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婴幼儿记忆力训练

2023-07-02 14:38 作者:永远追梦的一颗心  | 我要投稿

婴幼儿记忆力训练

一岁以前的记忆都是无意记忆,一岁以后出现了有意记忆的初步萌芽。婴儿期的大多数有意记忆还是以成人的要求为主。三至四岁的儿童仍不能成功地遵从成人要求,圆满完成记忆任务。。到了三至五岁,有意记忆对儿童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儿童甚至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控制自己的记忆活动,表现出一种由服从成人到自己控制的发展趋势。


婴儿期的记忆保持时间较短

 在一岁的时候只能保持几天或十几天,两岁时则发展到保持几个星期,到了三岁以后逐渐发展到几个月,甚至半年多。


婴儿记忆回涨现象

这是训练记忆力最关键的一个方法,记得当初我根据这个特点训练孩子,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这种记忆能力是无意识记忆能力,没有经过训练的大多数人不会拥有的。

婴儿记忆的保持有一个特点是会出现“记忆回涨现象”,儿童刚记完某个内容时就让他回忆,得出的成绩要比几个星期后让他回忆的成绩差。在适当的时候让儿童复述其记忆内容,才能使他们真正记住知识,要求他们立即回忆,有时反而会引起情绪紧张,并损害他们的积极性。

干扰在这时不但引起遗忘,而且影响了记忆的形成初期。孩子接受了大量鲜明的新信息,但由于他的记忆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对这些不熟悉的东西,他无法理出个头绪,过于丰富的新信息互相干扰,引起了回忆的困难。这表明材料过多给儿童带来沉重的负担,会阻碍他们对这些材料的识记,有时还造成儿童混淆各种不同的内容。

对婴儿记忆的最佳培养方案就是不厌其烦重复,循序渐进,去野外玩时在随身带着的纸上写字给儿童看。当时我的孩子,他的记忆回涨周期是一个星期,所以每隔一个星期我都给他重复做相同的事情,比如说在相同时间周期看相同的字,带他去相同的地点熟悉上周看到的场景,一般连续三周都是做同样的事情,然后开始新的一个循环。

从出生到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后简直不同,他们对事物的记忆不是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之后才记住的,而是在反复的观察中将整个事物印象原封不动的做了一个“模式”印入大脑之中,对三岁以前的婴儿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婴儿对多次重复的事物不会厌烦。所以三岁以前也是硬灌时期,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的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在婴儿期每天重复输入相同的词汇,不断地刺激孩子大脑里的词汇库,可以促使孩子的记忆力迅速发展。

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而是在于最先的100天里我们如何动脑筋,使孩子对这十个汉字产生兴趣。


脑的细胞功能刺激越多,发展得也越快。儿童的智力和性格从出生到三岁就已经完成了60%,而且这三年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到了六岁,脑细胞的组织完成了80%,在这时期若能以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教导音乐,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活动才会有明显的进步。

婴幼儿具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觉的感受能力与特殊的鉴别能力,简称“吸收心理”,即能通过与周围环境(人和事物)的密切接触和情感的联系,获得各种印象和文化,利用他周围的一切塑造自己,从而形成心理、个性和一定的行为模式。

孩子会潜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且全面地吸收,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就是从无到有的快速积累、储蓄底基。然而这种潜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


敏感力是表示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段时间是对于环境中的特定事情,涌出如泉水般的最大兴趣和不断地主动触摸、模仿或学习的举动,而且成果惊人。儿童从出生到五岁是感觉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是从一岁多到四岁左右;语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两个月到八岁;动作的敏感期,约从出生到六岁。如果儿童不能在敏感期从事协调的活动,或者说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儿童就将失去并永远失去这个自然取胜的机会,敏感期是有时间性的,会转移的。

婴幼儿记忆力训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