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讲解】六祖坛经--王德峰教授

多次阅读《六祖坛经》行由品第一,一点点感受是:
1、神秀,和我们后来的绝大多数人一样,知道了佛性就是自性,但我们是知而无法悟达。只能依照神秀的偈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样苦行僧一样的克制自己、削磨自己,争取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不要一来就期待达到佛的境界。惠能那样的悟是难以企及的,这是合情合理的,不是什么人都有那么好的慧根的,从佛教角度看,也应该是如此。
2、见神秀的偈句后,五祖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是事实,我们大多数人就是这样修的。
3、神秀的偈句总体上是不错的,但就神秀作偈句后的表现看,他确实差了许多,他居然认为五祖弘忍不知道他悟不悟。
首先,按常理讲,他和五祖在一起那么多年,他有几斤几两,肯定是早就知道的,看看五祖从只言片语就知道惠能了;
其次是,过了几天才见神秀的偈句,而且还不敢直接呈送,不用看偈句,就可以推断神秀没有悟。因为五祖吩咐当时就说: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和后来又说:
觅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就可以完全断定神秀根本没有悟,因为若神秀悟了,五祖吩咐完,神秀当即开口就来偈句了。
4、这一品中,五祖弘忍对惠能说的“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这只能针对惠能说,而且也只适合惠能这样有大慧根的人。对我们普通人是不适用的,不然就不需要大善知识传佛法,佛教也就不能成为一种教派了。我们可以在修心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生态度,从而提高我们的生命情感。
5、佛性应该就是同王阳明心学的“良知”,所以每一个普通人都应该可以学佛,需要学佛,就中国人而言,就是学心学了。
6、《金刚经》实在是难,我目前只需要记住它是宝贝:
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后面有:
无相布施。
这两点意义很大,佛性就在我们每个人自己身上,我们悟了就是佛;我们布施时,如主动做好事、为他人提供帮助时,不要以为我们布施了而有优越感、成就感,更不能期待回报,和抱怨人家忘本。从《金刚经》来看,期待回报、抱怨人家,忘本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人家。
7、佛法是不二之法。就是不要把人、事物做区分是非、好坏、善恶。想要做到,很难,但至少要知道,在自己区分时提醒自己不应该,那样自己的情绪会好些,心态就平稳写,最起码能够少伤害自己。
8、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逢人、遇事、对过往、对未来,尽量不要过于纠结,人世间没有任何东西是永恒的,时间会流走一切。
9、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有无量无边罪。
关键是“轻人”,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应该说,对于普通人来说,所有的妄念、烦恼、障碍,都是起源于“轻人”。
惠能最了不起的功劳,就是把修佛简单化:戒、定、慧。
戒,是唯一的、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戒,就是戒“轻人”。一些讲读《坛经》者,把这里的“人”,理解为他人。这样应该是狭隘的,是把自己抛弃了,或者说是把自己分别了、区别了。这里的“人”,应该是我们本人和他人。只有这样理解,后戒的内容才完整、才可信、可行。而且也才能理解王阳明心学,相信王阳明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
不轻视自己,就不会迷失自己、“”降低”自己、“作贱”自己去嫖、偷、赌、喝到烂醉等等。
所以能做到不轻人,普通人的人生态度就能够有了质的飞跃,这才是修心的最近法门、最方便的法门。其他的戒色、戒酒、戒盗都是小道,甚至是作茧自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