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存在的时态与界限-诞生与灭亡的概念
0.前言
可怜的观众们,如果看到前几段时就觉得难受,为了您的体验,请退出这篇无用的专栏。 非常抱歉,限于志大才疏学识浅薄,在写下这篇文章时,笔者未能从信息渠道搜寻到相似的哲学论述。但笔者坚信,思想相通的哲理思辨一定有人想到过,可能只是没有写下来,或者本人思而不学则殆,根本无法找到原文。
1.存在的定义
1.1.本文语言不沿用其它含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历史上较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既是最明了的概念,可也是最晦涩的概念。现实中大多数人自认为“存在”这一概念是自明的,也是最清楚的,故无需发问“何为存在”更无需去研究何为“存在”,可哲学的终极任务本来就是要解释:“何为存在”,作为思考者,如果把“存在”这个最晦涩的概念误认为是简单、明了、无需解释的,那么注定就犯了大错了。
1.2.本文专门定义
在如此困难的问题前,本文放弃吃力不讨好地探讨客观存在,也为了尽量言说一切可以言说的,转而主观地定义“存在”是“个人对外界的感官知觉中的抽象概念”,存在的概念化是这样一个过程:个人思维在原本连续光滑的感知元素中人为划分出一个集合,称为一个存在,从而就算这是一个无限集,也能用单个语言名字指代这个单数存在,就这样将不可数的感知通过概念化映射到了语素的可数无限组合。
1.3.概念化定义的作用
可能是干瘪地,将无限复杂的存在问题简化为对单个概念的处理后,人类可怜的认知功能就能清晰地给这个对象赋予属性了。
2.存在概念的属性
本文的先验思考决定赋予存在概念类以下属性:
2.1.存在的时态
存在可以分为三种时态,其中现在时可看作对于时间轴上固定的时间点,而过去时和假想将来时则对应这个点的前半和后半段时间轴。所以每个时刻只有唯一单个的现在时,却可有多个不限数目的过去时与假想将来时,按时序依次排列在时间轴上。
2.1.1.现在时
2.1.1.1.现在已严格过去
并没有纯粹现在的感知,个人的任何感知都有延时,只有对一个短暂过去外界的感知,只不过过去的时段太短暂,以致被个人忽略。
2.1.1.2.可重复认知性
本文将存在的现在时态属性等价于一种可能的信念——可重复认知性:个人相信现在的存在可以被再次认知,只要个人有意愿,就一定能再次体验到属于这个存在的感觉,保持对外界存在客体的信息接收。
2.1.2.过去时
2.1.2.1.生理记忆
生理上说,过去时的认知对应的是个人的神经系统中已经被储存的记忆。
2.1.2.2.非重复认知
过去时的存在概念需要人用重复认知划分:如果一个存在不可重复认知,那一定属于过去时态;若对于大体被认为有连续性的同一个存在,但过去和现在的重复认知中差异性显著,与重复的同一性有了质变,那么人将会对这个存在同时有现在时和过去时这两种时态的认知,复数个过去时之间也只能按照主观上的质变来划分。
2.1.2.3.分类兜底
若个人不确定或忘记了一部分认知所属的绝对时间,但只要能确认这些属于记忆,就一定能确定相对时间——属于现在之前的过去时。这样过去时就能做时态分类垃圾桶,给各种奇怪复杂的认知兜底。而且对于
间接认知
,比如对历史的探究,也只能分入过去时。
2.1.3.假想将来时
2.1.3.1.严格将来不存在
相对于现在和过去,只有将来不属于外界现实,属于假想的领域,如果处理方法不当,就会产生较大的矛盾。
2.1.3.2.过去认知将来
所以本文将其命名为假想将来时,假想中的将来其实可以视为一种抽象的经验总结,因为个人只能通过过去的感知去假想将来的存在,而无中生有的所谓先验想法,因为找不到可以挂靠的外界存在,本文将这种纯粹臆想排除出存在范畴。故假想将来时被视为过去时和现在时的一种概念上的延伸。
2.1.3.3.将来存在于过去之过去
同时这也带有过去将来时的意味,因为通过假想自己在更远的过去来预测一个相对于其是将来的过去,可以直观地通过事实建立起将来与预测可靠性判断的概念。
2.2.存在的格式
存在的概念化过程要依赖于特定格式,即从属于这个集合要求的可以言说的规则,否则个人的心理认知无法划出清晰确信的边界。
2.2.1.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作为心理学术语,具有两种含义:一指事物的一般属性,即形式;一指事物的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形式仅为其属性之一。也就是说,“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成分都牵连到其他成分;而且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即因为它和其他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便称为格式塔。” 总之,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指 通体相关的完整的现象。完整的现象具有它本身完整的特性,它既不能割裂成简单的元素,同时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任何元素之内。
本文使用的概念与格式塔心理学相似,也认同认知应该按照形式组织起来,但本文讨论的重点并不是这个细节,同时与原版格式塔有所区别,本文认为一些特定的格式也很依赖于后天习得。同时,格式本身就被认为是重复认知的具体形式。
2.2.2.存在格式认知完形
本文给所有存在都赋予一种格式,但这种格式可以是被认知内容充实地填满的——与格式塔心理学相似——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当然,不完整的前提是至少存在一个完整格式的存在作为范本,不然仅凭借不完整的存在,根本无法分析这种格式的规则细节。 间接认知是原始格式的灭亡与资料格式的再建构,其内容对感官的实在格式明显地不完整。
2.2.3.格式反向划分不存在
既然存在由格式划分,那么如果在一些时态,对一个连续体的认知无法被该特点格式识别,那么就定义为在这些时态不存在。但这些不存在并不能否定其在认知整体中存在,因为个人至少可以认知到这个存在,并非完全的无知无感,这才是存在真正的补集。
2.3.存在的界限
如果存在能在一些时态不再存在,那么就说明存在有其在时间轴的界限。虽然无法排除先假死再复生这种间断的甚至不可知的离散存在,但至少可以给在时间轴上已知的存在时态中取出上下界。
2.3.1.存在的上界
对现在时存在,其上界就是现在时;但对假想将来时,存在没有上界,因为假想的将来尚未实证,只有通过时间前进,等到将来变成现在时才能实证可重复认知的信念。 对现在时的不存在,只能到过去时考察其存在上界,此后的过去到现在都划定为不存在,但对其假想将来时也要实证离散的可能性,无法划定上界。
2.3.2.存在的下界
存在的下界只能是过去时,就算个人目睹了一个存在的诞生,但本文将其划定为空心的不可达下界,所以存在于其下界恰好是最后的不存在,与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分界点。
2.3.3.存在时间可模糊性
存在的时态在时间轴上的分布到底有没有稠密、完备连续、无限集等特性,其实也只能取决于其格式中认知的记录。毕竟过去时只是个不精确的兜底,对时间的认知也是认知主观的一部分,完全有后天习得与个人自定义的空间,本文概括为存在于时间上的可模糊性。
3.[诞生/灭亡]概念组
3.1.诞生灭亡从属存在
只有建立在认知了一个存在的基础上,个人才能进一步认识到该存在的诞生与灭亡。从本文的角度分析,存在的诞生和灭亡不过是其上下界属性自然的派生概念。
3.1.1.建构诞生概念
存在的诞生就是从起始的不存在状态跨越下界到存在,这个概念是通过在用下界后的过去时作为其下界现在本身的过去时的假想将来时设想的。
虽然我们姑且可以相信质能守恒,但存在诞生前的客观形式无法符合个人的认知格式,只存在极度不完整的信息,能够提醒它们是其前体,所以说诞生本身也是格式的建构过程,从此之后这个存在形式才能产出这个人愿意注意的感官刺激。
3.1.2.建构灭亡-解构存在
存在根据上界的时态划分为已灭亡和现存,如果上界属于过去时,则该存在称为已灭亡。与诞生同理,灭亡是相似的从存在到不存在的过程,以假想将来时设想。 而灭亡也是格式的解构,此后这个存在形式无法满足个人的可重复认知要求。
3.2.常存之物的例外
可以设想对宇宙等常存之物,没有任何人的认知足以设想其诞生和灭亡。实际上,宇宙、地球、社会等包含性的世界观都具有和其中的个人同等的本体地位,而个人甚至无法直接认知自己的诞生与灭亡,只有借助间接认知的假想将来,并结合观察别的存在的诞生与灭亡,才能用经验近似推理出这些自己不可能实际认知的假想。
因为本体就是认知存在的主体本身,虽然“我思故我在”会有各种无感时刻的例外,但对个人来说认知能力本身毫无疑问是属人的,具有充分的主体性。而个人也无时无刻不在自然地认知这些常存之物的存在,根本没有任何其它的可能。
3.3.经验外的无知/真亡
存在的严格补集并不是其中的不存在,而是常存的反对应,既称为无知,本文也称为真亡。 无知严格在经验的范畴外,其定义就是个人对其没有任何认知,无法形成任何概念,更谈不上存在的诞生与灭亡等等,因为其根本在认知就从未存在过。
3.3.1.真亡的主观性
但真亡并不等于客观事实上的从未发生,客观事物对某个人也可以真亡,其实就是概念上的从未认知或彻底遗忘,让这个人无法辨认出其信息的任何格式,仿佛就算放在其眼前也丝毫认知不到其概念的存在。
3.3.2.极端真亡思维实验
如果任何生物在死去的同时也会抹除其一切遗留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对所有其它生物都是真亡,同时所有其它生物对其诞生也会被抹除一切记忆,处于绝对的无知,那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生物根本无法认知生物的诞生与灭亡。
4.后记感想
说了这么多缺少传承、毫无严谨、空中楼阁、漏洞百出、百无一用的废话,其实只是为了发泄笔者的一点感想——我们感受到的消逝并非真正的消逝,这只是因为他们曾经存在过,而诞生也不会是真正的诞生了,只是认知无力用格式组织诞生前的无尽因果链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