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这位联合国志愿者小姐姐如何不断突破自我~ | 志青春

本期导读: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魏宇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记者。

从老挝到塞舌尔,从蒙古国到土耳其……来自中国的志愿者们挥洒青春与汗水,用热情与专业知识为当地人民和机构提供志愿服务,传递爱与力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特别策划《青年志愿者海外奋斗梦》,讲述投身海外志愿服务事业的中国青年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走近前往蒙古国提供志愿服务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周士月。


2021年9月,还在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读大三的周士月在湖北武汉的天河机场登机。她的目的地是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未来半年多时间,她将在位于当地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蒙古国办公室开展志愿服务。她告诉记者,尽管此前也有过志愿者的经历,但这一次显然更加与众不同。
周士月说:“它(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是一个可能和我之前经历完全不一样的项目。所以我想要打破自己之前的志愿服务的局限,比如说都是在小城市或者是在大学,争取在更大的平台上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不断突破自我、不断挑战自我,这位“00后”女孩儿留给记者这样一种印象。历经几个月的报名申请、轮番面试、材料准备等程序后,周士月终于踏上了前往乌兰巴托的旅途。不过,和想象中的广袤绿色草原不同,即便是农业大国,9月的乌兰巴托被土地荒漠化笼罩着,周士月形容如大漠戈壁一般。不过,这也正是她此行的目的——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方案。
周士月说:“因为它气候条件比较差,再加上全球气候变化,(这些因素)对这个国家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这个项目组深入到那些生活比较贫困或者游牧生活的省份,给他们一些农业上的帮助,比如说(帮)他们(造)水井,给他们完善农业的基础设施,帮他们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
期间,周士月提交了一份聚焦中蒙两国羊绒产业链、羊绒分类标准等方面差异的研究报告,介绍中国羊绒产业在牲畜放牧数量、羊绒产品附加值提升以及政府补贴等方面的做法。
周士月说:“蒙古国对羊绒发展产业比较重视,他们那边有同事想让我了解一下内蒙古是怎么发展羊绒的(产业),内蒙古羊绒的经济政策又有什么等等。(中蒙在)比如说银行的贷款利率、公司吸引外资的能力等都是有差距的,所以他们想看一看能够借鉴些什么,提升自己的羊绒产业。”

通过这次志愿服务经历,周士月对联合国机构的运行情况和工作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对蒙古国的生态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不仅为联合国贡献了中国智慧,也实现了自我价值。
周士月说,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服务联合国机构项目”首个前往蒙古国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她的经历为后续的中国志愿者积累了更多经验。而这次经历于她个人而言,也将产生很大影响。
周士月说:“我很喜欢联合国(机构)这样一个国际的、开放的环境。我对自己的工作方向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知。我(认为)一定要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热情,才能在工作上坚持下去,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我感觉这是我改变比较大的一个地方。”

End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环球资讯广播、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编辑:高启轩(河北美术学院)、张连豪(南京邮电大学)
插画:千库网
责编:王倩倩
校审:盖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