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哥哥四万余字系统性解读《红楼梦》—宝黛钗爱情篇(三)
十、 宝黛婚姻结局伏笔
10.1 贾府被抄家的伏笔
第一回,冷子兴对贾府的评价是:“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这是作者借世外高人冷子兴的话,对贾府现状的一次客观描述,贾府必亡的根本在于儿孙一代不如一代了。
第十八回,贾妃省亲结束时再四叮咛:“不须记挂,好生自养。如今天恩浩荡,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见面是尽有的,何必伤惨。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
贾妃有多重身份,其中一重代表着皇上(至少有皇上的耳目在),注意用词“再四叮咛“和”万不可如此奢华靡费了“,表明贾妃(皇上)对贾府的奢华靡费大为不满。
第七十二回,宝玉道:“谁都象三妹妹好多心。事事我常劝你,总别听那些俗语,想那俗事,只管安富尊荣才是。比不得我们没这清福,该应浊闹的。”尤氏道:“谁都像你,真是一心无挂碍,只知道和姊妹们顽笑,饿了吃,困了睡,再过几年,不过还是这样,一点后事也不虑。”宝玉笑道:“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么后事不后事。”...... 众人不等说完,便说:“可是又疯了,别和他说话才好。若和他说话,不是呆话就是疯话。”
这是书中七十二回,借宝玉的浑话疯话,一则说明贾府上下已经醉生梦死,荒淫无度到极致了,大致离死(抄家)已经不远了。二则展现出宝玉“神瑛侍者”神的一面,貌似疯言疯语却是贾府上下的真实写照,类似情节有第七十七回宝玉论海棠花枯死半边,正如唐伯虎所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出穿“。注:在雨村的人物命运论中,贾宝玉和唐伯虎是同一类人。
第七十三回,探春道:“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再一次呼应前文第一回,一语成谶,预示着贾府将被抄家,一败涂地。
10.2 宝黛婚姻的悲剧伏笔
1:根据前世宿命论,绛珠仙子完成报恩后自然会去警幻处提前了结渊源,留下神瑛侍者继续造历幻缘,决定了黛玉提前泪尽而终的命运。“赤瑕”:指一块美玉上有红色的斑点或瑕疵,寓意贾宝玉一生中会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红色遗憾。“绛珠”:意为红色的珠子。人是不会流血泪的,猜测黛玉因过度流泪,打湿衣服被染色之后再掉落形成的红色泪珠,最后泪尽而终。
2:根据判曲《枉凝眉》,预示了宝黛的爱情故事是一段美梦破灭悲痛欲绝,流泪至终的故事,那就是从凤姐的视角上看到的宝黛间”半幕的交杯酒”,实际上是水中月镜中花,是虚的。
3:《葬花吟》吟的是黛玉在婚礼上的死亡场景,花开凋零的凄惨场面。“莫怨东风当自嗟“描写的是黛玉临死时的感受。“冷月葬花魂”和《桃花行》推测黛玉会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穿一身红妆逝去。(内容较多需要回品,此处略)
4: 第六十一回,宝玉正欲走时,只见袭人走来,手内捧着一个小连环洋漆茶盘,里面可式放着两钟新茶……宝玉道:“那不是他,你给他送去。”说着自拿了一钟。袭人便送了那钟去,偏和宝钗在一处,只得一钟茶,便说:“那位渴了那位先接了,我再倒去。”宝钗笑道:“我却不渴,只要一口漱一漱就够了。”说着先拿起来喝了一口,剩下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袭人笑说:“我再倒去。”黛玉笑道:“你知道我这病,大夫不许我多吃茶,这半钟尽够了,难为你想的到。”说毕,饮干,将杯放下。第六十三回,湘云掷到一签,要上下二家各饮一杯。恰好黛玉是上家,宝玉是下家。二人斟了两杯只得要饮。宝玉先饮了半杯,瞅人不见,递与芳官,端起来便一扬脖。黛玉只管和人说话,将酒全折在漱盂内了(众人皆未察觉,推断出黛玉喝的是空杯酒)。笔者认为女方吃了男方的茶寓意着“三茶六礼“中的订亲茶。总共两钟茶,宝玉自拿了一钟,所以黛玉拼了命也要喝下宝钗那半钟残茶,气势上不能输宝钗。男方给女方敬酒寓意着成亲酒,所以黛玉喝不得,但表面上没拒绝。再结合从凤姐的视角上看到的宝黛间“半幕的交杯酒”,都预示着宝黛两人订亲没问题,成亲有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推断林黛玉会在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穿一身红妆逝去,犹如一朵红花枯萎凋谢,那就是在她的婚礼上泪尽恩消情断而终,是贾宝玉一生中刻骨铭心的红色遗憾。
10.3 宝玉的最终归宿
第三十回,林黛玉道:“我死了。”宝玉道:“你死了,我做和尚!”
第三十一回,林黛玉笑道:“你死了,别人不知怎么样,我先就哭死了。”宝玉笑道:“你死了,我作和尚去。”
一语成谶,在黛玉死后,宝玉最终选择出家,就像“神瑛侍者”会继续“造历幻缘”。
10.4 黛玉又将魂归何处?
1:《葬花吟》中有句“一抷净土掩风流!”净土:佛教术语,指圣者居所,无于五浊,猜测黛玉葬在某佛教之处,佛教中人多以火葬为主。再结合“绛珠草”出生于“西方灵河岸上”,很符合“质本洁来还洁去“。“质本洁来还洁去“另一层意思可能是说黛玉临死时身子是干净的,还是处女。林家绝后也为黛玉销去户口,完成一个轮回,呼应《寄生草》中的”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综上所述,推测黛玉葬在某佛教之处。
2:宝玉祭晴雯所作《芙蓉女儿诔》,其中有句“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经宝黛推敲而定改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 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肯露出,反连忙含笑点头称妙。这是作者明确暗示了此处有玄机,应该含有重大线索。笔者解读为“茜纱窗下”指怡红院里的宝玉,“我本无缘”意为感叹好事多磨,命运多舛。“黄土垄中”暗藏黛玉的归宿,藏这在“垄”字中,“卿何薄命”叹黛玉苦命。
3:黛玉还有篇著名的诗《桃花行》,也是她的写照,诗最后几句为“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笔者解读为前几句暗示黛玉泪尽之时也是花谢之日,最后一句暗示在春尽花谢之后,黛玉的归宿也藏在这“栊”字中。
综上所述,本文推断黛玉最后应该葬在栊翠庵,就是妙玉修行的地方。
十一、 你觉怎么写宝黛钗的爱情故事会更接近原著?
写法肯定有很多,只要能表达出作者的思想主题就行,以下作为参考。
作为宝玉的生母王夫人,是务实派,从打发晴雯留下袭人就可以看出来,不喜欢娇气貌美的女子,认为她们像个狐狸精害了宝玉不求上进,似乎在影射林黛玉,于是采纳了袭人的意见,计划把宝玉搬出大观园,这就暗示了王夫人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薛姨妈禁不住宝钗年龄已大,先找人给二宝说媒,王夫人欣然同意。宝玉知道后跑到贾母处诉情,贾母念有前车之鉴给宝黛婚姻作了主,王夫人和薛姨妈也只能认了。在宝黛的定亲宴上,贾母高兴多吃了点,消化不良,不久就仙逝了,这场葬礼声势浩大,成为贾府内忧外患的导火线。赵姨娘借贾母之死造谣惑众,诬陷宝黛婚姻为不祥之兆,王夫人听后就否了宝黛婚姻又重新认可了金玉姻缘,宝玉于是设计了一出观世音菩萨现身说姻缘,使王夫人信以为真,最终同意了宝黛的婚姻,作者借此表达了婚姻自由主义观念。此时朝廷内诞生了一批倒贾党,认为四大家族仗势欺人,儿孙骄奢淫逸,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之时,便想抄了四大家族的财产充公打仗。恰在办宝黛婚礼上,倒贾党趁机将贾府等人一网打尽,男丁贾宝玉被抓关入牢中,女眷则被囚在贾府中(女眷太多,牢里关不下)。
一身红妆的林黛玉更听到宝玉要充军塞外的消息,伤心欲绝流泪不止,染湿婚纱形成“血”泪而终,也可理解为断药病故,所以宝黛只有夫妻之名却无夫妻之实。官兵叫来尼姑来收尸,被妙玉火化后葬在栊翠庵外的一棵大树下。宝玉此时关在牢中全无贾府内消息,哭得死去活来,也不知道黛玉已死,真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成为宝玉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红色遗憾。将《红楼梦》言情部分的剧情推向高潮。王夫人代表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世俗礼教,贾府被抄家代表着封建法律制度,表达了作者对婚姻自由的向往,对封建世俗礼教和社会制度的强烈批判。
由于贾府托关系上下打点,皇上顺水推舟额外开恩,让探春远嫁和亲将功抵过,只抄财不抓人,将贾府人等悉数放回,但也花完了贾府所有积蓄和资产。自从贾府被抄后,树倒猢狲散,贾家也很快衰败了,但薛家还有钱有资产。宝玉在牢中由于伤心过度生了一场大病,无药可医生命垂危,因此众人也未将黛玉之死告之宝玉。此时来了一个跛足道人,说只有结成金玉姻缘方可去除宝玉之病。因此在众人的凑合下,将宝钗扮成黛玉,让宝玉和“黛玉”完成未完成的婚礼。宝玉听到消息后病情立马好转,在洞房花烛夜上,宝玉发现是宝钗而不是黛玉,悲愤交加,并未洞房。得知真相的宝玉仍对林妹妹念念不忘,始终沉浸在思念之中不能自拔,因此宝钗是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世人眼中的门当户对的金玉良缘结果却是宝钗和宝玉都没得到幸福。最后宝钗因热毒发作因断了冷香丸(配方全看天意,所以笔者称之为天命药)也病亡了,暗示宝钗是父母包办婚姻制度下的牺牲品。然后宝玉将黛玉和宝钗合葬在一起,一个是自己的真爱,一个是父母之命,若能钗黛合一,岂不两全其美?又何来如此悲剧!伤心欲绝之下出了家。薛家最后也败在薛蟠手上,根本原因也是儿孙不行。应了第一回一僧一道的话“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十二、 作品的思想主题是什么?
在红尘世界中,我们回顾下宝黛婚姻的历程,真是七波八折一言难尽,宝黛自由恋爱本就迂回曲折,结婚阶段亦是如此。先是薛姨妈向王夫人说亲定下二宝婚姻,再是贾母出面促成宝黛婚姻,然后贾母仙逝,赵姨娘造谣生事,王夫人误信了谣言,否了宝黛婚姻又重新支持起二宝婚姻,才有宝玉巧设观世音菩萨现身说姻缘之计,使王夫信以为真最终同意了宝黛婚姻。宝玉为了黛玉,违背婚姻本是父母之命的传统世俗和法律,是婚姻自由主义行为,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宝黛婚姻先有贾母同意在前,贾母比王夫人大,也不太算太违背世俗礼教,但毫无疑问已经踩在了婚姻自由主义思想和婚姻本是父母之命两个观念的临界点上,若只如此,也不至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但作者了还写一个现实世界,让人能从红尘事件中联想出现实世界的种种事端,这不空穴来风胡编乱造,这是建立在参透太虚幻境的天机之后,领悟到的玄机,“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在这个现实世界中,(甄)宝玉爱上的不是他的姑表妹,而是一个贫民丫头林黛玉,薛宝钗是一个豪门淑女。(甄)宝玉若为了真爱一定要与林黛玉结婚的话,父母肯定会以门当户对为准则,以家族利益为目的,有两种采取行动1,逼走林黛玉;2,设计害死林黛玉,最终逼(甄)宝玉和薛宝钗结婚,这才是世人眼中门当户对的金玉良缘,正如恩格斯所说:“婚姻由双方的阶级地位来决定的,因此总是权衡利害的婚姻。”(甄)宝玉心中只有林黛玉,并不爱薛宝钗,薛宝钗只是嫁了个寂寞,二宝也没得到幸福。如果你把作品当作“大旨谈情”的爱情小说来看,那么林黛玉之死是因为泪尽而终,魂归太虚了。如果你把作品当作“实录其事”的记录片来看,那么林黛玉之死是因为断了人参养荣丸,是病故的。如果你能参透天机,明辨真假有无,这就是一部反封建世俗礼教的作品,那么林黛玉之死是为了追求婚姻幸福宣扬婚姻自由主义的先驱烈士。
无论是红尘世界还是现实世界,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故事注定是殊途同归共命运的,都是传统婚姻制度下的受害者或牺牲品。作者的言外之意:在红尘世界中,林黛玉之症结需要“人”字药方去医,薛宝钗之症结需要“天”字药方去医,也就是说婚姻是青年男女自己的事,父母和世俗礼教法律都不该插手包办儿女婚姻之事。
总结,宝玉和黛玉是从自由恋爱,到摆脱父母包办婚姻并通过实际行动争取到父母同意,最后走进婚姻殿堂的古今天下第一对新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一座伟大的丰碑,这就是石头记。宝玉和宝钗则是在封建传统文化下父母硬撮合的一场失败的婚姻。作者设计宝黛(二玉)成婚,是为了宣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是一种光辉的思想,设计二宝婚姻是为了反对父母包办婚姻,是一种世俗的观念。再结合第四节的推测,所以本文推断作品的思想主题就是——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宣扬恋爱自由婚姻自由。
想到这,不禁佩服《红楼梦》设计的如此巧妙,真是煞费苦心十年磨一剑,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绝对吊打《西厢记》、《牡丹亭》十八条街。笔者觉得根据前80回内容就能足够推断出作品的思想主题,写全后反而 “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何必画蛇添足?
就是这样举世无双的《红楼梦》在“哔(B)哔(B)西(C)”媒体评选的“世界七十七大名著”中落选,在时代周刊评出的100部世界长篇小说中仅排第50名。有人自我安慰说翻译没翻好,而笔者认为文字再美都美不过一个跨时代的进步思想的美。下图为时代周刊评出《红楼梦》和同类小说的世界排名。

十三、 写作后记
在18世纪以前,《红楼梦》就勇敢地、机智地表达了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进步思想,批判了父母包办婚姻的传统封建主义观念,阐述了爱情的真谛,是一部跨时代思想的开山之作。1960年中国队登顶珠峰,是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强不息、不断拼搏的攀登者精神,同时也拥有了珠峰北面的话语权。而1791年的《红楼梦》,则是向全世界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雄伟浑厚的文学艺术和为爱拼搏的进取精神,是能够在世界小说史上奠定先驱者地位的长篇爱情小说,是中华璀璨文明的有力证据,是华夏子孙的荣誉和骄傲。笔者认为以目前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研究成果来看,《红楼梦》最多达到了五岳之首泰山的高度,而本研究表明它实际上达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本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次盛宴,是世界小说中的一块瑰宝,却被一些凡夫俗子胡乱解读,导致世人都严重低估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反而被一些奸佞小人利用,导致产生了大量的红楼黑粉,使一些歪理邪说充斥了网络,毒害了青少年使其失去对文学的兴趣,麻痹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扼制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计的人才损失,希望国人一定要警惕起来。本文对《红楼梦》进行了重新解读,为的是还原作者的真实意图,重现《红楼梦》的光辉思想,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播,希望各位都能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研究《红楼梦》,去看待宝黛爱情故事,谢谢。(完)
作者:林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