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的圆环与不安全依恋||安全感圆环干预笔记(五)
被抛弃的感觉是完全孤独的感觉,是一种内在焦虑,一种“原始的痛苦”。
——温尼科特
当孩子请养育者满足圆环上的需要却被养育者以消极情绪回应时(如养育者变成一个孩子的角色倒置或期望孩子表现得像个独立的成年人一般的角色扭曲),孩子就会转而“回应家长的需要”,将养育者的情绪和需要放在第一位,被迫去照顾养育者。例如当孩子想要去探索而家长产生强烈的不适以消极情绪回应孩子时,孩子便会抑制探索的需要,过度关注和养育者之间的亲密,渐渐地演变成“矛盾型依恋”;对提供安慰、安全港湾感到不适的养育者则会阻止孩子寻求关爱的行为,导致亲子关系变成 “回避型依恋”。可见, 感到难受时,不选择养育者作为安全港湾的孩子(安全感圆环下半部分困难),会发展为“回避型依恋”;难以与养育者分离去探索(圆环上半部分困难),会发展成“矛盾型依恋”。 发展不安全依恋的核心是养育者让孩子知道,他们不会在情感上陪伴回应他,无法满足圆环上的特定需要。比如养育者不帮孩子调节需要引发的情绪,从根本上传递出“不要有这种感觉,不要有这种需要”的信息。

亲子关系中,孩子直接或间接告诉养育者自己的需要被称作“信号”,孩子隐藏自己的需要传递出的是“假信号”。与成年人有意识的“假信号”客套不同的是,孩子的“假信号”是前语言时期形成的程序性记忆(内隐关系认知的一部分),所以这种程序化(无意识)模式会转移到成年和伴侣及子女的相处中。陌生情境实验中表现出回避的亲子关系传递出一种“无事发生”的假信号,孩子需要安慰但觉察到这种需要会让养育者感到不舒服,于是以“需要探索、远离“的假信号维持和养育者的联结。孩子努力不表达对母亲的强烈需要,因为他们感觉表达情绪和需要会让母亲感到不舒服,从而让母亲离开自己。这种假信号避免了孩子寻求联结却得不到的被抛弃感产生,也避免了赖以生存的依恋对象对自己疏离所产生的恐惧感。回避型关系中的亲子由于没有一个支持探索的稳健的安全基地,孩子多彩的探索与发展就会受阻,原本充满生机的探索变得毫无生气。回避型关系中成长的个体,将来可能会过度依赖自己而忽略关系,努力地实现自给自足。
陌生情境实验中焦虑型依恋关系的养育者通常是“我需要你需要我”的家长,或者是觉得“世界太危险”、“孩子太宝贵”而“缠绕”在孩子身边的家长。矛盾型依恋的体验是,需要探索的同时也需要养育者的陪伴,害怕自己的探索会让养育者不再陪伴自己。表现出焦虑依恋的亲子关系传递出”需要安慰“的假信号,当孩子想要出去探索却觉察到养育者对分离的强烈不适时,就会向养育者发送”我很需要你“的假性信号。在矛盾型关系中的孩子不仅没有培养出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而且当他们平静想要去探索时,养育者的“我需要你留在身边”的信号会让他们自体发展受阻,容易导致他们习惯性地过度关注他人。
恐惧型依恋中,养育者既是孩子仅有的安全港湾,也是孩子的恐惧来源,恐惧型依恋的亲子关系导致孩子在需要养育者时,无人能求助。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毒性应激”中,便处于长期情绪失调的状态下,给大脑结构带来不利影响,孩子在青春期中解离症状风险会升高,情绪调节更困难、反思功能更低……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依恋关系类型描述的是关系而不是个体,因为孩子可能和一个养育者建立起回避的关系,但和另一个养育者建立起安全型或矛盾型的关系。
来源:
《依恋创伤的预防与修复——安全感圆环干预》
Bert Powell, Glen Cooper, Kent Hoffman, Bob Marvin著
刘剑箫,陈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