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世界,无外乎是走远路,见微光。
01
一位小伙伴,说她老公当老师,感慨暑假不用操心带娃,太幸福了!
她老公既不是师范专业,以前也从来没想过当老师,转型教师的起因也很简单:
没老人帮忙带娃。
她工作地点离家30公里,有时还要出差,老公也经常加班出差,照顾小孩便成了很棘手的问题,谁接送?谁做饭?谁陪写作业?随便揪一个问题出来,都令人头秃。
平时硬着头皮还勉强撑得住,到了寒暑假,实在扛不住了。
很多和他们类似情况的朋友,都是一个人全职在家带娃。他们家,两人工作收入权衡了下,只能老公辞职在家了。
但新问题又浮出水面:
这么一来家庭收入就减少了,何况老公也无法接受当一个纯粹的家庭煮男,他们也考虑过小生意,但毫无经验的两人也找不到突破口。
怎么办?
他们最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当教师。
老公要考教师资格证,再考编。
漫漫考试路就此开始。
教师资格证相对容易,但考编就不一样了,名额极少,她老公年过30且离开学校多年,重新拿起书本,和一群20出头的年轻人竞争。
难度可想而知。
老公拿出了备战高考的架势,每天早上5-6点起来复习,晚上挑灯夜读到12点。
第一年,差了3分没上岸,但因为分数靠前,进了编外。
第二年,又考了一次。
成功上岸!
那个岗位一共录取7个名额,他考到了第二名,因为名次靠前,还选择到一所不错的学校。
至此,小家庭之前所有的问题,全部迎刃而解。
1、暑假有人带娃了。2、孩子跟着老公,到那所不错的小学随读。3、孩子上下学接送不用愁。4、孩子的学习任务由老公负责。5、也不用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等问题。6、考上后才发现,工资虽然一般,可整体年薪是不错的。7、往远了看,退休工资也比普通上班族高很多。
她说,关于一年级妈妈的所有焦虑,自己都没有。
突然很知足,有种“人生赢家”的开心。
我代入想了下,第一反应是觉得:哇,好难啊,啥经验没有、完全跨赛道转型做老师,实现的概率真挺低的呀。
可认真想下,
所谓概率,其实是内心的映射。
你在意这事的概率低,可能就不会全力以赴,事情就做不成,然后贴上“概率低”的理由,将一切合理化。
于是就真的成为了分母。
02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没那么容易做到。
比如考上好大学,是小概率事件。
B站上不是有很多云自习室嘛,陪伴大家安静自习的。
高考前那阵子,我刷到一个叫“冲刺XX天,努力上二本”的自习直播间。很多弹幕就说“不至于连二本都考不上吧?”“二本不需要努力啊”。
在很多人以为本硕学历不值钱的今天,国内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真实占比不到4%。
更不要说考上985/211。
绝对是凤毛麟角,真的很不容易呀。
再比如,月入过万,也是小概率事件。
月薪5000以上的群体占比不到10%,之前总理在记者会上也提过,中国有6亿人每月的收入不足1000元。
之所以我们觉得本科很容易、月入过万很容易,是所在环境决定的。
假设你本科毕业,意味着你同学肯定也是本科生;假设你公司把本科以上作为录用标准,意味着你同事也都是本科以上学历。
像此刻,你们或许在一个舒适空间里、拿着手机、刚好刷到了这篇文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的生活条件也已超越许多人了。
默默无闻的,永远是大多数。
他们是沉默的“大概率事件”。
我很早以前也相信概率那套。
后来发现,诶,不对啊。
人们常说的“概率”,并不是买张彩票、纯看老天爷赏不赏给你500万的那种随机概率,
而是,你通过奋斗、通过学习、通过实践、能一寸寸地拉高自己做成事的那种变化概率。
就算从概率论角度看,其实很多不确定性里都包裹着确定性。
假设一件事的成功率是20%,但重复做14次,你的成功率就能达到95%。
重复做21次,成功率能达到99%。
那100%呢?
这下确实不行了。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概率,都需要一点点运气。
这时,才要看老天爷给不给你这点运气。
有价值的事情确实都是小概率事件,可水滴石穿,小概率能够长大。
客观概率不可改变,但对一个人来说,主观概率的多少,很大程度握在自己手里的。
03
你们做事之前,会纠结概率吗?
吴军在《态度》中讲到一个故事,是他20多年前刚出国时听说的。
有个年轻人要离家闯世界,找了位智者咨询。
智者给了他3封信,让他等到了目的地后,打开第一封信;将来遇到过不去的坎儿,打开第二封信;什么时候闲下来了,再打开第三封信。
年轻人就出国打拼了。
到了国外,他打开第一封信,上面就简单的几个字:
“往前走,去闯。”
OK,他义无反顾地去奋斗了。
国外孤身打拼,人生地不熟,有时还要为了一顿饭发愁。年轻人觉得坚持不下去了便打开了第二封信,内容依然很简单:
“别灰心,继续闯。”
于是他咬着牙振作起来,继续一步步向前走,最终闯出一片天地。
一晃很多年过去,他功成名就了,但代价也不小,当年留在国内的同学有些反而比他更有成就,他不知道自己走的路对不对。
有一天他突然想起第三封信,想看看那位已经逝去的老者几十年前留下什么话。
打开,信里依然只有几个字:
“随缘,别后悔。”
吴军博士说,他做了几次复盘,如果让他重新走一遍,以他的能力和勤勉程度依然会走到今天的地步。
做事前,是不能过分算概率的。
很多事情你做成之后,回头看成功率不过5%甚至更低。如果你一开始就算概率,你很可能就不会去做。
为什么年轻人相比年长者似乎更容易做成一件事?
因为年轻人经常不知道这事有多艰难,努力去做,也就成了。
年长的人有经验、有失败教训,知道一件事不那么容易做成,今天算算成本,明天想想概率,还没开始就放弃了。
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耶。
像开篇那位读者说的,我副业写公众号,不说副业吧,就说做自媒体能做到有稳定、还可以的收入,概率确实很低。
我要是做之前就开始算概率,一看,哇,概率这么低,自己是纯小白啊,文章写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啊,不知道多久才能变现啊。
想着想着,雄心壮志都化了。
没去做,这扇门后面的一切可能性、一切美好预期,就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了。
好东西总是不易得,正因如此,才更可贵。
考上好大学不容易,但我们依然要好好读书;
月薪过万不容易,但我们依然要好好赚钱;
成为人生赢家不容易,但我们依然要好好经营平凡的小日子。
普通人的世界,无外乎是走远路,见微光。
你一天天地静默前行,那个如微光般的概率,在你眼前就不知不觉地放大了。
直至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已经悄悄到达梦寐以求的彼岸。
拍肩,共勉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