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世界史个人归纳---古代印度(二)

2020-09-06 17:18 作者:東越粗人  | 我要投稿

耆那教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印度的宗教,创始人是第24祖筏驮摩那,即伟大的英雄,简称大雄。该教认为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只有形式的变化。世界的一切都包含两部分,物质和精神的两种因子,认为要使灵魂超越轮回就要奉持三宝,正信、正智和正行。耆那教就是以身体的极苦去追求灵魂的极乐。


早期佛教 佛教大约在公元前6—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相当于我国春秋时代,距今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最早产生的世界宗教。初期佛教系指释迦牟尼在世,至佛入灭后一百年部派根本分裂之前的佛教。初期佛教的教理包括四圣谛、空三昧、十二因缘、五蕴、六入处、八正道等。后来汇集为由经藏(各种经文)、律藏(讲佛戒)、论藏(明示教法)所组成的“三藏”。


释迦牟尼 本名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5—公元前485释迦牟尼(Śākyamuni)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意义是“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是他所属部落的名字,有“能”、“勇”之意;“牟尼”是当时对修行成就者的称谓,译作“文”、“寂静”等;“释迦牟尼”汉译又作“能仁寂默”  ,一般也称为“世尊”、“佛陀”。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贵族净饭王之子。他不满婆罗门教神权统治下,印度四阶层的不平等待遇;目睹农夫在田间流汗苦干,耕牛又遭到农夫皮鞭的抽打,犁翻出的小虫被鸟雀飞来争啄;又目睹老人、病人、死人的痛苦情状,看到出家修士的快乐精神。他在菩提伽耶一棵菩提树下跏趺而坐(双足交叠而坐),修行七年,终于大彻大悟而“成佛”,开始创立佛教。其教义的核心是“四谛”,即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反对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们在修行上都应当是平等的,不需要祭司教导。倡导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劝人在世从善。其说受到广泛的欢迎。以后,云游中印度各地,到处说法,传教民达四十五年。八十岁时,还不顾高龄,从王舍城出发去传教,结果途中染病,逝于拘尸那伽城附近。火化后,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



四谛,包括苦集灭道,苦谛就是众生轮回苦海之中,众生顺逆境中表现三苦、八苦之分,三苦就是苦苦,坏苦和行苦。八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集谛既是造就苦谛的因,众生贪嗔痴三毒。灭谛就是灭除烦恼诸苦而得清净。道谛则是以戒定慧三学对治三毒达到清净涅槃之道。其中八正道最为著名,既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佛说四谛的目的在于教化众生而得解脱。


《摩诃婆罗多》印度著名的梵文叙事史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中最长的史诗,相当于《荷马史诗》的八倍,全诗约十万颂,共十八篇,其内容包括神话传说、英雄故事、宗教哲理、道德箴言等。成书于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 4 世纪。中心情节约 20 万颂,(一颂两行,一行 16 个音节)描写了婆罗多族王国内部两个家族争夺王位的 18 天大战:古鲁族的第三代奇武王有二子,持国和般度,其中前者生百子,长子为难敌,称俱卢族,后者有五子,长子为紧张,称般度族。两个王子成人后,为争夺王位发生了一系列冲突。般度族势单力薄,被迫隐姓埋名,四处流浪,后来羽毛渐丰,击败俱卢族,登上了王位,最后入山修道,高升天堂。这部史诗全面地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印度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歌颂了进步的、正义的社会势力,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希望国家和平统一和渴求仁政的愿望。高度概括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总体结构完整,正文之前有“楔子”,用对话体写成,仿佛是可以表演和对唱的戏剧,全诗由一个“歌人”背诵出来。人物形象塑造鲜明。是印度上古文学的艺术高峰,对后世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文学和文献价值。与《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


世界史个人归纳---古代印度(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