产地出现盲目的商业化开发,给世界遗产地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风貌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破坏·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致使我国一些遗产资源面临着真实性和完整性消失的危险.
平遥古城于1997年正式登录“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知名度随之迅速提高,古城的旅游业也因此快速发展起来.当地政府以古城为资源发展旅游业,确立其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旅游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平遥古城保护和利用关系的处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古城的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动态发展的视角,以平遥古城为例,对平遥古城作为世界遗产资源发展旅游的历程以及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如何切实做好对古城严格保护与永续利用.
1 古城概况及旅游业发展历程
1.1 平遥古城概况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平遥县,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县城,其城墙、街道、民居、店铺等建筑,基本上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整个古城总面积为2.25km2.截至2000年底,古城城区内共有3.5 万人,人口密度约为1.55万人/km2.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古寺庙20余座,现存传统民居3797处,保存较好的有448处,其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国内实属罕见P.平遥古城集票号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佛教文化、吏治文化于一体,旅游资源集中,文化内涵深厚. 1.2 平遥古城旅游业发展历程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平遥古城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可言,其旅游业主要是完成国家和山西省的国内外接待任务,来访者绝大多数为一些官方考察及文物普查人员,以及国际友人和美术院校的师生. 1.2.1 起步发展阶段(1978—1997年)·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平遥古城的双林寺最先于1979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开始接待国内外游人·随后,平遥古城及周边的古迹景点逐步陆续向国内外旅游市场开放.截至1988年底,平遥古城共接待国际友人、官方使节和国内外游客累计达72.58万人次2.从1991年开始,平遥古城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加快·而自1995年以来,平遥古城又相继开发了南大街、中国票号博物馆、超山度假村等新景点.1996年的旅游接待人次数为13.6万;1997年增长到14.2万21. 1.2.2 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以后)-
自1997年12月平遥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其旅游业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平遥县政府还先后推出多项大型活动,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1998年,平遥古城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比1997年增长了40.85%.1999年,“黄金周”休假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旅游的发展,1999年平遥古城接待的游客数量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10%. 2002年,游客人次数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55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了89%,特别是外国旅游者的数量增长了近两倍(见表1)05).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平遥古城从2002年9月开始实行“一票通”制度,取消了原来各景点单独收票的方式.因此,平遥县旅游局对接待游客的统计从2002年开始,由“人次”改为“人”.2003年,平遥古城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34.6万人·由于统计方式的改变,使得接待人数与以前相比缺乏可比性.但是,从旅游收入增长情况(见图1)看,虽然受“非典”的影响,但2003年古城接待的旅游总人数仍高于2002年.2004年,古城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8.21万人,比上一年增长了69.2%*5.据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平遥古城的游客人数已突破100 万,是1997年的42倍,门票收入达8000万元,是1997年的77倍.
2 平遥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利用2.1 古城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
平遥古城能够完整地保存至今,除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因素以外,还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关系·由于当地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木结构的古建筑物得以保存,同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工业主要以煤炭业和轻工业为主,缺乏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改造公共古建筑物,居民也缺乏经济能力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使得古城4000多所古民居得以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古城的保护同时也得益于当地民间、平遥县、山西省以及国家的重视. 在当地县政府和省政府的努力下,一系列规章和条例得以制定,对古城的保护力度得到加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后,对平遥古城的保护工作纳入到了国际组织的监督和保护体系内.平遥古城保护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省县政府以及民间.据记载,仅从1979年至2000年底,对古城保护的资金已就达到了2500余万元。
在对古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总体上说来是值得肯定的·目前,平遥古城开发的景点已经有30多个,古城内的民俗客栈已达到40余家.而利用当地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所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旅游者. 2.2 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古城的保护工作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还涉及到怎样处理好遗产保护和发展当地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关系.
为了发展旅游,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以改善古城的环境,修建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除此以外,古城居民的搬迁、新城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根据平遥旅游局的统计,仅居民搬迁和新城建设就需要资金近20亿21(见表2)·虽然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投入,但古城需要的保护资金仍然不足.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古城风貌,街道铺面以及典型民宅等,还面临着另一种性质的破坏————建设性的破坏.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部分古城居民开始追求现代化的居住条件. 在改造和装修自家店铺和四合院时,使用了一些非传统建筑材料,如混凝土、瓷砖、水刷石等,外观造型亦追求现代风格·这种做法对平遥古城的整体风貌造成了严重的视觉破坏,影响了古城整体环境的真实性.
3 古城保护模式的探讨3.1 现有古城保护模式
关于我国世界遗产的管理,专家学者们提出过多种不同的看法和主张∶比如,有专家认为在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将“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截然分开是不合适的,无论是文化遗产还是自然遗产,对它们的评定、评价与保护经常会同时涉及真实性和完整性两个方面“还有专家建议成立国家世界遗产管理局对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直接管理,克服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局面,在景区内建立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的功能分区;此外,一些学者从产权角度提出,要对遗产管理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应重点解决经营权转让和作价等问题;也有专家指出,在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用于保护城镇历史文化传统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市场运作为遗产保护筹集资金,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平遥古城在其保护工作中,一直遵循"新旧分离”的规划思想,而且在“新旧分离”的实施过程中非常适时地为老城培育了一种新的城市机能——旅游产业 .在“新旧分离”的保护模式下,为了完整保护古城旧有的格局、珍贵的古建筑群以及其他文化符号,避免城市建设对旧城的破坏,要求现代城市的发展另辟新区,鼓励旧城内部分居民和企事业单位搬迁出旧城·同时,对平遥古城的开发利用则实行分区利用,根据古城内各种资源的价值、类型、空间分布及其保护利用性质,划分若干功能区,分层次、类型进行开发.在实践工作中,上述模式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不过在新城建设和旧城居民迁出的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更为棘手的是,平遥古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方面的弊端,已极大地影响了古城的保护和进一步发展.
3.2 对平遥古城发展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结合平遥古城的实际情况,除继续大力坚持“新旧分离、功能分区”的发展模式外,还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保护利用工作. 3.2.1 严格依法科学管理.
要想做好保护利用工作,必须对古城目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格局进行改革.制定出规划和总体政策,采取适当的法律、科学、技术、行政和财政措施,以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古城遗产.要健全古城保护系统,建立完善的法制管理条例,以便于名城的保护管理有章可循.建立监控系统,将古城的旅游建设纳入可控制领域.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健全古城管理、审批的专门机构,对居民改造居住环境条件的行为进行积极引导,以防止不必要的建设性破坏,保持古城风貌的整体感和延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3.2.2 重视保护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对于平遥古城,尤其要注意保持其原有的生活风貌的真实与建筑物功能用途的真实性.比如,对位于古城内西北角影响整体风貌的工业厂房,在资金不足的情况,建议采取"转业换轨"的办法进行更新改造,如对厂房建筑的结构保留,根据市场需求,将其原有功能改为室内商店街、博物馆、展示大厅或旅馆等新的功能,这样做也可为下岗职工提供再就业的场所.同时,要尽可能恢复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已经拆迁的遗址、遗迹要立碑说明。以保持古城的文化的真实与完整性∶
3.2.3 多渠道募集遗产保护资金.
应尽快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为世界遗产保护工作寻求资金支持.一方面,古城遗产资源作为国家公益事业性的社会资源,保护的主体应该是政府,国家应加大对平遥古城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最好能设立世界遗产保护基金会;另一方面,应将古城的门票收入交由财政实行专项管理,并从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遗产保护.同时,可考虑出台社会资金资助政策,对提供资金资助的企业给予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 3.2.4 加强世界遗产保护的国民教育·
在古城遗产旅游发展过程中,要使当地居民认识到他们既是发展遗产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也是世界遗产的重要保护者,进而唤起他们对世界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应加强对旅游者和社会公众的遗产知识教育、生态伦理教育和素质教育,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加以科学引导,减少和避免旅游过程中的随意性破坏行为·要使旅游经营和管理者认识到保护世界遗产的重要性,提高对遗产价值的认识,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的关系.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