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太阳的人们(四)


攀登新高峰
1961年初,在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的于敏院士受命加入探索氢弹原理的队伍,从理论性极强的基础研究领域到一切立足实战的核武器研究领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们手中的武器只有一张书桌、一把计算尺和一块黑板,以及一颗火热的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四年间,于敏和同志们孜孜以求,在一片空白中摸索出详实的氢弹设计技术细节,并做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甚至“顺手”解决了核武器小型化问题,为我国氢弹研究和进一步武器化打好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1964年原子弹的横空出世起,短短两年零八个月,这群含辛茹苦的科研人员突破了热核武器技术门槛其中一身泥土气,没有任何留洋经历的于敏院士居功至伟。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罗布泊同时升起了两轮太阳。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

中国在通向完全核地位的道路上前进的速度,又一次使西方专家们大为惊诧。她的第一颗氢弹爆炸的实现,比预计早了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中国由原子武器到制造热核武器所用的时间,比任何其他国家都短,现在已经追上了法国。

1966年10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从仿制苏联的P-2型近程地对地导弹的东风-1艰难起步、到东风-2 “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终于拥有了一支初具实战能力的核威慑力量。自 1960年东风-1导弹艰难分娩,到1980年580任务东风-5横空出世,一代航天泰斗钱学森无分巨细事必躬亲,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不仅是钱老,还有以他为代表的那一代共和国之柱石——那些“春蚕到死丝不尽,蜡炬成灰泪不干”的开路先驱,他们将生平学识锻造成武器,暴霜露,斩荆棘,只为守望共和国维护和平的长剑。霜鬓不坠青云志,寿至期颐,只付默默一笑中。

1968年12月4日,刚满59岁的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次日凌晨,一架从兰州出发的飞机在距离首都机场仅一公里处坠毁,十多具焦黑的尸体横陈,面目全非。其中两具遗体紧紧的拥抱在一起。赶来救援的队伍艰难地通过一件已烧焦大半的夹克辨认出烈士遗体——郭永怀及其警卫员牟方东。人们费力地将他俩分开,赫然发现,一只装有绝密资料的公文包安然无损地夹在他们胸前。苟利国家生死以,郭永怀飞机失事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失声痛哭,良久不语。22 天后,中国第一颗热核导弹带着烈士的遗愿,一飞冲天。

2011年,东风-5系列总师,“航天四老”之一屠守锷院士逝世。正是在这个眉宇之间有傲视天地之气的老人的组织领导下,这个国家的弹道导弹和运载火箭技术才能在那个最困难的年代“从猴子变成了人”,走出了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火箭技术发展之路。站在巨人肩膀上,中国航天人稳步实现 “神州飞天”与“嫦娥奔月”,而在隐秘的军工战线上,“射程之内皆真理”已不再是一句口号。我有宝刀,慷慨从戎,击楫中流,泱泱大风。战士走了,但他留下的遗产已然开枝散叶。

中国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中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从现在起,我们抓紧时间,埋头苦干,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末期,使我国原子能、火箭等最急需的科学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忆往昔岁月峥嵘,他们艰难竭蹶,漫天黄沙与茫茫戈壁都见证着他们的牺牲与奋斗,他们隐姓埋名,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救亡复兴的征程,奉献他们的青春与血汗。他们数次放弃凯旋,从飞沙走石中来,又回穷山恶水中去。他们经历过家国沦丧,发出过“国既不国,家何能存?”的悲泣,他们进行了举世无双的战斗,接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坚定又自豪地捧出一颗丹心,以七尺之躯,只手擎起天空。 “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雄辩地证明:“中国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能力!”
决胜疆场,气贯长虹,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凝聚着整整几代中国人苦难与不屈,艰辛与豪气的“两弹一星”让那个时代的共和国拥有了与自身实力极不相称的国际地位。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有了那一代让人至今仍肃然起敬的国防尖端科研领域的学术泰斗们;那一代为了国家的强大“不需要你知道我,不渴望你报答我”的英雄俊杰们;这个国家便永远不再有遭遇亡国灭种危机的可能。多年后,张蕴钰将军回首往事,不禁感慨: “我常常想,我们中国在世界上拥有今天的地位,是和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核俱乐部分不开的——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我国核技术发展做出过贡献的人们,更不应忘记那些为了铸造祖国的核盾牌而献身的英烈们。”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引用来源
于敏 科技部 20150109 www.most.gov.cn
彭继超 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发与爆炸 http://www.yhcqw.com/33/12696.html
李福林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航空知识》 2006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纪念郭永怀同志为国牺牲十周年 CNKI:SUN:LXXB.0.1979-01-000
苏晓禾 屠守锷:矢志不渝为国铸剑 2019
新浪军事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纪念中国核武器试验50周年 2014.10.15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60922_32157.html#p=1

特别致谢:为本文成文提供帮助和提出修改意见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