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十六期: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2021-09-19 15:27 作者:Kaede庭  | 我要投稿

大家好,最近过的怎么样啦?我很开心的在这里与大家再次见面。祝大家中秋节快乐!!这次再来搞整活,到了本期就要给布鲁克纳交响曲系列暂时画上句号。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布交系列可以继续做下去。

从了解一首交响曲,必定是先入为主。
当作曲家去世后不久,总谱中终乐章中的很多素材就遗失了,只剩下两到四个五线谱的草图格式(据说在布鲁克纳的灵柩告别仪式上,其秘书梅斯纳鼓励赶来悼念的人们从布鲁克纳的遗物中选择一样作为纪念物带走。不少人带走了作曲家留下的手稿,包括《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草稿)。

由于这部作品经常在没有任何版本的终乐章情况下演出,一些作者将其描述为“这部交响曲的样式像……一个魁伟的拱门,两个慢乐章横跨在充满活力的谐谑曲之上。”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段

第一乐章 d小调 扩大的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非常长,有和马勒较劲的感觉,当然了,这一乐章也非常出色,它所要表达的是已患重病的布鲁克纳对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还有对上帝的敬畏。乐章的开始是个引子,就是典型的"布鲁克纳式开头",由弦乐微弱的震音开始,达到寰宇般的效果,如果说第七交响曲是祥云,这个乐章则是黑夜中被云在遮住的月亮,毕竟这是个小调作品,气氛很压抑,就像蕴藏这一个未知的秘密。在震音中,圆号奏出威严的上行动机,这个动机很重要,小提琴与木管迎合,这是乐队就像一个举行的磁场,孕育着惊人力量,弦乐的震音越来越响,双簧管诡异的附和和愈加不安的乐队引来了一个大爆发,这就是庄严肃穆主部主题,弦乐强调的下弓使得气氛更加紧张,之后一个恐怖的犹如末日来临的第二个上行动机无情地把主部主题推向火山口,结束主部主题的呈现。
爆发过后,乐队踉踉跄跄地进行,歇一口气后(拨弦为主的连接部后),迎来了副部主题群,就像作者之前的大部分交响曲一样,两个副部主题。
仁慈的犹如圣母怀抱的副部第一主题,副部第一主题缓解了之前的紧张,神圣而温暖,表达着作者对上帝的虔敬,之后副部第一主题结束,不安,流畅,仿佛谜团一样但不乏抒情的副部第二主题登场,结束部是副部第二主题营造的小高潮,充满激情,但也有少许不安,过后,进入发展部。
发展部开始犹如混沌的世界,木管营造出神秘未知的气氛,之后圆号吹响那个重要的嘹亮的第一上行动机,动机过后,小提琴奏出介于第二第三主题之间连接部的内容,木管再次营造神秘气氛并发展上行动机,之后又是圆号的第一上行动机,动机过后,由长笛发展副部第二主题,再然后小提琴开始发展副部第一主题,正当发展得精彩纷呈是,引子中的不安的颤抖警句再次把音乐推上高潮,进入再现部,主部主题以庄严恢宏神圣不可侵犯的气势再现。之后,是一段类似于葬礼进行曲的乐段,充斥着顽固的节奏和愈加紧张的气氛,在出人意料地歇一口气后,速度加快再次把乐队推向高潮。再然后出现一个新的乐段,这和结尾有联系,暂时抛开,之后依次以副部第一第二主题的顺序予以再现。结尾的开始的音型就是我刚才所说的那个陌生音型,气氛不断紧张加重,之后最后一次把乐队推向火山口,这里主要是威严的令人坐立不安第二上升动机出现,最后坚决而有力地结束第一乐章 。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开头段

第二乐章 d小调-升F大调 复三部曲式
第二乐章,这个谐谑曲和作者以往的谐谑曲大不相同,这是因为之前第七,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清新而脱俗,到了第九交响曲变得极其暴躁粗鲁,这与作者每况愈下的状况有极大的关联,因为他猜到自己可能完不成第九交响曲了,从而莫名的失望与浮躁全都写进了这个第二乐章中,虽然效果和之前大不相同,但是辨认出它是布鲁克纳的作品,这一点不难做到,因为布鲁克纳的有一套自己的音乐语言,只要你完整地听过他两部以上作品,就很容易辨认出来,不管形式怎么变,布鲁克纳的"口音"一认就能认出来,但是这个标准,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非要言传的话,那就是空灵加上飘渺,再加一些流畅,不失通透,这个很难说,因为是很感性的,但这个乐章要加上暴躁与粗鲁。
这个乐章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外星球的感觉,奇怪而陌生,弦乐拨弦给人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感觉。之后的音乐就很暴躁了,就像气得直跺脚的人大发雷霆,管乐尽情嘶吼,乐队十分粗鲁,特强的重音就像一记记重拳,挥向阻止作者完成第九交响曲的一切因素,包括音乐上与他做对的人,比如经常给他喝倒彩臭骂他的音乐作品的评论家汉斯立克,也有困扰他的疾病,还有就是快没有思路的行动不便的自己,因为他看上去老实巴交,其实非常要强。在这个跺脚乐段中也有歇几口气的机会,还有一个美丽的中间段。
但是整体感觉是大刀阔斧的,预示着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三声中部一开始是弦乐像小丑一样的舞蹈,有人可能会说了,作者的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也有类似的情绪啊?其实二者差别很大,那个是朴实的乡土的农民舞蹈,虽然戏谑但不浮躁,这个乐章就不一样了,就像来自四方的嘲笑,嘲笑着可能是反对他音乐的人,也有可能是自嘲,之后是本乐章最美的乐句,小提琴走出的这个乐句是布鲁克纳原本就可以写的出来的,在第七第八交响曲的谐谑曲经常可以听的到,这个乐章中,美的东西很少,所以显得格外好听。中段的结构就是两句优美的乐句嵌在小丑一样的乐段中。之后又进入第一段的乐段中,将呈示部的材料进行再现后,有力地结束这首暴躁的谐谑曲 。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自由的三部曲式 E大调
感人肺腑的第三乐章终于来了,这是布鲁克纳最后一个完整的乐章,也是他最后的一个慢乐章。布鲁克纳的Adagio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一个人能像布鲁克纳那样把慢板写得那么出神入化,布鲁克纳慢板是作曲家与向上帝的祈祷与对话的时刻,它的意义往往非常深沉,尤其是这个第九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增添了告别的意味,非常沉重,给人的感觉有一点点靠近马勒第九交响曲的末乐章,毕竟作者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最后一个慢板了,所以告别的情绪多少还是有一些的。这个乐章的形式也显的很自由,有点像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也很像回旋曲,形式很自由。
乐章以一个弦乐演奏出的九度大跳开始,这里我不得不提到马勒第九的末乐章,那是以八度大跳开始的,但达到的效果是相近的,就是沉重。引出深不可测第一主题,弦乐在这里相当厚重,厚重到密不透风,正当放缓之余,乐队突然开始齐奏,所谓钟鼓齐鸣,大概就是这样吧。小号尖厉地吹出威风凛凛的动机,乐队放出最大音量以彰显出浓烈的张力,高潮过后铜管领着乐队不断下行,这个下行就很感人,虽然没有老柴第六交响曲末乐章的下行那么悲哀,但是也透露出对人世间的不舍。
极其感人的第二主题在下行后出现,就像第一乐章副部第一主题那样,温情脉脉,虽然速度很慢,但有着鲜明的节奏。第二主题群很庞大,第二主题出现两次,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连接段,是第二主题的变形,细腻轻微富有节奏,平缓地进行,不慌不忙,很富有感染力,这个段落是不断上行的,就像信徒向上仰望,这是典型的布鲁克纳风格,这样,第一段就结束了。
第二段开始,有是开头那段密不透风的音乐,之后却细若游丝,再然后乐队再次爆发,这个爆发来得更加猛烈且不断往上艰难地爬行,给人感觉很吃力的样子,这一段像是作者用音乐给自己画的自画像,步履蹒跚地走向人生的尽头,但却非常不舍,不甘。再然后,乐队平静下来,再开始,又是一段艰难的爬行,只不过更加无助一些,但是一段艰难的爬行后,迎来的是之前乐队的齐奏,小号尖厉的叫声似乎是前进的动力,但高潮过后,却显得那么诡异无情。之后又回到了第二主题去,还是最细腻的那个段落,结束之后进入第三段。
第三段开始涌现一个新的乐句,这个乐句美到极致,就像来自天堂的光,却显得如此悲悯,再然后是最后一次艰难的爬行,这次爬行带着更多恐惧与不舍,但不断地继续着力量,因为之后是最可怕的一次大爆发,比第一乐章还要可怕,这就是最后的呐喊,无助,悲愤到极点,这一段可以说是布鲁克纳这辈子写过的最恐怖的乐段,这是彻彻底底的爆发。惊心动魄的爆发结束得很仓促,之后就是安详的待续的结尾,温暖的E大调象征着永恒,这是作者想看到的希望,也许作者把希望极其延续写在了没有写完的第四乐章中,但是我们却听不到了(虽然有所谓的补全版),第四乐章就留给我们去无尽地想象吧。

个人推荐版本:Eugen Jochum

Eugen Jochum

Jochum 出生于德国奥格斯堡附近巴本豪森的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风琴师和指挥家。Jochum在奥格斯堡学习钢琴和管风琴,1914 年至 1922 年就读于奥格斯堡音乐学院。他在慕尼黑音乐学院学习,他的作曲老师是赫尔曼·冯·沃尔特斯豪森(Hermann von Waltershausen);正是在那里,他将重心转向指挥,他的老师是西格蒙德·冯·豪塞格( Siegmund von Hausegger),他指挥了安东·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原版的首场演出,并录制了首张唱片。

Jochum 的第一个职位是在Mönchen-Gladbach和基尔担任排练钢琴家。1926 年,他在慕尼黑爱乐乐团的指挥中首次亮相,其中包括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同年,他被任命为基尔歌剧院的指挥,在他的第一季中指挥了 17 部歌剧,包括《飞翔的霍兰德》、《玫瑰骑士》和《图兰朵》。

从 1932 年的第一张唱片开始,他就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录音艺术家。在立体声 LP 时代,他主要为Deutsche Grammophon录音。他的安东布鲁克纳交响曲 DG 循环由柏林爱乐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分开,自 1960 年代第一期以来一直保留在唱片目录中。[8]这个周期和后来的 Jochum Bruckner 周期,与Staatskapelle Dresden为 EMI 赢得了广泛而频繁的赞誉,并使他的名字与这位作曲家特别相关。此外,他从 1950 年起担任国际布鲁克纳协会主席,撰写了大量关于布鲁克纳诠释的文章。尽管如此,根据他在纽约时报的讣告,他在 1983 年的一次采访中说,“今天,每个人都认为我是布鲁克纳交响乐的专家。但我是从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开始的。而且是他们的音乐我仍然觉得最亲近。” 他录制的巴赫B 小调弥撒曲和圣约翰受难曲经常被认为是这些作品中最好的。他对贝多芬交响曲的三张完整录音也受到了强烈的赞扬:它们是用1950 年代为Deutsche Grammophon与柏林爱乐乐团和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合作,1960 年代后期为飞利浦与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1970 年代为EMI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Jochum 还为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的交响乐制作了两部完整的录音,一部在 1950 年代中期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另一部于 1977 年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就这些作品的优势而言,指挥家肯尼斯·伍兹 (Kenneth Woods) 称他为“最伟大的勃拉姆斯”曾经住过的指挥家。” (其他人会提名 Weingartner 或 Toscanini。) 他还与埃米尔·吉列斯( Emil Gilels)录制了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该唱片经常被列为这些作品中最好的作品之一。他录制的莫扎特、海顿、舒曼、瓦格纳和卡尔奥尔夫的唱片也受到了高度评价。比尔·奥尔福德 (Bill Alford) 认为他 1967 年录制的Carmina Burana是一种权威解释,因为奥尔夫本人在录音期间出席并为成品背书。

关于他的领奖台技术,肯尼思·伍兹在博客中写道:“看看他的手——非常小而集中的动作,但非常有力。” 伍兹还表示,“他对 rubato 的感觉虽然仍然非常大胆,但可能比威廉·富特文格勒( Wilhelm Furtwängler) 更准确无误。”

让我们在这里聊聊这首交响曲吧。开头给我印象尤为深刻,宛如在黑暗的星辰中寻找着未知的方向,霎那间一颗陨石冲向了宇宙之上。向着你的方向飞速前进,进入了你的视野之中。犹如在黑暗的海面上,晨曦从海平面上缓缓上升。闪烁着一点点的光芒从黑暗和光明的交界处展露出对于大自然的雄心,也是苦楚自己力不从心,被黑暗笼罩已久之地做出最大的改变。海面上的波涛汹涌,一轮游轮驶向黑暗深邃的地方,消失在迷雾中。迷雾逐渐冲向空中,乌云密布。隐喻还能听到闪电的声音,是多么的震慑人心。

迷雾和黑暗互相交错,黑暗再次涌向前方。伸手五指却是怎么都扒不出任何属于光明的地方。来自死亡的气息,一切都是多么的真实。在枯树旁,墓碑被树上滴落的雨水所冲刷。蜡烛早已燃烧殆尽,躺在黑色十字架在墓碑之下。这一切都不想惊醒沉睡已久的生灵。是毫无生命特征的静谧,唯有溪水的声音在微微作响。

这一切似乎都想带来转机,但为时已晚。实在是做不出任何的改变......

滚滚的迷雾逐渐涌向了天空中,突然电闪雷鸣,狠狠地充斥着黑暗的天空。尾随着的黑暗留恋不舍,向着边上慢慢散去,雾气逐渐往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走去。光芒向黑暗敌对,互相制约,互相制裁。最微弱的光芒,宛如露珠般,一滴滴飘向远处的黑暗。萤火虫闪烁着属于自己最微弱的光,却是给无尽的黑暗带来最美丽的光芒。

知道自己的命数已尽,不再留恋在人世。或许本不应如此,不禁深深叹息 。眼里不由流下了泪水,手里拿着友人的信件。我再次回首了我的一生,必然有功有过。不能再次挽救在危难之处的自己,更是痛心。终究逃不过一世,也是经历过了人的一生。再次叹息今世今生,抓不住还是抓不住。犹豫了好些日子,也迷茫了许久。声声叹息,一番又一番反复反省。这一切都是这么的真实,我所经历过的一生就像走马灯一样,缓缓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丝毫都不惧怕前进的路,或许是通向光明的方向,另一边则是通向黑暗。无论走向何处,我心已坚定。慢慢地走向了这个未知的方向,凭着自身的感觉。走向那个属于我的方向,如梦如幻。我真的要沉睡过去了......一切都是来的如此之快。它真的来了,就在信仰的前方。霎那间,那片光明瞬间吞噬了黑暗......消失殆尽于此。

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的话就给一键三连吧,你们的支持一直是我更新的动力。感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支持,非常感谢音院大佬们的长期支持。让我们继续不断的进步吧。清各位继续期待后面的更新,下一期我们不见不散。




































第十六期: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