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学座谈会的笔记
摘自动物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的发言:
近年来,以猪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猪的寓言,创作者常以猪为主人公,在作品中甚至不惜降格为猪,揣摩猪类的心理活动,借由猪的命运达成对于社会的思考。
我本人对猪怀有极大的尊重,以猪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我略有涉猎,结合我的生活也收获了一点粗浅的理解。猪类文艺作品的前景我是看好的,但我必须指出,许多创作者,对猪的了解仅限于吃过猪肉,认知的局限性使我们常常陷入事实性的谬误当中,因而创作出不三不四的作品,假如猪能够欣赏,它们见了恐怕会笑掉大牙。
我认为有必要基于根本的事实对猪的寓言作出限制,所谓“猪圈寓言守则”由是诞生。我无意标榜权威,对诸位的创作指手画脚,我只想和诸位分享我在构建属于我的猪圈时为自己订立的规则,同时也是我笔下的猪圈能够运转的法则。
我知道我的做法会招致批评,但是,私以为如果猪的故事将猪换成人仍然成立,人与猪的界限便消弭了。只有当故事仅在猪圈中成立,而无法为常人常理所解释的时候,猪的寓言才保持了原有的味道。
猪圈寓言守则(节选):
1. 降生:出生时请观察四周环境,如发现自己出生于养殖场,猪生已经失败了百分之九十,几乎注定要度过痛苦的一生。如果幸运的成为了野猪,请忽略我的谵语。
2. 抢夺母乳:母乳作为猪崽前期主要的食物来源,具有营养价值高,饱腹感强的优点。抢夺母乳对猪崽发育尤为关键,一旦初期在母乳的争夺中失利,极易导致体型与力量不及其他猪崽,在抢夺食物方面失去更多主动权。
3. 抢夺食物:抢夺食物是保障生存极为关键的一环。大多数猪场不允许猪自行觅食,把握投喂的时间仅仅能够保证猪的生存,磨练争抢的技艺才能确保发育。其中的窍门诸如占据食槽的优越位置,运用腿和鼻子拱开对手,不一而足,我今后会专门讲解。
4. 体型与命运的辩证关系:猪体型越庞大,膘越多,对猪场的贡献越大。通常情况下,大肥猪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过于瘦弱、不上膘的猪会使人失去继续养殖的兴趣,过早地迎来死亡。对于年事已高的猪而言,短期内体重的高速增长极有可能是死亡的讯号,但对于较为年轻的猪,肥胖则往往被认为是颇具潜力的象征。
5. 种猪:对于年轻的大肥猪,成为种猪是绝妙的,同时也几乎是唯一的上升通道。猪场内多数的猪被剥夺了自由繁衍的权利,即便是种猪,交配也受到严格管控。但不得不承认,成为种猪能获得更好的食宿条件,延后被屠宰的命运。
6. 生产:猪的生产是一种商业行为,避免对伴侣以及孩子产生情感。
7. 斗殴:在绝大部分公猪被阉割的情况下,斗殴是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应当杜绝。如果作为母猪受到同类的排挤,请及时向工作人员反馈。
8. 猪的思想:猪场的生猪难逃一死,许多猪认清现实而后悔出生。开个玩笑,事实上对于猪的心理活动人类目前还只能瞎猜,依我看大多数的猪活得快活极了,直到临终前的一秒也搞不懂人为什么豢养它们。
9. 抵抗策略:往玻璃瓶中添加三分之一的机油、三分之二的汽油,顶部拿布塞好,可额外添加铝屑增强燃烧和附着性。
10. 最坏的事:作为猪最坏的事莫过于无法真正拥有任何东西,甚至于自身性命何时会结束都不知道。
……
答辩环节(答主为动物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学生:当今的文艺作品中常常出现智力超群,感情丰沛的猪,您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在智力和情感方面,猪可以无限地接近人,我更倾向于将猪的所谓“拟人化”当作一种艺术处理。其实和我的观点,或者说守则是并行不悖的。我的意见也好,还是在强调养猪场的是猪所无法逾越的。比如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猪对养猪场发起挑战,往往是悲剧收尾,我个人认为是符合实际的,反而一旦剔除掉猪在艺术加工中人为赋予的情感,无法达到原有的表达效果。
学生:我在学生时代常常读您的著作,我注意到您在创作中对于猪的命运总会进行悲剧化的处理,想请问您当时写作的心态是怎样的?谢谢。
答:早期我写下了大量的关于猪的寓言,批评家常常抓住其中的几个桥段不放,断定我是虚无主义者,我承认我对猪的处境和命运持悲观态度,甚至直到今天,我对于猪有了比较深入的全面了解,当年的悲观不减反增。可我实在无法接受“虚无”的头衔,我只是描述事实,却被当成是偏见。
学生:您是否认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逐渐转变为您笔下的猪圈?以及,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头猪?
(台下哗然)
答:我从来无意做一个先知,你可以说我的写作带有预言的成分,但本质上还是基于我的认知。至于你说的第二个问题,我从来没有否认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