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战争二

1707年,彼得一世提出归还除圣彼得堡和涅瓦河沿线的所有占领区,但是查理十二拒绝了。他从萨克森移军俄国。虽然他的目标是莫斯科,他的军队力量被寒冷的天气和彼得的焦土政策大大损耗。正当主力向南前往乌克兰修养时,他们的一支携带大量给养的增援部队在莱斯纳雅被拦截消灭,瑞典的盟友伊万· 马泽帕在巴图扬也遇到了同样的命运。查理在波尔塔瓦战役中被彼得率领的人数占优的军队击溃,本人流亡奥斯曼帝国,败军在佩罗沃洛查投降。

这次惨败并没有结束战争,尽管此役之后瑞典败局已定。丹麦和萨克森重新加入战争,强人奥古斯特通过鲍里斯·库拉金的政治活动重登波兰王位。彼得继续在波罗的海征伐,最终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1710年,俄军占领了里加和塔林。波罗的海诸省在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投降后并入俄罗斯帝国。
同盟的建立
新反瑞同盟的建立
波尔塔瓦战役之后,彼得一世与强人奥古斯特在1709年签订《索恩条约》,同年与丹麦-挪威的弗里德里克四世与强人奥古斯特签订《德累斯顿条约》,俄国与丹麦-挪威在后来的《哥本哈根条约》后分别结成同盟。在1710年的《汉诺威条约》中,布伦瑞克-吕讷堡与俄国结成同盟,选帝侯后来成为大不列颠国王乔治一世。1713年,勃兰登堡-普鲁士与俄国在《施威德特条约》结成同盟。
同时,大不列颠国王,汉诺威的乔治一世于1715年达成了三项同盟:《柏林条约》与丹麦-挪威,《斯德丁条约》与勃兰登堡-普鲁士,还有《格赖夫瓦尔德条约》与俄国。
奥斯曼帝国
在军队投降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和一些士兵逃往奥斯曼帝国,在班德尔附近建立了殖民地。彼得大帝要求驱逐查理十二,在苏丹艾哈迈德三世拒绝后,就决定入侵奥斯曼帝国强迫其同意。但是俄军被优势土军堵截在普鲁特河。彼得大帝成功撤退,虽然还割让了几块领土并承诺从神圣罗马帝国撤军,允许查理十二回到瑞典。这些条款都记载于《亚得里亚堡条约》中。
但是此时的查理十二似乎没有兴趣回国,相反,还在殖民地建立了根据地并试图说服奥斯曼苏丹联合瑞典进攻俄国。苏丹拒绝了,撤销了之前对查理慷慨的招待,于1713年在卡拉布里克逮捕了他。查理十二后来被囚禁在帖木儿塔什和德莫提卡,之后他放弃了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地,花了14天回到瑞典。
1710年,在波兰的瑞典军队在联军的追赶下撤退到了瑞属波美拉尼亚。1711年,斯特拉尔松遭到围攻。但是瑞典的援军拯救了该城,保住了波美拉尼亚口袋,之后向西在加德布施战役中击败了联军。在联军追赶下,瑞军被困住并在托宁围城战中投降。1714年,查理自奥斯曼帝国回国,于11月到达斯特拉尔松。在附近已经被瑞典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彼得大帝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刚刚在10月结成同盟。之前作为中立势力参加波美拉尼亚战役的勃兰登堡-普鲁士于1715年夏天向瑞典宣战,正式加入联盟。
查理当时是在与整个欧洲北部作战,斯特拉尔松在劫难逃。查理在这里待到1715年12月,在城破几天前逃离。
1716年维斯马投降后,瑞典所有的波罗的海和德意志领地都丧失了。
1716-1718
查理十二自奥斯曼帝国回国并重掌军事大权后,他于1716年2月发动了两次挪威战役,以迫使丹麦-挪威单独媾和。进一步他还试图阻止大不列颠——其国王乔治一世作为汉诺威公爵时就已经在与瑞典作战——获得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查理十二还与英国的詹姆斯二世党人谈判以寻求盟友。这导致大不列颠于1717年向瑞典宣战。
在1718年11月30日查理十二在围攻挪威的弗雷德里克斯坦时被流弹射杀,因此挪威战役停止了,军队也撤回国内。他的妹妹乌尔里克·埃莱奥诺拉随后即位。1714年,彼得的舰队在汉科半岛附近成功俘虏了瑞典海军的一支分遣队,这是俄国海军的第一次胜利。俄军在1713-1714年占领了芬兰大部,其中维堡早在1710年已经被占。芬兰军队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1714年初伊索库洛,奥斯托伯森纳的纳普尔战役中。俄军1714-1721年对芬兰的占领被称作“大仇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