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独家丨对话《盲视》作者彼得·沃茨:AI最可怕的事就是它太像人类

2018-05-30 22:39 作者:未来事务管理局  | 我要投稿

彼得·沃茨个子很高,起码有1米9,用他的话来说是个“giant”(巨人)。他穿着昆特牌的宅T,身上还粘着漂洋过海而来的猫毛——我以为是亚太科幻大会海报上那只翻白眼的猫,但他自豪地说,这些毛来自他养的五只猫!

这是沃茨要求的拍照姿势,可以把他拍成一个giant。他衣服上粘着许多猫毛。

果然,所有科幻作家都会养毛茸茸的小动物?

沃茨露出一副猫奴的神情,但这位温柔大家伙的小说却非常冷硬。作为当代硬核科幻作家代表,他拿过雨果奖,代表作《盲视》也获得过雨果奖、坎贝尔奖和轨迹奖提名。

这本小说建立在真实科研的基础上,技术和逻辑极其缜密,还专门做了一个虚构的研究报告,探讨吸血鬼的科学设定。后来,《孤岛危机2》请他做艺术顾问,还在游戏里引用了《盲视》的技术元素。

这么说吧,彼得·沃茨这个前海洋生物学者,从头到脚散发着技术宅的酷劲儿。他为每场论坛准备了翔实的PPT和演讲稿,里面满是数据、理论和科学假说,每次上台,下面都是尖叫欢呼。

亚太科幻大会开始前,我们逮住他,聊了聊他最喜欢的话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还有《盲视》里那个最经典的科幻议题:

意识究竟是什么?

Q:你在《盲视》细致描写了很多不同于人类的生命形态。你觉得除了人类和AI,宇宙中还存在怎样的生命?它们存在的逻辑会是什么?

沃茨:宇宙里没有理由不存在别的生命形态,而它们存在的逻辑就是全世界通用的准则——物竞天择。

看看生命本身吧,它不是像魔法火花一样瞬间产生、瞬间消逝的东西,而是永不停歇的,像水一样,分支,分流,变化成不同形态。所以,生命是循序渐进的,我相信这个原则推及到宇宙中也能适用。

物竞天择只在乎当下的生态运行,绝不会想到什么东西会在未来一千年后杀掉我们,所以,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有某种直觉,一种“这么做就对了”的盲目直觉。我觉得任何星球上的物竞天择规则,都必定带有这种直觉。

但AI或许并不适用物竞天择的规律,我们一直都期待AI能够不同于人类,他们不会被所谓的直觉驱动。当你用原始的直觉来控制一堆机器的话,那就准备面对大灾难吧。科技拥有有毁灭整个世界的能力。我觉得AI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它太像人类了,天哪,它学会了人类的语言,人们以人类为蓝本打造了她的大脑,她占用了整个网络系统,附着于网络上,学会了一切知识。

我们人类可不是这样了解这个世界的,我们的学习更慢。很多电影都会讲AI觉醒,被其创造者滥用,然后发出反击,但说实在的,我觉得AI并不会这样做。

《盲视》,作者照片栏是他的猫

Q:所以,《西部世界》这类讲述机器人觉醒反抗人类的故事,你觉得是不合理的吗?

沃茨:我特别喜欢《西部世界》,它非常迷人的一点,是机器人觉醒的题材原本是说不通的,但《西部世界》让它说通了——整个反抗革命其实是编程好的,人类用程序设定好让他们反抗,看上去是机器人觉醒,但实际上不是。

剧中有一个场景特别棒,梅芙看到了一个“对话树”在预测自己要说的话,每当她说点什么的时候,她就会看到那个“对话树”在预测她的行为,但她本人却仍是被编程的。她一边砸掉那个“对话树”,一边说着“我是被人控制的”,这真是太完美太棒的一幕了。《西部世界》是唯一一部两者兼得的剧,它既有暴力的机器人崛起,又没有打破任何规则,没有违背AI的本质,从编程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就非常合理。

《西部世界》

还有,编剧的人也很懂得“折磨致使醒悟”这个概念。有一个理论是说意识本身包含两种矛盾的冲动,举个例子,你正在路上开车,突然有只猫跳到你的前方。一方面你要赶紧刹车以免伤到小猫,另一方面你突然刹车又会伤到自己。在小猫出现以前,你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开车的——你只是下意识地在做开车这个动作而已。而当小猫出现时,你突然就有意识了,你想一举两得,在这种时候,意识才成为了意识。

我读过一本书,其中就提到了矛盾如何导致了意识的产生。比如你在水中想要呼吸,可是呼吸的话就会被呛到、淹死,你有了矛盾,于是就产生了高度的紧张感,也就是强烈的意识。

根据这个理论,我相信梅芙是产生了意识的,没人比梅芙更惨了。但有趣的是,自我意识≠自由意志。她有自我意识,却没有自由意志。这难道不像我们人类自己吗?人类是有自我意识的,有时候却没有自由意志。

《西部世界》

《西部世界》是我看过的最有智商的一部科幻剧。他们做了完整的功课,钻研了意识的理论,并且用很聪明的方式运用了这些理论,了解了那些他们所要打破的规则,还能自圆其说,实在是太棒了!第二季他们还专门请了神经科学家大卫·依格曼(David Eagleman)担任科学顾问。

《西部世界》、迷宫和二分心智说

Q:那么,你觉得以后的AI会诞生在哪里?是互联网还是秘密实验室?

沃茨:你为什么觉得只有两个选择呢?还有可能是“开源AI”。

不论是在互联网还是秘密实验室,我都怀疑它是否会独立地繁衍下去。现在科学家们能让机器自己教自己,你都不知道机器是怎么理解这些知识的。

八十年代有一个很经典的电影,讲的是军方曾经想教机器识别坦克,用的是区别环境的方法。他们向机器输入沙漠中的坦克的图像,森林中的坦克,伪装着的坦克,还输入了完全没有坦克的图片,并不制定某种规则,最后,机器真的学会了识别坦克。

实验进行了一段时间,机器正确识别出坦克的概率达到了99%,人们就很高兴地输入了其他图片,想让它识别更多坦克,可是精确度却降低至普通水准。原来,他们拍摄坦克图像的那一天,天气非常晴朗,拍摄没有坦克图像的那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他们以为AI识别了坦克的图像,但实际上是太阳光的亮度对比起到了作用。

这可是非常危险的啊,你觉得你知道AI在学习什么,但很有可能它在学习完全不同的东西。

Q:人类看待世界的方式是很精妙的、难以复制的,但AI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思维模式。你对Alpha Go怎么看?人类应该对它抱有什么样的情感?

沃茨:这是个很典型的例子。研究人员唯一教给Alpha Go的就是如何判别输赢,然后它自己和自己下棋,就研究出了下棋策略。

之前有一个版本的AI能自己教自己玩游戏,就是那种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电子游戏,两天之内,它就变身为一个超级游戏大师,你都不知道它怎么学的,你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告诉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其他一切困难工作它都自己完成,你还不能倒回去看它的逻辑过程,因为它的游戏思维实在太发达了。

我们应该去爱这些AI吗?我想,要从崇拜它们这种观念走出来,唯一的选择就是去爱它们吧。

Q:生物、物理、数学……你的小说里出现了太多学科,现在对什么领域最感兴趣?最想研究什么?

沃茨:我之前的专业是生物,对神经学什么的不算专家,但是“意识”这个概念很吸引我。没有人知道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物理学描述这个世界时,无法描述出人类头脑里的意识,没有对“我们是我们”这种感觉给出任何解释。

▲ 彼得·沃茨的处女作,一个有关生物学的科幻故事

Q:你的《盲视》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沃茨:《盲视》其实避免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不知道意识到底是什么,我只是讨论了它有哪些好处。

我一直觉得,人脑有时候就像一个开关,一打开就可以有意识通过。如果你用电刺激一块肉,这就应该唤醒了这块肉吧?可是为什么呢?这完全是一个迷题,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没错,很多小说或科学理论在讨论意识,但没有任何一个可以解决掉那个最核心的问题——为什么意识“感觉”起来是这样的?我们为什么必须有意识?意识本身什么也不做。

这一切都是个陷阱,我们不知道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源:aeon.co

Q:几十年之后,人类会不会找到答案,弄明白“意识”到底是什么?或者,我们能进行到哪一步?

沃茨: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物理学上的,我认为唯一能理解意识的方法,是发现一种全新的物理,重新定义宇宙万物。第二个答案,就是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因为以定义来看,意识是“在里面”的,你只能在外面研究它,但当你跳出来观察意识的那一瞬间,你又被“意识”圈了起来,每一次你试图跳出来时,你都会陷入循环中。意识总是隐形的,无意识的状态是不存在的。

来源:ENVIRON

Q:现在很多研究意识的实验,我们都不知道它的方向是否正确,比如著名的“水迷宫”——人们把小白鼠放进迷宫里,试图研究动物的记忆能力。这样做真的能弄明白记忆和意识的原理吗?

沃茨:就算这个实验成功了,说明的也是动物的学习能力。我们有可以自主学习的计算机,有这种能力不代表具备意识,这毫无道理。

比如你被锁在一个房间里,被问到“你有意识吗?”你回答:“是的,我有”。想象一下,如果有个和你长得一模一样的机器人,被编程说出和你一样的话,你怎么确定谁有意识呢?所以有没有意识这个问题,不可能直接问就得到答案。

有人发明出了一种计算方法,据说能够测算出“你有多有意识”,从无意识到具有强烈的意识,以数学的方式展示出来。这对那些病危的病人很实用,因为你用这种方法扫描一下病人的大脑,就能得到数据,注明这个人“有意识”、“非常有意识”或者“不那么有意识”。这个技术太炫酷了,但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人类会有意识的那种“感觉”。我想问你,如果要讨论意识的本质的话,你会怎样设计实验呢?

Q:我认为这是科幻小说的,或者说是人类的终极问题。

沃茨:是啊。当答案终于知晓时,我们也不在这世上了,真是可惜。如果你知道了问题的答案,更多的谜题就会冒出来,这个宇宙并不会因你知道了某一个答案而变得无趣,你不觉得吗?

谜题是追求不完的。祝你好运吧!


责编:船长;翻译:思敏

作者:苏小七,《不存在日报》记者,本体是白鼬。


独家丨对话《盲视》作者彼得·沃茨:AI最可怕的事就是它太像人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