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0 人设

2022-07-03 14:28 作者:清明旧客  | 我要投稿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缩写,英语叫做Character set,本意是是指需要绘制一个人物的头部及正、背、侧等多个不同角度的三面效果,有时还会包括线条封闭和人物发型,身着不同款式的服装造型,与其他角色的身高对比以及佩戴的小饰物等细节;延申义么,百度词条里没查到。
  我第一次见到“人设”这个词是在某次周测卷的作文题目上,好像是什么“翟天临直言不知知网为何物,被疑学术造假,人设崩塌,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后面是什么“不得少于800字”云云。读题的时候我惊了一下,心想人设崩塌是什么玩意儿,不过好在模模糊糊也猜得到其大致意思,后来听同学的解释是“人设么,就是人物设定,大概就是指某本小说里的某个人的介绍”——当然原话不是这样,不过差不多。
  然后我脑海中立刻浮现了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储物间里翻到的破破烂烂的《龙珠》漫画前面的人物介绍,大体是好人在一页,反派在另一页,看的时候就知道某人大概会死某人大概死不了了。——然后后来又想了想好像小学或者初中时期挺流行的《阿衰》和《查理九世》前面的介绍更符合我理解的人设的含义一点,譬如《阿衰》的人物介绍好像是“阿衰,本书主角,初二年级学生...性格张扬...”几句话,就把这个人物在书里的定位和起到的作用及其个性身份说得差不多了。
  于是人设崩塌的意思在我眼里大概就是你看着看着书,发现人物介绍写错了——这种情况大抵发生在悬疑或侦探小说里,它总不能在人物介绍里大大地写下“张三:真正的凶手”等字样,你大概会在人物介绍里看见说“张三:某某的助手,性格如何如何”云云,然后一直把他当好人(如果作者水平允许),结果到了最后,他是坏人,于是他在你心里好人的人设崩塌了。
  类似的,譬如你一直以为翟天临是个很好的演员,结果有人说他学术造假,于是他在你心里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也就是他原先的人设崩塌了。
  然而,或许是因为人设崩塌多用于好人变坏人,人们说起人设崩塌时所用的语气和当时的眼神,让人觉得崩塌的不是某人的人设,而是某人本人。

  前几天看见一篇文章,叫《诗|作为谎言的“少无适俗韵”》,批评了关于“陶渊明一生都是个性情醇厚自然,天真质朴之人”的论调,指出“唯有把高尚的诗人拖入凡俗,在其头顶上毫不客气地浇淋一桶冰冷和沸腾并存的血和泪,把他撕扯成四分五裂的尸首,皮上长着毛发的健壮肉块,我们才能回答诗人的诘驳,拯救他,也拯救我们。”
  用我的话说,就是把诗人的人设剥掉,把诗人当成人。
  陶渊明为什么当隐士啊?少无适俗韵?那为什么“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不为五斗米折腰?看看上述的小官哪个不需要折腰?于是我发挥丰(huang)富(dan)的想象力,认为陶渊明归隐是因为不为五斗米向郡里的督邮折腰,至于为什么是这样,我盲猜是因为郡里的督邮和他有过节——和上司曾经有过节那不得辞职么。
  因为这种事情辞职显然不是什么光荣和令人高兴的事情,我们自然不能指望陶先生在路上写什么“呜呼哀哉,乡里小儿抢吾饭碗”之类的实诚话,所以他老人家在船上略带自我安慰和嫉世愤俗的一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相当不过分。
  以上言论没有一点挪揄五柳先生的意思——实话实说,我初中时期最崇拜的人就是陶渊明——现在不崇拜了,现在喜欢。
  一个人设,再高尚,再伟大,再无瑕,最终也不过是让人看似狂热其实空虚的崇拜而已;只有有血有肉,天天也要吃饭睡觉上厕所的人才会让人喜欢。
  所以当知道那个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莱人”的谪仙人也曾在皇宫之中为别人的老婆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那个天天苦着脸忧国忧民的老杜也能来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个下雨不打伞怡然吟着“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东坡居士着了凉生病生了好几天;那个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白衣卿相不过是发了句牢骚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失望,反而莫名感觉...有点可爱。
  但好像历史根本不去管到底有没有某个人或者某个人到底是怎样的,历史只需要一个名字,和名字之下的那个合时宜或不合时宜、应该出现或不应该出现的人设。
  是不是当人们想起这人间还有或是曾经有天真的诗人、悠然的隐士和潇洒的谪仙,就会莫名有一点欣慰。

  家里的老书柜有些颇有年份小人书——现在不知道收拾到哪了,小时候当成漫画翻看过,其影响就是我小时候一直觉得孔子是个大恶棍,是旧恶势力的代表。后来就觉得孔子的思想不怎么拥护封建统治,尤其是对直躬证父评价,相当不利于统治;同时也觉得好像那些“平日袖手谈风月,临头一死报君恩”的儒生好像不应该是能说出“要盟也,神不听”的孔子教出来的。
  于是觉得大概是有那么一天,汉武帝觉得大家太会胡思乱想了,不好管理,找董仲舒想法子,于是董仲舒就拍了拍孔子的肩膀,说“孔丘啊,法家被秦用过了,道家不好解释,我看你儒家还行,借用一下,不要介意啊”。然后孔子就成了几乎古时候历代思想的精神领袖。
  然后再有一天,封建体系崩溃了,人们高喊民主与自由,然后有人拍了拍孔子的肩膀,说“孔老二啊,人心所向,我们需要一个封建代表出来挨骂,你挺合适,不要介意啊”。(孔子:...)
  然而孔子究竟是怎样的人,我自然也不知道,于是我也拍了拍孔子的肩膀,说“孔兄啊,你的思想我还没搞懂,但你名气大,我写东西借你人设用一下,不要介意啊”。(孔子:%!*#¥)
  忽然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我在想他是在说《红楼梦》笔力深厚、无微不至,还是在说人们只看到了或假装只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是不是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眼里就成了一个人设?
  是不是每个人其实都是一部《红楼梦》?

 想起一道测试题——是那种很常见的、介于心理测试和玄学之间的测试题,类似于给你四幅图,让你选一个最顺眼的,以此测你的潜在能力;或者是给你一个字,让你添一笔,来测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测试题。
 是我上小学的时候一个同学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抄到了作业本上,然后到处找人测——自然也测到了我。
 题目是下列四个水果你喜欢哪个,前两个好像是苹果和梨子(也许是香蕉),第三个是菠萝,第四个是葡萄。
 我想了想,说“菠萝”——其实现在回想起自己对菠萝确乎算不上喜欢,当时说它大抵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菠萝虽算不上稀罕,但毕竟新疆不产,加之父亲主张“吃东西要应地应季”,所以很少吃。
 他愣了一下,说,“你喜欢吃菠萝?”
 我犹豫了一下,说:“嗯。”
 他说“不应该啊,菠萝一般都是阳光活泼的人喜欢吃的”,然后看着我。
 于是我说,那葡萄吧。
 他看了看他的小本本,满意地笑了笑,说,不错,葡萄对应的性格很符合你,然后给我念了一段话。
 我当时觉得我似乎不完全是那样的人,顶多是与他说的没有太大矛盾,但后来想了想,可能我就是那样的人,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后来我听过无数句像“你这样的人不适合干这件事”“你现在没兴趣,以后会喜欢的”“你这种人不可能如何如何,你应该怎样怎样”这样的话,听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就好像小学时听到的那一句。
 “你这种人怎么会喜欢吃菠萝,你应该喜欢吃葡萄。”
 我迷迷糊糊地说,“啊啊,是啊。”

 觉得把人设说的专业一点,大概就是社会关系。
 于是想起前段时间读了一本书,叫《虚土》,读了两遍没太读懂,上网查了查,看见有个人说,它(《虚土》)剥落了一个人所有的社会关系,讲述了当一个人不再是他父亲的儿子,不再是他儿子的父亲,不再是他妻子的丈夫,不再是他朋友的朋友,不再是某个村子的村民,而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面对整个生命时的孤寂感。
 然后我觉得我可能读不懂它了。因为当我默默地把自己的人设剥落干净以后,发现里面空无一物。
 或者说人设之下的空无一物本来就是最深沉的孤寂?

 曾经狂妄地想,或许整个世界都不存在,我看到的是自己视网膜上的影像,听到的是自己鼓膜的振动,摸到的是自己触觉神经产生的电流,我遇见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
 后来突然觉得可能恰好反了过来,我只是一些人或者许多人记忆里无关紧要或是有关紧要的影子和零零碎碎的人设。
 不存在的不是世界,而是我。

 当你盯着一个熟悉的字看了许久时,你会发现你你好像不认识它了;当我把某个问题想了很久时,我早就忘了答案。
 可能人设就是人,人就是人设;
 可能人设只是人设,人终究是人。


10 人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