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期一新款:汉服研发之后掩式绕襟深衣

2022-03-09 21:44 作者:汉服世代  | 我要投稿

编者按:

“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全称是“现代工业化非西化反改凉传承炎黄尧舜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汉服道和统的研习小组”。请不要看到“现代”俩字就骂,请认真看完我们的考据文章之后再批评指正。感谢大家!

结构

讨论汉服形制,需要从文物图像、基本结构和剪裁拼接三个层次来分析。

今天本文将在《从文物考证先秦两汉曲裾深衣制作路径》

以及《一期一新款:汉服研发之春秋季节单绕曲裾深衣》

的基础上,推出一款符合形制的、后掩式绕襟深衣款式(参考的文物原型是秦始皇兵马俑)。

我们已知其基本结构为:

上衣和下裳在腰部缝合,上衣领襟带部分是中轴对称、交叠闭合、系带固定的交领右衽;袖袼部分为宽袼窄袂、连肩接幅、缝底合袖;下裳为绕襟形式缠绕半圈,主要特征是绕襟部分与上衣的领子部分有所联动,且向后缠绕和遮掩。(其中部分分析可以参考之前的推文)

我们知道,深衣这个大类中,除了曲裾类别,还有划分在直裾类别,但是其领襟表现形式极为多样的“绕襟”形态。


在绕襟的诸多类型中,同样也是缠(交)绕(叠)到背后,但不是呈“曲裾”那种三角形,而是呈直线或者斜线的形态。



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引自网络

这一款后掩式绕襟的形态就是以直线为主,略带倾斜。

不管是直线还是略微倾斜,都是下裳的裁片两边倾斜度问题,以及穿着时缠绕用力的程度。

因此,本文尝试从汉服形制的三个层面:文物图像、基本结构和剪裁拼接来推出一款后掩式绕襟深衣,主要以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形象为历史原型。“后掩式绕襟深衣”以下简称为“绕襟深衣”,在剪裁层面属于直裾深衣类别,但是由于穿着效果与一般直裾深衣有较大的区别,所以单独行文。而且值得说明的是,“后掩式绕襟深衣”本身也是一个丰富的类别,并不是只有一种款式,后面将陆续推出新的款式。

本文涉及到拼接线和轮廓线两个概念,为了行文方便,本文先对几个概念进行限定。我们认为,在“汉裁”的语境中,拼接线也就是拼缝线,轮廓线也就是衣物平铺状态下的外观折线。拼接线与轮廓线既有重合又有区别,因此不能等同视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

我们以马王堆曲裾绵袍的文物线描图为例:


红线:拼缝线(即拼接线、缝合线),线条仅做示意。

黄线:轮廓线(即折线、折叠线),线条仅做示意。

拼缝线是指裁片之间拼接缝合的线条,是服装的结构线。

轮廓线是指人体穿着之后,衣物外观轮廓折叠形成的,如肩线、袖底线、身侧线等。

在汉服的汉裁语境中,有拼缝线与轮廓线重合的情况,比如袖底是缝合的,这个缝合线也是穿着时袖型的轮廓线条。

也有拼缝线与轮廓线不重合、不相干的情况,比如肩线是不能破缝的,因此只有轮廓线而无拼缝线;接袖部分位于胳膊上,因此只有拼缝线而无轮廓线;由直裾衍生的曲裾深衣下裳轮廓线是人体腋下两侧,其拼缝线与轮廓线方向和角度完全不重合,各走各的路。


图片引自装束复原

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黄色线条是人体两侧的轮廓线,而红色线条是衣服下裳裁片拼接缝合的线条。可见两条线是完全不重合的,不能混为一谈。除了曲裾深衣以外,马山楚墓的直裾深衣,也是身体两侧的轮廓线与拼缝线不重合。根据文物的考据结果,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轮廓线来画裁片形状,尤其是不能将下裳的轮廓线与拼缝线合二为一。因此,本文在论述绕襟深衣时,也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不是身体两侧的轮廓线与拼缝线一定不能重合。


本文并不是说绝对性,而是指,不能简单地按照身体两侧的轮廓线来剪裁下裳裁片,秦始皇陵兵马俑表现出来的绕襟深衣,并不是简单地在直裾上面加一块裁片形成的。


很多人会在第一反应中认为绕襟深衣就是在直裾深衣的基础上直接加上一块下裳裁片。但是这是错误的,实际上做出来会发现,根本就达不到文物上展现的效果。


秦始皇兵马俑,图片引自琥璟明《马山楚墓N15复原尝试》

文物上显示,绕襟部分是领襟和下裳连属在一起,是领襟一体绕襟的,而不是领襟与下裳分离,各走各路,没有形成一个整体。换句话说,本文论证绕襟深衣身侧轮廓线与拼缝线不重合是用来说明“秦始皇陵兵马俑为原型的绕襟深衣,直接加一块下裳裁片”的思路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证明在汉服的制作中绝对不能重合。

款式示意图

我们基本思路是遵循马山楚墓实物的原理,调整下裳裁片的形状和大小,完成“二次成型”后呈现后掩式绕襟的形象。



款式结构示意图,非版型图,非复原,仅供参考。

款式示意图并没有完全表现出平铺的状态,因为有小腰在,是不能够完全平整地平铺,腋下部分牵扯着前襟是有褶皱的。但是为了绘图方便,简化为平整的直线条。绕襟是两侧对称的,人体右侧的外面是绕襟,人体左侧的里面也是绕襟,呈中轴对称的形态。正面图展示的是右侧展开、左侧折进去的状态;背面图展示的是右侧和左侧均折进去的状态。由于深衣结构较为复杂,示意图简省了一些拼缝线,请注意辨别。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后掩式绕襟固然需要调整下裳裁片,但是更重要的是“穿”,是穿出来的,不能够依赖直接采用剪裁方式将裁片形状剪出来。

需要什么款式造型就剪什么样的裁片形状,这种“所见即所得”的裁剪方式是西式制衣手法,不是汉服的传统。我们既然要探索和继承的是“传统”,就必须按照传统的制衣理念来做衣服。

我们要将一个款式做出来,其实各种剪裁方式都是可以的,没有说哪一种是“正确”和“错误”。只不过本文的前提是在”汉裁“的框架内来论证,目的就是考证华夏先民是如何做衣服的,也即是探索古人是如何剪裁的,以及传统的制衣理念和方式方法。所以我们不是说别的方式比如西裁方式不对,不是说西裁不好,而是说,我们的目的是探索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形制和剪裁制作方式,那么就不能用西裁或者其它剪裁方式和思路去做汉服。这点需要说清楚。不是我们不了解或者完全否定西裁或者其它制作方式。我们说的“不对”的语境是指在汉服剪裁的汉裁语境下的“不对”,千万不要引起误会。

比如说,这个文物图像,如果按照西式剪裁的做法,就是直接裁剪成红色区域形状的裁片。


但是根据上文考证,直接按照红色区域这样的裁片来做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款式就不对。这种制作思路完全按照最后穿出来的效果来剪裁片形状,把身侧轮廓线和拼缝线合并在一起。

我们要探索汉服形制,必须回到华夏先民制衣的理念和思路去考虑。

其次,就是小腰的做法。款式结构示意图展现的是平铺的形态,但是并没有完全展现出腋下的明立体结构——小腰。汉服体系是平面剪裁,但是不等于没有三维的立体构造。简单地说,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厚度”的概念。腋下插片、裆部插片的方式,实现贴合人体的立体构造。这个跟西式的“立体裁剪”是两回事,从剪裁的手法、目的和功能等,都不一样。

剪裁示意图

后掩式绕襟深衣的最大特征就在绕襟的部分。绕襟主要依靠四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是领襟和下裳连为一体,形成整体;


图片引自何清漪《马山一号楚墓袍服结构研究和创新设计》

根据这篇学位论文,我们可以看出,前襟和下裳在腰部斜拼,形成一个向右突出的钝角,将领襟与下裳连为一体,形成整体,推动向右绕襟。这样的结构,最大的特征就是,领襟要参与绕襟。马山的这件衣服最终绕襟呈现的是三角形,与秦始皇兵马俑的绕襟款式是不同的,本文这里引用马山N15的图纸只是为了说明原理一致。

第二是上衣和下裳的缝合处为斜拼,也就是上衣和下裳在前面的裁片腰线位置,需要纬向削幅。


这是本文做的实验品,上衣和下裳缝合处是正裁正拼,是与腰线方向一致水平。


红线部分是腰线,蓝色部分是绕襟的效果。从实验品可以看出,如果上衣和下裳缝合处是正裁正拼,那么很有可能绕过来的量是在腰线的下方。

第三是需要通过小腰来达到足够绕襟的余量。

这是本文做的实验品,没有加小腰,绕襟的效果不明显。


第四是下裳的裁片形状应该是直角梯形,而非矩形。

这是本文做的实验品,上衣和下裳缝合处是正裁斜拼,与腰线方向不一致,有角度;加了小腰,下裳的形状是矩形。


红线部分是腰线,蓝色部分是绕襟的效果。从实验品可以看出,下裳是矩形,也就是说与上衣缝合处的部分是直角,因此绕过来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倾斜的斜线。如果是直角梯形,那么绕过来的部分就正好是直线。

这个实验品是加了小腰、腰部斜拼、下裳直角梯形,其绕襟效果如下:


(为了对比,只做了一边)

红线部分是腰线,蓝色部分是绕襟的效果。可以看出,比较接近文物呈现出来的形态。因此后掩式的绕襟深衣裁片示意图如下:



裁片示意图,幅宽较宽,非复原,仅供参考。

本文绘制的裁片示意图,对应的绕襟线条略有倾斜,因此下裳的裁片削幅的程度较大。



红色线条表示下裳裁片削幅的部分,倾斜角度较大,这样绕襟之后,线条较直;蓝色线条表示下裳裁片削幅的部分,倾斜角度较小,这样绕襟之后,线条较斜。


关于小腰的形状和大小问题,本文认为跟袖袼有关。一般来说,小腰的宽度一端是连接袖袼前后,体现的是衣服侧面的“厚度”;小腰的长度是连接上衣裁片,体现的是袖袼到腰的距离。那么袖袼削幅越宽,小腰的长度越短,呈横放的矩形(见红色线条);袖袼削幅越窄,小腰的长度越长,呈竖放的矩形(见黄色线条)。简单地说,上衣裁片削幅的长度,是控制小腰的长度;袖袼部位削幅的长度是控制小腰的宽度。

小腰的缝合示意图:


其次,关于上衣裁片削幅,前衣片分为削幅和不削幅两种,以及削多削少的问题。小腰存在的功能是提供领襟转移量,削幅与否可能就是转移量多和少的区别。


如果是不削幅的其示意图如下:



设计制作建议:从秦始皇陵兵马俑来看,该款的原型是男装。但是可以设计为女款,并无性别限制,风格也不局限于朴素简洁。可以根据身高适度做短,但是绕襟深衣的结构复杂,应以中长款、长款为主。袖型是在文物的基础上加宽加大,可以重新适当设计。下面搭配裤子,腰带用较长的丝帛绦带来系束,可以挂上玉佩等装饰品。可以考虑使用带钩。



这种款式的用途

这个款式并非朝代古装的一比一文物个案的科学研究目的的复原,不能用于原汁原味朝代复原的古装电视电影中。

它正常用途是在今天社会生活中的节日盛装、部分庆典礼仪场合的小礼服,也可以用于日常便装。做男装时可以设计得英武有力,做女装时可以设计得窈窕秀丽,总之不拘一格。

春秋季节穿着可以用一些比较轻薄的化纤面料,单层或者夹里,最大的特色是绕到背后的直线和斜线条,可以进行单独的装饰。穿着时里面可以搭配交领中衣、分幅的下裙或者大袴,形成整套装束。

从理论上来说,该款式可以在配色、花纹、装饰、材料等细节应用其它风格,不一定非要限定特定的风格。

基本结构和设计理念:前开襟的交领右衽,用系带、带钩固定,可以动态调整;袖子长宽适中,袼部较宽,可以腹手合袖。

文化内涵:体现对称、中正、均衡、阴阳等思想文化内涵。

最为关键的是,该款式没有元素或细节违反汉服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没有与汉服的文化内涵相冲突。


这一款在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图片引自《汉服通论》第248页,中国纺织出版社2021年出版。

从今年开始,我们陆续发布按照体系法研发的款式,栏目暂定名“一期一新款”,可无偿商用,供汉服从业者参考使用。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深衣大类的款式探索和研发。大家想要做什么深衣款式,也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来尝试分析其基本结构,一起探索汉服新款。欢迎反馈正反意见,促使我们继续前进。还有更多的考据文章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汉服世代”。

我们还建立了“汉裁”微信群,对汉服剪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阿罗微信Chinesehanfu,拉入“汉裁”微信群。

现代汉服研习小组的简介:

一、

由最早一批汉服复兴者组成的兴趣小组,坚持18年,致力于汉服理论、定义、体系、历史等研究,坚持深究“衣冠载道”的“道”和“传统服饰”的“统”。研究成果除了在公众号上公布外,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被国考、高考联考等题库收录。目前理论主要成果有学术专著《汉服通论》等;

二、

开展汉服复兴本身的社会学研究,记录并撰写汉服复兴大事记。目前主要成果有专著《汉服归来》;

三、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于汉服宣传推广。目前主要成果有参与央视节目《国风运动会》、《国风遇见新春》等。

目前正在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主要有三项:

1、破除形制朝代论,致力于建立汉服学;

2、梳理历代文物基本结构,总结共性特征,寻找规律,深化完善汉服体系;

3、推出“一期一新款”系列,开展新款研发,公开图纸,提供汉服设计和研发新的方法论。

文案:现代汉服研习小组

编辑:芽芽

美工:芽芽

审阅:汉服世代

平中交右 宽褖合缨

古衣今裳 与时偕行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现代汉服知识

如您对内容有疑问或更多看法欢迎留言

欢迎加入粉丝参与讨论


一期一新款:汉服研发之后掩式绕襟深衣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