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分裂:新泰拉

新泰拉(Nova Terra)
星域:太平星域
星区:翡翠星区
星系:未知
人口:未知
归属:人类帝国
类型:巢都世界
新泰拉,原名君士坦丁尼姆(Constantinium),是帝国在太平星域的一颗重要星球。在漫长的历史中,这颗星球曾两次脱离泰拉的统治,第一次是著名的新泰拉空位期(Nova Terra Interregnum),第二次是君士坦丁圣像破坏叛乱,而分离之后这颗星球都再次回归帝国的统治。
历史
新泰拉空位期
M35时期,新泰拉的原理事会(Ur-Council)公开驳斥高领主的权威,宣布自行对太平星域实施统治。这场冲突甚至蔓延到机械教中,招致了臭名昭著的摩伊赖分裂(Moirae Schism)事件。975.M35,帝国国教试图将二分的帝国合并为一个政教合一国家,由此爆发了名为灵魂灾祸(Cataclysm of Souls)大规模反原理事会圣战,也是荷鲁斯之乱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内战。
同时其他对帝国不满的人也在蠢蠢欲动,名为泰勒莱特之力(Tellarite Forces)的分离势力从帝国中挖出一块口袋帝国,当帝国军队前来平叛时他们拿出巨大的陆地利维坦(Land Leviathan)负隅顽抗,在未来这些载具将成为裁判官装甲突击投射载具(Praetor Armoured Assault Launchers)的基础。

帝国方面也没有漠视这种分离行为,暗黑天使尤为积极的参与其中,因为在这背后有着堕天使们的身影。大叛徒塞弗被认为是原理事会中重要领袖,普拉克斯救主(Saviour of Praxus)的真身,因此战团对新泰拉展开了多次大胆进攻,但收获盛微。
但在后来的赫拉康战役(Hrakon Campaign)中,内环指示战团前去抓捕暴君奥比迪亚·赫拉康(Obidiah Hrakon),后者是原理事会的重要支持者,真身则是前暗黑天使的旗手。战团在面纱星区(Veiled Region)将前往海盗港口星球的赫拉康逼入绝境,为了防止目标逃脱,整个星球被完全封锁,并投放了所有的死翼。最终,除了赫拉康所有敌人都被消灭,拒绝放弃的堕天使在决斗中被死翼大导师制服,送回巨石要塞。据说赫拉康在巨石中死的并不轻松。

而在远离冲突的地方,一些帝国势力开始从中活动。例如奥特拉马就接着空位期,大幅强化自身的自治权力,在许多当时以及未来诸多困扰帝国的内乱事件中作壁上观。
君士坦丁圣像破坏叛乱

君士坦丁圣像破坏叛乱

注:这里必须指出一个严重的翻译错误,那就是把Nova Terra翻译成新星泰拉这件事。首先,nova这个词在拉丁语里的意思就是“新的”,而之所以会翻译成新星是因为那个没鼻子的天文学家第谷写了本拉丁文著作《关于新星(De Nova Stella)》,所以英语里就直接把nova当成白矮星中的新星。搞笑的是第谷看到的事实上是超新星SN 1572,还不是白矮星,而新泰拉这颗星球也找不到任何关于白矮星或超新星的设定。

那么又为什么要翻译成新泰拉?很多人或许最开始看到君士坦丁尼姆就发现了。对,新泰拉实际上就是在映射Nova Rome新罗马,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君士坦丁堡。
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在克里索波利斯战役(今土耳其于斯屈达尔)中击败尼科米底亚(今土耳其伊兹密特)共治皇帝瓦列里乌斯·李锡尼安努斯·李锡尼。在之后6年里,君士坦丁将尼科米底亚作为首都,并着手开始扩建拜占庭城,相当一部分地区模仿了罗马城的设计。330年君士坦丁正式迁都,将拜占庭更名为新罗马(Νέα Ῥώμη),但不久后又再度更名为君士坦丁波利斯(Constantinopolis)。

至于新泰拉空位期,则糅合了东西罗马分治事件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大空位时期。东西罗马分治大家都很熟悉,所以这里来说说大空位,巧合的是大空位的皇位竞争也都是双方。
1250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最后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在痢疾的折磨下终于死去。而就在5年前的1245年,教宗英诺森四世将他绝罚,并在1年后连同叛乱的诸侯扶持图林根公爵篡位,1248年帕尔马之战的惨败更令腓特烈二世失去了所有反败为胜的希望。皇帝死后,儿子康拉德四世根据遗嘱继位为罗马人的国王执掌大权,但短短4年便撒手人寰,王位被英诺森四世支持的竞争者荷兰伯爵威廉二世继承。

1257年,王座还没坐热的威廉二世也驾鹤西去,王位再度出现了2位竞争者,金雀花家族的康沃尔伯爵理查德和德·伊夫雷亚的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十世。理查德在去世之前一直往返于英国和德意志之间,作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主,而阿方索十世空有头衔,从未踏足过日耳曼。

屋漏偏逢连夜雨,刚刚稳定后不久,1272年理查德去世再度出现继承危机,同时帝国内部的冲突将那些相对较大的诸侯进一步打散,这次轮到普热美斯的波西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与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鉴于奥托卡二世对巴本堡的野心,诸侯们选择了不怎么具有威胁且看似和善的鲁道夫,而这成为了未来哈布斯堡家族腾飞的开始。

1291年,鲁道夫一世去世后,看清哈布斯堡真面目的诸侯抛弃了其子阿尔伯特,转而将拿骚伯爵阿道夫推上王位。倒霉的是,因为过度干预图林根问题,1298年阿道夫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第一位在身心健康且未被教宗绝罚的情况下,被罢黜的皇帝。同年,阿尔伯特起兵在格尔海姆战役中杀死阿道夫,并在年中登上王位,直到1308年被侄子约翰·帕里西达暗杀。

因为哈布斯堡家族窥探图林根和波西米亚的企图,1308年诸侯们选择了另一个刚刚在帝国政坛展露头脚的势力,卢森堡与阿尔隆伯爵亨利成为皇帝。虽然在位短短5年,但他心怀着自己的帝国梦,通过在意大利的捷报,在比萨加冕为自腓特烈二世后首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甚至直到死前还在围攻意大利的锡耶纳圭尔夫市。

依靠着放弃图林根的声明以及将儿子分封为波西米亚国王,亨利七世成功将王位候选人定在哈布斯堡的腓特烈“英俊者”与儿子维特尔斯巴赫的路易之间。双方在1313—1322展开交战,结果以腓特烈“英俊者”被俘虏,路易将对方升为共治国王并授予奥地利和解告终。顺利的父死子继终于让大空位迎来终结的曙光,1328年进入罗马的路易还在夏拉·科隆纳(此人掌掴过当时的教宗博尼法斯八世)的主持下加冕为皇帝。

虽然在政治上十分成功,但路易四世却被自己的亲戚背后捅刀。1346年,卢森堡家族的查理与父亲的死敌教宗克勉六世结盟,作为亨利七世在波西米亚的旁系,被一些诸侯推举为罗马人的国王,以此反对路易四世。原本在百年战争中元气大伤,失去父亲和亲信且伤痕累累的查理,无法与受到大多数主教和帝国诸侯都全力支持路易竞争。但第二年路易突然猎熊时中风而死,迫在眉睫的内战便戛然而止,维特尔斯巴赫家族推举出候选人,施瓦茨堡伯爵冈瑟二十一世响应寥寥,在1349年就被查理击败。
1355年,只身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查理在米兰接受伦巴第铁王冠,并在罗马在红衣主教的主持下正式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56年,在纽伦堡帝国议会和梅斯帝国议会上,通过了查理四世颁布的《1356金玺诏书》,确定以德意志宫相—美因茨总教区总主教、意大利宫相—科隆总教区总主教、勃艮第宫相—特里尔总教区总主教、大酒政—波希米亚国王、大总管—莱茵-普法尔茨伯爵、大元帅—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大司库—勃兰登堡边境侯为成员的选帝侯制度。同时哈布斯堡家族作为卢森堡家族世仇,被排除出选帝侯行列。大空位时期宣告正式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