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概念解释 第17课

2022-12-18 13:08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

指1929—1933年发生在美国必须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从1923年到1929年秋,年增长率达4%。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孕育着危机,主要表现在:贫富分化加剧,社会购买力总体低下;经济发展不平衡,传统工业和农业处于停滞甚至衰退状态;国内消费市场扩大具有盲目性,分期付款和赊销方法潜伏着危机;股票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20年代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体系脆弱;等等。这次经济大危机从金融业开始。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人们疯狂地抛售股票,成为危机的序幕。10月29日,股票价格下降速度之快,就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在一周之内,仅纽约证券市场就损失100亿美元。股票市场的崩溃使美国最先跌入了全面的经济危机,而美国的经济危机又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渠道,迅速蔓延到加拿大、日本和西欧各国,袭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次危机持续到1933年,遍及工、农、商、金融各个行业。不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从1929年的100下降到1932年的63.8,农产品批发指数从1929年的104.9(1926年为100)下降到1932年的48.2。各国的失业率高达30%-50%,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农破产。由于低下的购买力不能支持高比率的资本投资,工业品大量过剩,农产品被大量销毁。世界贸易额急剧缩减,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比1929年减少了2/3,回到了1919年的水平。

金融各个行业。不包括办联业生产指数从1929年的100下降到1932年的63.8,农产品批发指数从1929年的104.9(1926年为100)下降到1932年的48.2。各国的失业率高达30%-50%,3000多万工人失业,几百万小农破产。由于低下的购买力不能支持高比率的资本投资,工业品大量过剩,农产品被大量销毁。世界贸易额急剧缩减,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总额比1929年减少了2/3,回到了1919年的水平。

日本军部

日本军部是日本对外发动战争的军事指挥中枢,由内阁中的陆军省和海军省,以及陆军最高指挥部参谋本部、海军最高指挥部军令部、陆军教育总监等组成。日本军部独立于政府、议会之外,具有“帷幄上奏权”,直接对天皇负责。1921年的“巴登巴登密约”,是军部法西斯运动开始的标志。1936年,广田弘毅内阁规定,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必须由现役中将以上的军人担任,加强了军部力量,使内阁成为军部的工具。日本对内加强专制统治,对外确立侵略方针,使国家权力和内外政策在天皇制的形式下从属于军部法西斯。因此,广田内阁上台标志着日本国家法西斯体制的确立。

啤酒馆暴动

1923年1月,法国和比利时的军队占领了德国的鲁尔地区,德国通货膨胀严重。希特勒认为夺权时刻已到,便在11月8日晚上,趁巴伐利亚邦的长官在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集会的时机,率领一批纳粹党的准军事组织一一冲锋队员闯进会场,企图推翻政府。由于此时纳粹党的力量还很薄弱,大资产阶级和保守派势力也没有看中它们,这次暴动很快被镇压。希特勒也被判刑5年,暴动很快被镇压。希特勒也被判刑5年,一年后被假释。在狱中,他口授了《我的奋斗》一书。

轴心国

轴心国(axis powers)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的法西斯国家联盟,包括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日本帝国,以及与它们合作的一些国家和占领国。1936年,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获得德国承认。1936年10月25日,德国和意大利达成协调外交政策的同盟条约,建立柏林一罗马轴心。同年11月1日,墨索里尼在米兰宣布,声称“柏林和罗马的垂直线不是壁垒,而是轴心”,故而得名。1936年11月25日,日本同德国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意大利于1937年11月6日加入了该协定。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在德国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确立了三个轴心国的同盟关系。轴心国还包括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指的是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签订的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等领土利益而与德、意法西斯达成妥协的一个协定。1938年初,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便把侵略矛头指向了捷克斯洛伐克。他的计划是先占领德捷边境的有300万德意志人居住的苏台德区,然后再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面对希特勒制造的各种危机,英法实行绥靖政策。从9月15日到29日,英国首相尼维尔·张伯伦三次到德国与希特勒进行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谈判。9月30日凌晨,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的情况下,张伯伦、达拉第(法国总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达成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

伐克必须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把苏台德区以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及其附属的一切设备无偿交给德国。该协定使英法对法西斯侵略实行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闪击战

闪击战又称“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克敌制胜。其战术往往是先利用飞机猛烈轰炸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和通信中心,把敌方的飞机炸毁在机场,并使敌人的指挥系统瘫痪,使敌方在突如其来的威胁之下丧失士气,从而在第一次巨大打击之下崩溃。闪击战的理论基础是奇袭、快速和集中,首先获得制空权是关键。欧洲战争爆发后,德军曾运用此战术多次成功,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同盟国拥有制空权,德军的这一战术失效。

《联合国家宣言》

《联合国家宣言》亦称《阿卡迪亚会议宣言》或《二十六国宣言》。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两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蒙受重大损失,被迫对日宣战。在美国倡议下,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在华盛顿发表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各国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此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值得指出的是该宣言签字的程序:第一天由美、英、苏、中四大国领衔签署,第二天其他国家签署,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四大国之一。

阿拉曼战役

1942年10-11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德军将领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双方激战12天,英军获胜,德、意军队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这场战役史称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沙漠消耗战,它扭转了北非战场的格局,成为法西斯军队在北非覆灭的开端。该战役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及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成为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是1942年6月4-5日,美、日两国海军在中途岛进行的海空大战。由于美军破译了日军密码,战前了解了日军动向,尽管美军在数量上不如日军,但准备及时,在主要作战海域集中力量,张网以待,

对日军的突然袭击进行了反伏击,故而以少胜多,取得胜利。日军损失4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322架飞机;美军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巡洋舰、147架飞机。日本从此失去中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场形势出现转折。

瓜岛战役

瓜岛战役是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美、日两国军队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及其附近海域进行的陆海空协同的岛屿争夺战,也是场围绕战区制空权的消耗战,目的在于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并遏制日军南下。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美军共阵亡约5000人,伤6700人,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3艘、飞机约250架。日军共有约5万人丧生,损失军舰24艘、运输船16艘、飞机约900架(一说600架)。罗斯福认为瓜岛战役打断了日本联合舰队的脊梁。这场战役使盟军在西南太平洋取得了战略主动权,标志着太平洋战场局势转折的完成。

德国吞并奥地利

奥地利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两国都有合并的意图。但是《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和奥地利永远不能合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断扩军备战,改变《凡尔赛条约》、将奥地利吞并,是其外交政策的目标之一。1936年3月,德国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重新占领莱茵非军事区,没有受到英、法干涉,这对希特勒是一个鼓舞;1935年10月,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得到法、英的纵容,而且意大利也由于陷入侵埃战争,遂放弃了与德国争夺奥地利。在此形势下,德国迫使奥地利签订了德奥协定,使德国基本控制了奥地利的内政和外交。1937年11月,希特勒决定动手修改《凡尔赛条约》,几乎与此同时,英国枢密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伯希特斯加登拜会希特勒,明确表示“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欧洲秩序的变更问题,亦即但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迟早定会发生,英国所关心的只是“这些变更必须通过和平演变来实现”。希特勒了解到了英、法的底线,知道它们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不会进行干涉,便放手大胆去干了。1938年3月12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并将其吞并。接下来,希特勒便准备对捷克斯洛伐克下手了。

《雅尔塔密约》

《雅尔塔密约》又称《雅尔塔协定》,全称《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是在雅尔塔会议期间的1945年2月11日,美苏首先达成,英国随后支持的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的秘密协定。根据该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隆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先达成,英国随后支持的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条件的秘密协定。根据该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及欧战结束后2个月或3个月内参加作战,其条件是:(1)外蒙古(今蒙古共和国)现状须予维持;(2)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以恢复;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但苏联的优先权益须予以保证,中国可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该协定完全是背着当时作为四大盟国之一的中国签订的,是大国强权政治的集中表现,也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1945年8月14日,当时中国的国民党政府与当时的苏联政府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前者基本上接受了《雅尔塔密约》中有关中国的规定。

国际格局与国际秩序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各主要行为体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基础和推动力量,而国际格局的演变,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国际格局的重要性就在于它影响并制约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国际社会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围绕某种目标、依据一定规则相互作用运行的机制,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与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并受到国际格局的影响与制约。当国际格局变化时,国际秩序也会发生变化,并影响国家关系的变化。

-END-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啦~如果大家有什么疑问,也欢迎留言区告诉我们。你们的意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想刷【精选好题】选定哥《小题精练》、掌握【基础知识】选《定哥笔记》、构建【知识体系】选《定哥脑图》、记忆【历史时间】选《记忆卡牌》、【轻巧便携】选《小黄书》、【押题猜题】选《红宝书》 更多好物还在定哥熊猫屋等着仔仔们(๑˙ー˙๑)         

👉🏻关注:微信公众号:历史老师定哥,更多干货等你来拿~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概念解释 第17课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