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故事·聊斋志异(卅二)

129,连琐

荒草垂杨夜色昏,吟怀悲楚月无痕。
十年一觉泉台梦,何必真香始返魂?
杨于畏迁居到泗水岸边。他的书房临近旷野,墙外有很多古墓。每到夜晚,墓地里的白杨被风刮得哗哗作响,声音如同波涛汹涌。一天深夜,杨于畏一个人在灯下,正感到凄凉的时候,忽然听到墙外有人吟诗:“玄夜凄风却倒吹,流萤惹草复沾帷。”反复吟诵了好几遍,声音悲哀凄楚。仔细一听,声音柔弱婉转像是个女子,杨于畏心中大疑。第二天一早,出去看看墙外,并没有人迹,只有一条紫带子遗弃在荆棘丛中。杨于畏捡了回来,顺手放在窗台上。到了夜晚二更天时,又传来吟诗声,和昨夜一样。杨于畏悄悄地搬了个凳子到墙边,登上去往外一望,吟诗声顿时没有了。杨于畏于是醒悟是那女鬼,但心里却很倾慕她。第二夜,他早早地藏在墙头上等着。一更天快完的时候,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子,从荒草中姗姗而出,手扶小树,低着头悲伤地念起那两句诗。杨于畏轻轻咳嗽了一声,女子倏忽一下,隐入荒草中不见了。杨于畏继续在墙下等着,等那女子又出来吟完诗,他隔墙续道:“幽情苦绪何人见,翠袖单寒月上时。”过了很久,墙外都寂静无声。
杨于畏回到书房中,刚坐下,忽见一个美丽的女子从外面走进来,向他施礼说:“您原来是位风雅之士,我却过分害怕而躲避开了。”杨于畏大喜,拉她坐下。那女子身体柔弱,举止畏怯,似乎连衣服的重量也承担不起。杨于畏问道:“你的家乡是哪里?为何久居此地?”女子回答说:“我是陇西人,随父亲流落到这里居住。十七岁时得暴病死去,到现在二十多年了。住在荒野地下,十分孤单寂寞。那两句诗是我自己作的,以寄托幽恨之情。想了很久,也没想出下句,承蒙你代续上了,我九泉之下也感到高兴!”杨于畏想和她交欢,女子皱着眉头说:“阴间的鬼魂,不比活人,如果幽欢,会折人阳寿。我不忍祸害君子。”杨于畏只好作罢,却又用手摸女子的胸,见仍是处女的样子。又要看看她裙下的一双脚。女子低头笑道:“你这狂生太纠缠了!”杨于畏摸着女子的脚,见月白色的锦袜上系着一缕彩线,再看另一只脚上却系着一条紫带子,便问:“怎么不都用带子系住?”女子回答说:“昨夜因害怕你躲避时,紫带不知丢到了什么地方。”杨于畏说:“我替你换上。”便去窗台上取来那条紫带递给女子。女子惊讶地问哪来的,杨于畏如实说了。女子解下彩线,仍用带子系住。收拾完,女子翻阅起桌上的书,忽见元稹作的《连昌宫》词,感慨地说:“我活着时最爱读这些词。现在看到,真如在梦中。”杨于畏和她谈论起诗文,觉得她聪慧博学,令人喜爱。杨于畏和她在窗下灯前夜读,像是得到了一个知心朋友。
从此后,只要一听到杨于畏低声吟诗,一会儿女子就来了。常嘱咐杨于畏说:“咱们交往的事你一定要保密,不能泄露。我自幼胆小,恐怕有坏人来欺负我。”杨于畏答应了。两人如鱼得水,亲热非常。虽然未曾同寝,但双方的感情却胜过了夫妻。女子常在灯下替杨于畏抄书,写的字端正柔媚。又自己选了一百首宫词,抄录下吟诵。还让杨于畏准备下棋具,买来琵琶,每夜教杨于畏下棋。有时女子自己弹起琵琶,奏起《蕉窗零雨》的曲子,听了就让人心酸。杨于畏不忍心听完,女子便又奏起《晓苑莺声》,杨于畏顿觉心旷神怡。两人灯下玩乐,往往忘了天明。直到看见窗上有了亮色,女子才慌张地走掉了。
一天,薛生来访,正碰上杨于畏白天睡觉。见屋子里琵琶、棋具都有,知道这些东西不是杨于畏擅长的。又在翻阅他的书时,发现了一些抄录的宫词,字迹端正秀丽,心中越发怀疑。杨于畏醒来后,薛生问道:“这些游戏用具是哪来的?”杨于畏回答说:“自己想学学。”又问诗卷是哪来的,杨于畏假称是从朋友处借的。薛生反复赏玩,见诗卷最后一行小字写的是“某月日连琐书”,便笑着说:“这是女子的小名,你怎么如此欺骗我?”杨于畏窘迫不安,不知怎么回答好。薛生苦苦追问,杨于畏闭口不答。薛生便卷起诗卷,以拿走相要挟。杨更加窘困,只得实说了。薛生要求见见这个女子,杨于畏告诉他女子的嘱咐,薛生却更加仰慕。杨于畏迫不得已答应了。到了夜晚,女子来了。杨于畏便转述了薛生要见见她的意思。女子发怒地说:“我怎么嘱咐你的?你竟多嘴多舌跟人说了!”杨于畏解释当时的情况。女子说:“我和你缘分尽了!”杨于畏百般安慰,女子终究还是不高兴,起身告别说:“我暂时躲躲。”
第二天,薛生来了,杨于畏告诉他女子不愿见他。薛生怀疑他在推托,晚上又带了两个同学来,赖着不走,故意扰乱杨于畏,吵吵嚷嚷闹个通宵。气得杨于畏直翻白眼,但是无可奈何。众人一连几夜,也没见那女子的影子,便都有了回去的心思,不再吵闹了。忽听外面传来吟诗声,大家静静一听,只觉那声音非常凄惋。薛生正在凝神倾听,同学中有一个武生王某,搬起块大石头投了过去,大喝道:“摆架子不见客人,这是什么好诗,呜呜咽咽的,让人烦闷!”吟诗声顿时消失了。大家都埋怨王生,杨于畏更是恼怒,脸色不好看。说话也难听了。第二天,同学们都走了。杨于畏独宿空房,心中盼望着女子再来,却一直渺无人影。
又过了两天,女子忽然来了,哭泣着说:“你招来些恶客,差点吓死我!”杨于畏连连道歉。女子匆匆地走了出去,说:“我早说过和你缘分尽了,从此永别了!”杨于畏正想挽留,女子已消失不见了。此后过了一个多月,女子一次也没再来。杨于畏天天思念,人瘦得皮包骨头,但却没法挽回了。
一晚,杨于畏正一个人喝着酒,女子忽然掀帘进来了。杨于畏高兴地说:“你原谅我了?”女子流着泪,默默不语。杨于畏忙问怎么了,女子欲言又止,只说:“我赌气走了,现在有急事又来求人,实在羞愧!”杨于畏再三询问,女子才说:“不知哪里来的个肮脏鬼役,逼我当他的小妾。我自想是清白人家的后代,怎能屈身于鄙贱的鬼差呢?可我这个弱小的女子,又怎能和他抗拒?您如认为我们感情深厚,如同夫妻,不会听任不管吧?”杨于畏大怒,恨恨地要打死那鬼差。可又顾虑阴问阳世不同路,怕无能为力。女子说:“来夜你早点睡觉,我在你梦中请你去。”于是两人重新和好,一直谈到天亮。女子临去又嘱咐杨于畏白天不要睡觉,等到夜晚相会,杨于畏答应了。
第二天午后,杨于畏喝了点酒,乘着酒意上了床,蒙衣躺下。忽见女子来了,给他一把佩刀,拉着他的手走去。来到一个院子,两人关上门正在说话,忽听有人用石头砸门。女子吃惊地说:“仇人来了!”杨于畏打开门,猛地窜了出去。见一个人红帽青衣,满脸刺猬般的胡须。杨于畏愤怒地斥责他,鬼役横眉怒目,凶悍地漫骂不止。杨于畏大怒,持刀冲了过去。鬼役捡起石块,雨点般地砸过来,其中一块正中杨于畏的手腕,再也握不住刀。正在危急时候,远远望见一人,腰里挂着弓箭正在打猎。杨于畏仔细一看,却是王生,急忙大声呼救。王生弯弓搭箭,急忙跑过来朝鬼役一箭射去,正中大腿;再一箭,结果了性命。杨于畏喜欢地道谢。王生询问缘故,杨于畏都说了。王生高兴自己上次得罪了女子,这次可以赎罪了,于是和杨于畏一块进了女子的住室。女子战战兢兢的,羞怯不安,远远地站着一句话不说。王生见桌子上放着把小刀,有一尺多长,用金玉装饰。他把刀从匣中抽出来一看,冷光四射,能照见人影。王生赞叹不绝,爱不释手。跟杨于畏说了几句话,见女子羞愧害怕得可怜,王生便走出屋子,告辞走了。杨于畏也独自返回,翻过墙后,一下子跌倒在地,于是从梦中惊醒,只听树中的雄鸡已高一声低一声地叫开了。杨于畏觉得手腕很疼,天明后看了看,手腕上皮肉都肿了。
到了中午,王生来了,说起夜晚做了个奇怪的梦。杨于畏说:“没梦见射箭吗?”王生奇怪他预先知道。杨于畏伸出手腕,讲了缘故。王生回忆着梦中见到的那个女子,只恨不是真正见面。自觉对女子有功,又请杨于畏给通融通融。到了夜晚,女子来拜谢。杨于畏归功于王生,就便讲了王生想见一面的诚恳心情。女子说:“他的帮助,我不敢忘记。但他是个纠纠武夫,我真的害怕!”过了会儿又说:“他喜欢我的佩刀。那把刀是我父亲出使粤中时,用一百两银子买来的。我很喜欢,就要了过来,缠上金丝,并镶上了明珠。父亲可怜我年幼死去,用刀殉莽。现在我愿割爱,把刀赠给他,见了刀就像见了我本人一样。”第二天,杨于畏跟王生说了女子的意思,王生大喜。到夜晚,女子果然带着刀来了,对杨于畏说:“告诉他珍重,这把刀不是中原出产的!”从此后,杨于畏和女子来往如初。
过了几个月,女子忽然在灯下边笑边看着杨于畏,像要说什么,可又脸色一红,不说了,如此好多次。杨于畏便抱着她询问,女子说:“长久以来承蒙你眷爱,我接受了活人的气息,天天食人间烟火,白骨竟有了活意。现在只须人的一点精血,我就可以复生。”杨于畏笑着说:“是你不肯,哪是我吝惜呢?”女子说:“我们结合后,你定会大病二十多天,但吃药可以治好。”于是两人恩爱起来。过了会儿,女子穿上衣服起来,说:“还需一点生血,你肯不顾疼痛爱赠于我吗?”杨于畏取过利刃,刺破手臂,女子仰卧在床上,让血滴进肚脐中,起来说:“我不再来了。你记住一百天后,看我的坟前有青鸟在树梢上鸣叫,就赶快挖坟。”杨于畏答应。女子临出门又嘱咐说:“千万记住,不要忘了。早了晚了都不行!”说完便走了。
过了十多天,杨于畏果然大病,肚子胀得要死。请来医生抓了药服下,排泻出很多稀泥样的浊物。又过了十多天,病才好了。计算着到了一百天,杨于畏让下人拿着工具在女子的坟前等着。到了傍晚,果然见两只青鸟在树枝上鸣叫。杨于畏高兴地说:“可以了!”于是刨去荆棘,挖开坟墓,只见棺木已经腐烂,但女子的面貌仍像活的一样。杨于畏甩手一摸,女子身上有温气,便盖上衣服,把她背回家中,放到温暖的地方。觉得女子口里有了一丝气息,又喂了些汤粥,到半夜女子醒了过来。从此后,女子常对杨于畏说:“死了二十多年,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
130,单道士

妙术不传纨绔子,神仙游戏本无求。
城门题辟人踪杳,去到青州市上游。
韩公子是淄川县官宦人家的子弟。有个姓单的道士精通变戏法。韩公子很喜欢他的法术,把他待为座上宾。单道士跟人走路或坐在一起时,常常忽然就不见了。韩公子想跟他学这种隐身法,道士不肯。公子再三恳求,单道士说:“我并不是吝啬我的法术,是恐怕传出去后坏了我的名声。如果我教给的是君子倒还罢了,传给小人就不行了,会有人借此隐身法去行窃。公子当然不会去行窃,但你出去后,若发现谁家的姑娘媳妇漂亮,一喜欢上,就用隐身术偷进闺房,我岂不是助纣为虐,成了淫徒的帮凶了吗?所以不敢从命!”韩公子不能强迫道士,可怀恨在心,暗地里和仆人们商量痛打道士一顿,羞辱他一番。恐怕打他时他又使隐身法跑了,就用细灰洒在麦场上,心想,他即使用隐形术,但走过的地方必定在灰上留下痕迹,这样就可以追着他的足迹痛打了。一切布置停当,韩公子便把单道士骗到场上,命仆人手持牛鞭快打。单道士忽然不见了,但灰上果然有鞋子走过的痕迹。仆人们四下里一顿乱打,刹那间灰土飞扬,再也找不到道士的踪影了,韩公子只得悻悻回家了。
过了会儿,单道士也回来了,跟伺候自已的仆人说:“我不能在这里住了!一向有劳你们,现在要分别了,我要报答你们!”说完,从衣袖中掏出一壶美酒,又拿出一盘佳肴,都放在桌子上。摆完,又掏,共掏了十几次,桌上的菜肴已摆满了。于是。单道士邀请大家入座喝酒。众人都开怀痛饮。吃喝完,单道士仍把酒壶、菜盘一一放回袖子里。
韩公子听说这件奇异的事后,便让道士再变个戏法看看。单道士便在墙壁上画了座城,画完,用手推推城门,门竟一下子开了。单道士将衣服行李全都扔进城门里,又向韩公子拱拱手说:“告辞了!”说完,纵身跳入城内,门立即又关上了,单道士便消失不见了。
后来,听说有人在青州的街市上又见到单道士,见他教儿童在手掌上画墨圈,然后逢人把手一扬,墨圈就会抛落下来,印到行人的脸上或衣服上。又听说单道士善房中术,能让下部吸一壶烧酒。这件事韩公子曾当面检验过。
131,白于玉

偶然假馆溷红尘,旋跨青蝉返玉宸。
预为居停谋嗣续,尊前留得紫衣人。
有一个书生叫吴筠,字青庵,少年时就很有名气。葛太史看过他的文章,都给以好评。就托与吴筠要好的人请他来交谈,以观察他的言谈与文采,并说:“哪里有像吴筠这样的才学还长期过穷日子的呢?”并叫邻居们传话给吴筠:“要是能奋发上进,考取功名,我就把女儿嫁给他。”葛太史有一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这话传到吴筠耳朵里,他非常高兴,也很有信心。可是第一次考试就落了榜。他就托人转告太史:“我能富贵那是命中注定,只不过不知道是早是晚。请等我三年,我实在不能成功的话,就请他的女儿再另嫁。”由是他更加刻苦学习。
一天夜里,明月之下,有一个秀才来拜访他。这人长得一张白净脸,短发细腰,长长的手。吴生有礼貌地问这人从哪里来,有什么事。那人说:“我姓白,字于玉。”两人又稍稍说了几句话,吴生觉得此人心胸开阔,心里很是赏识,就留白生同宿。白生也不推辞,睡到天明才走。吴生再三嘱咐,顺道时再来叙谈。白生也觉得吴生诚实热情,就提出要在吴生家借住。吴生非常同意,约好搬家的日子,就分别了。到了搬家的那天,先是一个老头送炊具及其它用具来,随后白生才到。他骑着一匹白马,吴生迎他进来,忙命下人打扫房间安排住下。白生也打发跟来的人牵马回去。
从此以后,两人朝夕相伴,互相研讨学问,各有收益。吴生见白生读的书不是常见的书,也没有八股文一类的文章,便奇怪地问白生。白生回答说:“人各有志,我不是求功名的人。”晚上还经常请吴生到他屋里喝酒,拿出一卷书来给吴生看,书中都是些气功方面的事,吴生看不懂,便信手放在一边。又过几天,白生对吴生说:“那天晚上给你看的书,书中讲的都是些《黄庭经》的要术,是羽化登仙的入门教材。【道教经典《上清黄庭内景经》和《上清黄庭外 景经》的总称】”吴生笑着说:“我对成仙不感兴趣。成仙得断绝情缘,没有杂念,这我是做不到的。”白生问他:“为什么?”吴生回答是为传宗接代。白生又问:“为何这么大年纪还不娶亲呢?”吴生笑道:“‘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出自《孟子见梁惠王》,我有个毛病,就是爱好女色】。”白生说:“‘王请无好小色’。你想娶个什么样的意中人?”吴生才把葛太史女儿的事告诉了白生。白生怀疑葛家女子未必真美。吴生说:“这女子美是远近都知道的,不是我自己眼光短浅。”白生一笑了之。
第二天,白生忽然整理行装,对吴生说是要走。吴生依依不舍,难过地与白生絮絮话别,不忍分离。白生就叫童子背了行李先走,自己与吴继续说话。忽然见一个青蝉叫着落在桌子上,白生告辞说:“车子已经来了,我告辞了。以后你着想我,就扫一扫我睡的床,躺在上面。”吴生听了刚想再问什么,转眼间,白生就缩小得像指头一样大,一翻身骑在青蝉背上,吱地一声飞走了。渐渐消失在彩云中。吴生这才知道白生不是平常人。惊愕了很久,才怅然若失地回房。
过了几天,天上忽然下起蒙蒙细雨来。吴生很想念白生,就走到白生住的房间。一看白生住的床上布满了老鼠的爪迹,叹了口气,用条帚扫了一下,铺上一张席子躺下休息。不多时,就见白生的书童来请他,吴生非常高兴,跟了童子就走。一霎时,见一群小鸟飞来,童子捉住一个对吴生说:“黑路难走,可骑小鸟飞行。”吴生顾虑这么小的鸟能担负得动吗?童子说:“可以骑上试试。”吴生就试着骑在上面,见鸟背非常宽绰,童子也骑在他身后,只听嘎的一声就飞上了天空。不多时,眼前出现一座红门。鸟落了地,童子先下,扶吴生也下来,吴生问:“这是哪里?”童子回答说:“这是天门。”门两边有一对大老虎蹲在那里,吴生很害怕,童子护着他领着进去。只见处处风景与世间大不相同。童子领他到了广寒宫,宫内都是水晶台阶,走路像走在镜子上一般。两棵大桂花树,高大参天,荫翳天日,花气随风飘来,香气袭人。房屋、亭子都是一色红窗红门,时常有美女出出进进,个个端庄秀美,人间无比。童子说:“王母宫的宫女更漂亮。”因怕白生等久了,没能多留,童子匆忙领他走出广寒宫。
又走了一段路,就看见白生在门口等他。白生一见到吴生,忙上前来握住他的手,领他进了院子。吴生见屋檐下清水白沙、涓涓流淌,玉石雕砌的栏杆,好像月宫一样。刚进屋坐下,就有妙龄女子前来献香茶,接着就摆上酒宴。四个美女,金佩玉环、叮当作响,侍立两边。吴生刚觉背上有点痒痒,就有美人伸入细手用长指甲轻轻搔痒。吴生直觉心神摇曳,一时平静不下来。不一会儿,就喝得有点醉意,渐渐掌握不住自已,笑着看看美人,殷勤地与美女说话,美女每每笑着避开他。白生又命美女唱歌佐酒。一红纱女子端着酒杯献酒,一面唱动听的歌曲,众美女也都随着一起演奏起来。奏完,一个绿衣女子一面唱歌,一面献酒;一个穿紫衣的和一个穿白纱衣的女子嗤嗤笑着,暗中互相推让,不敢向前。白生又命她们一人唱歌,一人敬酒。于是紫衣女便来敬酒。吴生一面接杯,一面用手挠女子的手腕。女子一笑失了手,把酒杯掉在地上打碎了。白生责备她,这女子含笑捡杯,低下头细声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白生大笑,罚紫衣女自唱自舞。紫衣女子舞完后,白衣女子又来敬一大杯,吴生谢绝,白衣女子捧着酒有点羞怯,吴生只得又勉强喝了。吴生醉眼细看这四个女子,都风度翩翩,没有一个不是绝世佳人。吴生忽然对白生说:“人间的美女,我求一个都很难,你这里这么多漂亮的美人,能不能让我真正快乐快乐?”白生笑着说:“足下不是有意中人吗?这些你还能看上眼?”吴生惭愧地说:“我今天才知道我见识得太少。”于是白生就召集起所有美女让吴生选择。吴生看看哪个也好,一时拿不定主意。白生因为紫衣女子曾和他有过捉臂之交,便吩咐她抱了被子去侍奉吴生。
吴生与紫衣女同床睡觉,尽情欢乐。事后,吴生向紫衣女索取信物,她就摘下金手镯赠给他。忽然童子来说:“仙人凡人有别,请吴先生马上回家。”女子急忙起床出门去了。吴生问童子白生哪里去了,童子说:“早去上朝了,他吩咐我去送你。”吴生闷闷不乐,只好跟童子按原路返回。到了天门,一回头,童子不知何时已不见了,门边的两个老虎张着大嘴一起向他扑来。吴生急忙快跑,眼前却是一条无底的山谷,想住脚巳来不及了,一头扎进了山谷,吃了一惊,出了一身冷汗。一睁眼,原来是做了个梦。太阳已红彤彤的了。拿起衣服一抖,觉得有件东西掉在床上,一看,正是那金镯子,吴生心里好生奇怪。
从此,吴生想升官发财、娶美女的心思,全部没有了,心灰意冷。对人间不感兴趣,一心向往名山大川,拜寻赤松子【传说中上古时期的仙人】,得道成仙。然而他还一直没有忘记传宗接代。
又过了十几个月,有一天,吴生白日睡觉正浓,忽然梦见紫衣女子自外边进来,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对吴生说:“这是你的骨肉。天上难留这个孩子,所以抱来送还你。”说罢,把孩子放在床上,又用衣服盖好,匆匆就走。吴生一把拉住她,要她再住一夜。紫衣女说:“上次同床为新婚,这一次同床为永别,百年夫妻就到这里。若郎君有志,或者还能相见。”吴生醒来,见婴儿睡在身边被褥之中。赶快抱着去见母亲。他母亲高兴得不得了。于是雇了奶娘喂养这个婴儿,起了个名字叫梦仙。
吴生有了孩子,就托人转告葛太史,说自己要去隐居,请他女儿另嫁。太史不肯,吴生固辞,太史便告诉了他女儿。女儿说:“远近没人不知道我已许配吴生,今又改嫁别人,这不是嫁了二夫吗?”于是葛太史又把这话转告了吴生。吴生说:“我不但已经不图功名,而且也绝情于男女了【你就扯吧,你丫就是在想像白生一样快活】。我所以没有马上进山,只是因为尚有老母健在。”太史又把吴生的话告诉女儿。女儿说:“吴郎穷,我甘心跟他吃糠咽菜;吴郎要去,我就在家侍奉婆母,定然不另嫁他人。”如是再三,商量不妥,葛太史最后还是择了日子,用车马把女儿送到了吴家。吴生感念妻子的贤惠,特别敬爱她。女子侍奉婆母非常孝顺,也不嫌家里贫穷。
过了两年,吴母死了,葛女卖了嫁妆,安葬了婆母,尽到了礼节。吴生对妻子说:“我有像你这样的贤妻,还有什么忧愁!只是听说一人得道,拔宅飞升,所以想离家出走,家中一切就拜托给你了。”葛女也坦然答应,一点也不挽留。于是吴生就辞别妻子出走了。
吴生走后,葛女外理生活,内训孩子,治家井井有条。梦仙也渐渐长大,学习上聪明过人,十四岁就中了秀才,人称神童;十五岁又入翰林。每次皇上褒封,不知他的生母是谁,只好封葛氏一人。每次有祭礼,梦仙总是问父亲在哪里?他的养母就实话告诉了他。梦仙想辞官不做,去找父亲。养母说:“你父亲已走了十几年了,想来也已成仙了了你哪里去找?”
后来,梦仙奉旨去祭南岳,路上碰到一伙强盗,正在危急之时,来了一个持剑的道士,把强盗吓跑,为他解了围。梦仙很感激他,赠给道士银子,道士不要,只拿出一封信托梦仙捎回,嘱咐说:“我有个朋友与大人是同乡,托你代问个好。”梦仙问:“你朋友叫什么?”回答说:“王林。”梦仙想来想去村中没有这个人。道士说:“他是个老百姓,大人可能不认识他。”道士临走拿出一只金镯子说:“这是闺阁之物,我拾了来没有用,就送给你作为捎信的报答吧!”梦仙拿着手镯细看,做工精细,镶嵌精美,就拿回家去给了他夫人。夫人很珍爱,叫能工巧匠照样再造一只配成对,怎么也造不了这么好。
梦仙遍问村中百姓,并没有王林这个人。实在无法找到,就打开信看,信中写着:“三年鸾凤,分拆各天。葬母教子,端赖卿贤。无以报德,奉药一丸。剖而食之,可以成仙。”后面写着:“琳娘夫人妆次。”念完了仍不知是什么人,就拿着去问他养母。养母一看便哭了,说:“这是你父亲的家书,琳是我的小字。”梦仙才恍然大悟,王林是琳字的拆分,悔恨得不行。又拿出镯子请母亲看,母亲说:“这是你生母的遗物。你父在家时,常拿出来给我看。”又看药丸,有豆子那样大。梦仙高兴地说:“我父亲是仙人,吃了这丸子一定长生不老。”他母亲没有立刻吃,暂时藏了起来。等葛太史来看外孙时,便给他念了吴生的信,并奉上丹丸给他添寿。太史一分两半,与女儿分吃了,顿时精神焕发。太史已七十多岁老态龙钟,吃了丹丸忽然筋骨强壮,不坐车马,步行走得很快,家人跑路才跟上他。
又过了一年,城里发生了火灾,大火终日不灭,全城人都不敢睡觉。梦仙家的人都在院子里看,见大火渐渐漫延过来,一家人无计可施。忽然夫人手上的金镯子嘎然作响,自行脱手飞上天空,逐渐扩大,圆圆地盖在宅子上,镯子口朝东南。众人都惊呆了。一霎时,火自西来,烧到镯子边就转向了东。等火势烧远了,众人认为镯子不会再回来时,忽见红光一下收敛起来,镯子当地一声掉在夫人足下。这次城中大火烧了民房几万间,前后左右都成灰烬,只有吴宅安然无恙。只是东南角一小阁被烧,正是镯子口处没盖住的地方。
葛女年五十多岁时,有人看见她,还像二十多岁的人一样。
【白于玉引诱吴筠修道的手段比成生拐骗周生的手段要高明多了,毕竟前者是仙人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