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色基地学先辈,做当今中华新青年
2023年1月,为响应“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号召,中国海洋大学海之子“红色基地”重游小队自行在家乡开展了“重游红色基地,学习先辈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研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学习并发扬先辈的革命精神,承担起当代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
1月14日,小队成员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了线上学习,对本次的社会实践地点招远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了系统的了解。

1月16日,小队赶赴招远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
(一)缅怀先烈,革命精神永传承
首先,团队成员走进烈士墓区,专门去刘儒英烈士的墓前献花缅怀。古木森森,陵园幽幽,这里的松树高大巍峨,这里的侧柏青翠欲滴。队员们手捧鲜花,来到了刘儒英烈士的圆顶墓,耳边的风在猎猎作响,给沉默的空气增添了肃穆的感觉。
刘儒英,1907年出生于招远市阜山镇牟疃村,毕业后,投身于教育事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教育为阵地,宣传抗日救国道理。1934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4月,任中共招远特支书记。1938年8月,任中共招远县第一任书记。由于艰苦的环境和长期繁重的工作,刘儒英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1944年2月,因病去世,时年仅37岁。经中共北海地委批准为革命烈士。
队员们纷纷上前给烈士送花敬礼,再度学习他感人的革命经历,再度体会他无私大爱的奉献精神。如今,山河已无恙,英烈请安息。离开时,队长盛钰站在墓前,对刘儒英烈士说:“先生千古,这盛世如您所愿。”


离开这片圆顶墓区,四周还有无数有名的、无名的英雄前辈魂归于此。无名烈士,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深藏功与名,他们一样值得被后人铭记。团队来到了一片无名烈士墓区,为无名的英雄们扫墓、献花、鞠躬。队员方雨薇表示:“碑影无声时远谒,松枝有梦世明连。追求大义同心祭,血色山河尔等眠。这句诗用来赞美无名英雄再合适不过了。”

顺着墓区的台阶一直走,便是整个陵园的最高点——革命英雄纪念碑。高耸的纪念碑屹立在山顶,历经风雨,巍然不动,它俯瞰着招远大地,它守护着盛世家国。队员们站立一排,对纪念碑行注目礼,举起右拳,重新宣誓着入团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铿锵有力的誓言,喊出了青年人该有的朝气,喊出了青年人该有的责任,更喊出了青年人该有的担当。

(二)铭记历史,吾辈青年当自强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去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学习了招远的革命历史,学习了英雄前辈们的伟大事迹和伟大精神。
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在招远这片大地上,总有站出来救国救民的人,总有冲向前舍生忘死的人,刘儒英、张咨明、刘复生……在这里读他们的故事,要比在网站上的感受更为深刻。立在展馆门口的烈士英名录,让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驻足瞻仰。再往里走,陈列着一件件刻满历史痕迹的器物,张贴着一张张泛黄的黑白照片,摆放着先辈们留下的一封封信件,这些是对那个年代历史的最好写照。
展室以时间为主线,分成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展区,此外,抗日战争时期招远人民夺金保金、运送黄金支援抗战的历史又被单独分了出来。队员们按照会议上确定的分工,负责起了每一个展区的讲解与参观活动。工作人员在一旁称赞我们做足了功课。



参观学习之后,有两位青年学生接受了本团队的采访,他们均表示先辈精神仍然能够在当今社会发挥出巨大的引领作用,引领中华儿女不断前进。研学结束后,团队成员合作出品了《在墓区》和《在纪念馆》两则短视频,获得了人们尤其是招远人民的一致好评,有网友评论“面对历史,牢记于心;面对未来,强国有我”,这些声音与团队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也对招远的红色文化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普及作用。


本次的社会实践,是团队成员在家乡开展的一次红色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助力了家乡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也弘扬了革命先辈的精神。团队从自己生活的土地出发,学习家乡的那一段抗争历史,切身感受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对家乡的土地、家乡的人民产生无比崇高的敬畏之心。通过本次活动,团队成员都更加坚定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更加坚定了中华民族的红色文化自信,也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新时代新青年的责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