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便携式防空导弹一些问题的解答
昨天发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争议。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国内很多部队都有便携式防空导弹连,你来说这个东西不是重点?”其实这件事很好解答,并不是“必须装备很多”才能证明“它很重要”,也不能以“装备很少证明不重要”。真正要看一款武器在军队中的地位,就必须精确分析它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和战术性能。一款真正的“重要防空武器”,它一定是能够对对方高价值单位造成有效杀伤,能够阻止对方的战略战术企图,保护我方重点目标不至于被摧毁的武器。如果不能解决这三个问题,装备量再多,也不能说明它是一种重要的武器。

从军事编制来说,在基层部队编制便携式导弹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华约组织下的便携式导弹连。在北约航空火力处于优势的情况下,苏联为诸兵种合成集团军配备了多层次的防空武器,在集团军、军一级,配备的是2K11,2K12和后来的9K37系列中程区域防空导弹(9K37山毛榉的舰载型无风出口中国,中国学习后就是海红旗16和陆基红旗16),师属防空导弹团配备的是9k33黄蜂轮式防空导弹,9k331道尔履带式防空导弹(中国引进后为履带版本的红旗17和轮式版本的红旗17A),坦克团级的防空武器为9K31“针1”/9M37M"针10(类似于美国现役的复仇者防空系统,不同的是它采用专门设计的红外防空导弹而非现成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和ZSU-23-4/2K22通古斯卡(对应中国的09式35mm自行高射炮和25mm轮式高射炮),在更低一级的摩托化步兵营级就没有余地部署专职防空武器系统了,主要依仗的就是BTR-70/80的14.5mm KPVT重机枪,和便携式防空导弹连的9K32 针2导弹了。
美苏双方各自持有超过3000架的对地攻击飞机和直升机,而且当时环境下,攻击机的打击目标主要是侧重在对方阵列中央的坦克集群、火炮阵地、雷达站和区域防空导弹阵地,因此攻击机往往对一线的步兵部队不屑一顾,直接越过步兵防线猛攻装甲部队。在这样的战术下,乘坐轮式战车的步兵部队并不是北约空军的重点打击对象,因此可以利用手中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偷袭飞过头顶的北约空军后部,从而让北约空军不敢轻易越过任何一支部队,降低他们对整个集团军的破坏强度。同时,冷战时双方的空中厮杀可能会非常强烈,同时地面目标众多,伴随式防空系统火力强悍,这导致直升机不得不停留更多时间以歼灭地面目标,这就给便携式防空导弹偷袭对方直升机和攻击机的机会。简而言之,在那个环境下,便携式防空导弹就是“捡漏”而不是“主攻”的角色,单纯依托便携式防空导弹不能击退敌方空中集群,但是可以配合已有的伴随式防空炮、区域防空导弹来增加对方空中力量的伤亡,考虑到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价格远低于攻击机/武装直升机,这样的交换比是合适的。
但是这一战术在冷战后环境就很难成立了。由于苏联解体,冷战双方的钢铁洪流化为废铁,战机和直升机变成飞机坟场的常驻“居民”,如今地面部队的规模,空中对地部队的规模已经远远低于冷战时代。在装备数量大幅下降,人员成本和伤亡成本大幅上升的现代,攻击机部队越来越倾向于在防区外发射导弹解决目标,而不是飞过敌人头顶用火箭弹、集束炸弹解决敌人(除非是极其弱小的国家),这样一来,攻击机部队就不会像冷战时代那样冲过地方混杂有高射机枪、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第一线步兵直扑后面的装甲核心,而会在远距离发射防区外攻击弹药,以非接触作战的方式消耗敌军的装备和人员。虽然防区外打击面对有强大高射火力和干扰设备的敌军效果并不显著,但在有限的局部作战的环境下,只要在气势上取得优势,就很容易在之后的调停和谈判中取得优势地位——毕竟这不是二战和冷战追求到“战斗到最后一人”的时代了。
所以,在攻击机不会冒险杀入我方阵地的环境下,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近,射高短,抗干扰能力弱的问题就凸显出来,难以担当阻止敌方发射防区外武器的重担。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主要精力仍然是提升原本防空火力不足的中型部队的伴随式防空系统,以红旗17A和25mm轮式高射炮替换过去系统庞大,反应速度不足的红旗7B和牵引式高射炮;而俄罗斯也是加快了换装铠甲防空系统,升级通古斯卡高射系统的节奏,在叙利亚战争中,铠甲S1虽然遭受了一些损失,但也成功完成了抗击无人机攻击、精确制导弹药攻击的任务,这充分说明面对今日的多重空中威胁时,有真正的火控系统的高射武器的效率是远远高于仅凭目视搜索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


在正面战场上,便携式防空导弹真正的价值是在混战时增大对方的伤亡,但不能影响战局的进程
综上所述,本人观点就是:肩扛防空导弹对于正面作战的正规军(不含特种部队、敌后活跃的游击队和空降兵等无法携带正规防空系统的部队)是一种“只能锦上添花,无法雪中送炭”的武器。只有部队本身的伴随防空系统能够阻止敌方投射防区外攻击武器,并迫使敌方攻击机驻留在我方陆军区域上空进行目视距离火力打击时,便携式防空导弹才能“暗射冷箭”,取得战果。

便携式防空导弹本质上是一种“游击战武器”
虽然正面战场作用有限,但是便携式防空导弹在游击战、敌后渗透环境却有着前线体会不到的优势。由于游击队、特种部队能够潜伏移动到敌方“自认为安全”的纵深地区,如对方的空军基地、补给中心甚至民用国际机场,在那里使用易于携带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对敌突发冷箭,造成对方意料之外的损失。这点就如同苏德战争、抗日战争、越南战争、苏阿战争的游击队一样,活跃在一切区域,让对方食不安稳,夜不能寐,增加对方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最终导致整体战略的失败。所以,虽然各国正规军配发便携式防空导弹并不多,但对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发、反制一直没有中断,中国也在民兵、预备役部队广泛列装了便携式防空导弹,要的就是在“人民战争”中,对于一切胆敢进入中国土地的敌方飞机展开打击,让敌人一经进入中国的土地,就会同时面临高空战斗机的截击、远程和中程防空导弹的射击、低空高射炮和便携式防空导弹的迎击,在任何高度,任何速度都无法安稳的进行突击。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解答之前读者对于本人观点的疑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