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之“催眠术”

我将在《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
选取约10项我感兴趣的研究进行整理和总结,
尽量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实验过程和结论。

研究8:《行动,如果被催眠了一样》
以往观点:
1,催眠是一种独特的意识状态,与清醒和睡眠状态不同
2,催眠的特征:对暗示的敏感性提高,不由自主的作出某些行为,记忆力提高,视觉表象急剧增加(视觉画面异常生动),痛觉缺失(对疼痛的耐受度大幅度增加)
作者观点:
1,催眠是被试提高了动机状态,仍是随意行为,并且无需依靠意识状态的改变
2,催眠仍然是一种自主行为,以往观点对催眠的特征,是因为人们广泛接受,而产生的的心理暗示
本文理论假设:
被催眠的被试之所以确定自己被成功催眠,实际上仅因为被试希望如此。他们相信自己会由自主行动转化为自发的不随意活动
结论一:
词汇解释:随意-自己有意识控制的;不随意-不由自主的行为
结论:被催眠的被试者行为是随意的,但他们自己相信是不随意的
原因及例证:
①主要取决于暗示性指导语。
如:“你的胳膊很轻并正在抬起”VS“举起你的胳膊”
相比较第二组,第一种指导语会让被试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不随意的
②一些行为是生理性的
如:把手臂举起一会儿就会觉得自己的手臂很沉。加上暗示性的话语,被试会认为这是催眠的作用
③高度的专注度让你忽略一些真实信息。日常专注程度越高的人,在催眠中越认为自己的行为不随意
如:催眠时常被要求去想象具体的真实情景,“你的胳膊打上了石膏+质地、硬度、安装过程”。专注过程中,你会忘记这只是想象力的作用,从而无法弯曲手臂
结论二:
结论:被试的催眠行为是由于事先对此行为的期望与高动机。在催眠时,被试是按照自己对催眠的想象来活动的
例证:
①胳膊僵直实验:给两组学生做催眠术的讲座。仅给一组学生说“催眠行为会胳膊僵直”,随后在催眠过程中,就有人表现该行为,而另一组无一人胳膊僵直
②视觉表象实验:要求完成特定情景想象,催眠组与未催眠组的视觉表象强度相等,仅因催眠组期待着催眠会带来强烈表象
③痛觉实验:

研究意义
证明催眠是一种高动机和目标驱动的社会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