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专栏约稿】近未来科幻中的城市蓝图「少数派报告」提出的假想与谬误|Needle学科

近未来科幻中的城市蓝图
「少数派报告」提出的假想与谬误
2001年,彼时堪称高产的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在「人工智能 A.I」大获成功后,携手汤姆克鲁斯拍摄了影片「少数派报告Minority Report」。该片于次年问世,在当时算是标准的科幻类型片。
影片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于1954年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杀人行为能被“先知”预知、能被警察预防的“美好”未来。在电影中,故事发生在2054的华盛顿特区,犯罪预防中心的警队首领约翰安德森被先知预判到谋杀行为,为了洗脱杀人犯的罪名、查明先知预测报告背后的真相,约翰不得不为自己的清白而四处奔走。
尽管距离影片中所描绘的未来时空仍有三十年,但如今重温该片,我们完全可以称之为近未来科幻片,影片中涉及的通信科技、交通工具的革新和武器的更迭,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
同样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十年前的人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构想,或已逐步演变为现实、或是被现代城市的发展所推翻;但回望这部拍摄于本世纪初的影片,它对于城市空间的构思依然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彼时彼刻 恰如此时此刻
在原著小说中,PKD将故事设计在纽约。小说少有闲笔,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主人公约翰表面上担心被夺权,私底下却为犯罪预防报告上自己的名字而焦头烂额,很快就开始了逃亡之旅。
而在影片中,尽管实际拍摄地大多位于洛杉矶,但故事被设定在华盛顿特区。与人口密度超高、建筑密不透风的纽约相比,特区的城市环境为电影提供了更多样的叙事可能性。
为了展示先知产生的报告和犯罪预防的运作机制,影片开篇的第一个案件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中:唠叨、平庸又总是被妻子忽视的中年男人无意间撞见了妻子偷腥的场面,产生了激情杀人的冲动。
在先知预测到中产男的杀人意图后,约翰和他的特警团队利用先知报告中中产男的姓名顺藤摸瓜查到了他的注册居住地,但由于中产男刚刚搬家,注册地址发生变动,警方无法准确定位其最新的住址。细心的约翰通过建筑细节、骑警的行动路线和社区小公园内部的游乐设施判断出街道名称。

警察⾯对⼀模⼀样的砖房有些不知所措
但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当约翰和他的小分队赶到该街区后,他失望地发现警队还是无法立刻锁定中产男住所的具体位置——因为整条街区坐落着一模一样的乔治亚式的砖房。
一个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一则充满代表性的中年危机故事,影片由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日常案件引出整个犯罪预防系统,可以窥见创作者对于一成不变中产阶级生活在未来世界里仍旧维持着一成不变状态的信心,而原著小说的内容并没有输出这样的观念,或许是由于半个世纪前的小说家对于美国社会人口数量最大的群体虽不抱希望,但仍保有一定的善意。
除了城市近郊宁静和谐的中产社区,影片中同样也出现了居住在城市高楼的中产家庭,并对近当代的高层建筑进行了一些改良,关于这个部分稍后会作具体的分析。

影片不仅将现实生活中的中产社群现状直接照搬进未来,对贫民窟的刻画也依旧比照着现实进行有限的发散。
PKD在小说中对于贫民窟的大环境一笔带过,但颇为仔细地刻画了约翰在入住贫民窟的廉价旅馆后的所见所闻。对于原著中战后城市贫民窟,作者用了“广阔的(vast)”一词来形容;在影片中,贫民窟,或是说相对简陋的平民住宅有过几次经验的亮相,这几幕不约而同呈现出幽暗狭窄的特质,可以说,近未来科幻影片中的贫民窟,与当下现实社会里的贫民窟并无差异。

在身陷追逃危机之前,难以承受失子之痛的约翰不得不求助于毒品。为了购买毒品,他在下班后假借夜跑之名来到贫民窟。砖墙构成的楼房,将楼房粗暴地分隔开的铁丝网,蜗居在楼栋门口无家可归的瘾君子,和现今美国城市中贫民窟的景象别无二致。
贫民窟的第二次亮相发生在白天,为逃避昔日手下追捕的约翰跑到穷街陋巷之间,警察们身着小型的火箭助推器从天而降,约翰无处遁形。

可作为经验丰富的警察,约翰借助警方火箭助推器的力量打了个漂亮的反击战,他们从楼房之间的空地打到民宅内部,将少数族裔大家庭原本就堆满杂物的客厅搞得一团糟,但约翰成功脱险,坠楼逃生。


外墙的防火梯,在美国作为年代相对来说较为久远的低矮楼房的标准配置又一次出现在导演对于未来图景的描绘中,不知算是对经典楼屋的致敬,还是想象力匮乏的表现。不过在影片中,这样的砖楼比现实中的老旧楼屋高出不少,不变的是被油渍浸泡的外墙和锈迹斑斑的防火梯。
贫民窟的第三次出场,是逃亡中的约翰为了避免身份被识别,不得不求助于江湖医生,为自己进行眼球置换手术。在筒子楼一般的老破建筑内,在肮脏的民宅中,约翰获得了一对新眼球和全新的身份。

发出幽幽绿光的管道
掌握了先进未来科技的警察们根据红外线感应和虹膜追踪赶到了这里,并释放出了用于潜入犄角旮旯侦查的蜘蛛机器人,楼道里泛着荧光的管道成为了蜘蛛机器人抄的近道,而类似管道联通的设置在当今美国的老旧高层住宅里比比皆是,只不过在视觉上会黯淡许多。
影片中藏龙卧虎的穷街陋巷与当今美国的贫民窟构成如出一辙,但虚构情节里警方如同水银泻地一般的高科技搜查手段,似乎是当今科技发展仍需奋发的方向。
当然,影片偷懒的地方不止于此。在约翰逃亡时,地铁和地铁站成为了重要的串场场景,但无论是站台结构,还是车厢设计,仅仅是对美国当时(亦是现在)的地铁硬件进行了简单的涂装,用银色喷漆覆盖以凸显科技感,然而本质上依然只是那些百年城市现存的公共交通设施,新意全无。


地铁站与地铁岂止是平庸
无限风光在险峰
无论在七十年前的原著小说中、在二十年前的影片里,或是在当下,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都是逃不开的话题。
原著小说创作时期恰逢二战后美国的婴儿潮,PKD通过描写贫民窟的扩张,连带引出了人口数量激增的状况,或许也是对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寓言。
这数十年来,城市人口过剩迫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利用纵向空间进行扩张。在现实社会,高架桥和地下交通使上天入地成为一种可能,它们为城市中的住宅和写字楼争取到了更多的空间。

影片中的未来城市
而在影片中,创作者在现有交通体系的基础之上构建出了一种竖直的交通模式,进一步利用城市的纵向空间满足交通需求:除了在同时代同类型科幻片中亦有出现的低空飞行器、背包式的小型火箭助推器等,他们还设计出了与主城区高层建筑和高架桥交通相配套的竖直车道。
这些在垂直于地面的墙面上行驶的“汽车”摆脱了地心引力,能够在划分有双向多车道的摩天大厦的墙面上畅通无阻。在住房往纵向空间扩张的情况下,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城市空间,避免公路占地,还能为高层居民大大缩短通勤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停车入户,亦能有效地解决在当今中国主要城市普遍的停车难的问题。

垂直于地面的高速车道

⼊户停⻋,未来⻋辆既是交通⼯具,⼜是电梯
不过这些竖直车道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设计。在贴墙行驶的过程中,不仅依然存在堵车的可能,更可怕的是在遭遇交通事故时,人们遭遇的危险不仅仅来自于其他车辆,还来源于地心引力和不可测的高度。
另一方面,垂直车道与高层住房连接过于紧密,难免会为居民带来噪音污染和隐私问题。影片设计了“趣味桥段”,对此进行展现:逃避追捕的约翰以在竖直方向行驶的“汽车”为踏板,试图躲避追兵,在几番辗转之后从陌生人的车顶纵身一跃跳入了竖直公路旁的居民楼中。屋内,正在练习瑜伽的人们就这样与约翰不期而遇。

开放式阳台紧邻⻋道

误⼊瑜伽课的约翰

封闭阳台和玻璃幕墙⼀度成为摩天⼤厦的主流配置,但在近未来社会中,为了满⾜绿化需求,开放式阳台或许会重归主流

在⼤型商超内设计摆放绿植近年来蔚然成⻛
摩天大厦用作住宅,本着空间集约的初衷,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但由于城市绿化在纵向空间的发展有限,开放式阳台又成为了城市绿化的第二战场。开放式阳台,看似联通了住户,改善了高层住宅中相对封闭的邻里生态,但随之而来的便是隐私的泄露以及安全隐患。在未来都市中,这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同理,影片在刻画近未来都市的商圈时也有意对室内绿化进行了展示。在国内,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在建造时会选用开放式的设计,保留中庭,或是使用透光度较高的材料封顶,营造出一种即便身处城市中心仍能置身户外、与绿植亲密接触的氛围。
享受纵向空间价值的不仅仅是城市居民,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承担着特定社会功能的建筑也在空间的运用上完成了进化。

空间集约型监狱,⼈类社会的试管
在「少数派报告」描绘的世界中,就连囚犯也享受到了垂直空间延展的“福祉”。传统的活动范围不足三平米的牢狱生活被“进化”为了等身玻璃樽一般的装置,而那些曾经产生杀人意图的“预犯罪分子”提前住进了透明棺材。
先知的假想与谬误
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感很多时候是依赖于高精尖的显示屏完成的,而在视觉呈现方面,这些“高精尖”最直观的特点便是透明和曲面。本片亦不例外。

私⼈订制似的⼴告推送
影片颇有前瞻性地描绘了半个世纪之后的个性化服务,例如定向推送给个人的广告和人工智能导购,但对于商店内部商品的陈列和试装方式的展示全无设计。在二十年前,透明屏幕上的虚拟导购通过虹膜识别准确报出来访者的购物记录的确是某种“高新科技”成果,但当时的人们应该没有料到,二十年后的大数据不仅能够将这种个性化推送变为现实,当今的消费者甚至无需走上街头,仅需一台移动通讯设备,便可随时随地购物。

热情过头的虚拟数字导购有泄露消费者隐私的⻛险
影片不仅在展现数字导购和个性化广告牌时运用了这些透明曲面屏,地铁车厢中乘客阅读的报纸、犯罪预防中心使用的计算机和显示屏也是透明曲面屏。在创作者的构想中,近未来城市的中心广场,传统的石碑和铭牌也将被曲面屏所取代。

孩⼦们在透明的显示屏上阅读有关犯罪预防中⼼的历史
可为了情节顺利推动,傲立在楼顶的广告牌却是印刷的。

作为关键道具的印刷⼴告牌
在原著小说中,PKD笔下的三位先知每个人给出的都是少数派报告,两份指向同一个结果,但这三份少数派报告最终形成一个闭环,即在获悉命运之时,道德感尚存的人会通过限制自己的行为试图改变命运,但最终这一行为本身在改变命运之后,又会导向最初预言的结果。
影片的创作者在改编时,既想要保留原著主人公约翰的两难抉择,又为了满足叙事需要擅自替约翰增加了失独的前史。最终呈现的结果:主人公被复杂化了,剧情被极大地丰富了,但当原著的内核——当不可预测的被预测,当能被改变的不可被改变,人类的自由意志又价值几何——被放在了视觉奇观和叙事之后,《少数派报告》就如同在诸多透明曲面屏中风雨飘摇的印刷广告,被展示,被略过,被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