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虫记·普格·螺髻山·20180924 (1)


存疑,有一个非常相似的近缘种,需要靠生殖器形态区分。我猜这个种名是因为另一个种迄今为止只有一个模式标本,我不认为我有足够的运气。至于新种,根本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存疑,我查过一些文献,本种腹部的斑纹比较有特色,感觉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一般来说隙蛛很少把网结在太高的地方,这只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存疑,这个地方的海拔有点离谱,我当时已经意识模糊了,没拍到其他的角度。
比我还耐寒,真猛啊。

当地常见的种类,腹部斑纹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我没发现明显的不连续,所以个人认为这是种内变异。

存疑,这个没有蹦蝗那么头疼,但我一开始以为后胸侧板的白线是前翅上的,查了几个小时都没查到。
有些朋友建议我多通过比对标本的方式得到准确的鉴定结果。只能说,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这张图就应该出现在分类学期刊,而不是社交媒体。

存疑,这个属的很多种类都被归并了,现在还留着的名字不多。
我比对过欧洲的记录,感觉欧洲的红尾碧蝽颜色更深,但是我在当地也见过一些颜色偏深的个体,可能还是种内差异。

这个我就真不知道了,我能查到的种类里没有一种对得上,从任何方面来说都很诡异。
已经发邮件问了,目前没得到答复。
说实话,沫蝉这么大的东西还能有没描述的种类,我是不信的。

存疑,模式标本的前胸背板没有黑色箭头状斑点,其他特征相似。
它的翅膀上没有条,但它还是条大叶蝉,这就是分类学.jpg。

这个条大叶蝉就真的有条了。

拟态蒿属主茎的大型尺蛾幼虫,看起来有点像奇尺蛾属,但不确定,我没时间养它。
体色随龄期变化,早龄幼虫背面粉色。

存疑,没找到特别像的。
与常见的木纹尺蛾有相当大的差异,我属实不知道为什么它们能在同一个属里。

常见种类,尾突比大多数其他尾尺蛾长。
本属体色多变,有颜色深到夸张的个体。

大型瓢虫,大到让我怀疑这是不是瓢虫。
斑纹与某些色型的奇斑瓢虫相似,但黑色横斑的位置不同。

很奇怪的大蚊,看起来像沼大蚊,但翅脉是大蚊的样式。
前翅的黑色斑纹很独特,个人感觉不太容易认错。

细长的食虫虻,大部分种类的原始描述都是一百年前的文献,我试着看了一点,感觉还是不太能顶得住。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细长的食虫虻种类很多,分布在不同的亚科里,不能只根据体型判断食虫虻的种类。本属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后足股节有成列的刺,触角不发达。

存疑,本种的翅膀很宽阔,前缘暗色。
体型小,机敏,我没拍到其他角度的照片,所以很难得到确定的结果。

分布广泛的小型食蚜蝇,可能比较常见,但是不太有辨识度,很难引起人类的注意。
与细腹食蚜蝇是两个不同的属。

拟态姬蜂的叶蜂,水平很高,如果照片不够清晰,真的看不出来。但是姬蜂触角的白色部分很少出现在端部。
叶蜂的触角也与姬蜂不同,每一节更长,但节数远少于姬蜂。

存疑,见于高海拔山地,体型小,触角相对于近缘属来说长得多。
文献上说寄生于食蚜蝇,但我没在这个海拔见到食蚜蝇。

存疑,熊蜂体色有很大的变异,这个种名也就图一乐,即使有标本,我也不怎么有信心。

存疑,主要的疑点在于我看不到它的上唇,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没有被毛。
跟大多数地蜂的差别很大,尤其是腹部的红色部分,不知道这次会不会翻车。

存疑,图中的蜂有一个很奇怪的特征:后头过于发达,长得离谱。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