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哲学|从哲学视角赏析《天气之子》:感受多重解释的魅力(每日哲学 #207)

这篇专栏是视频 AV75056202 的文字版。


去年十一月初,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天气之子》在大陆上映,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电影讲述的是一位离家出走的中学生,和另一位与弟弟相依为命的中学生,一起在东京利用超能力为生活打拼,并因此而遭遇了一场冒险的故事。原本天马行空的中学生,被生活抛入追逐实利的成年人世界,故事的戏剧张力正来源于此。
不过,影片最引人注目的设定是晴和雨——在作品中,东京的降水量超越世界雨极乞拉朋齐,成了一座日日夜夜暴雨连绵的雨都,而女主碰巧具有名为「晴女」的体质,只要向天祈祷就能让雨天放晴,而代价是身体会逐渐变得透明。在这样一个雨世界里,女主的超能力自然十分值钱,于是男主把女主包装成「100%晴女」,接单帮人操纵天气。但就像临时抱佛脚的人未必真信佛一样,那些委托人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女主是晴女。
在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对女主作为晴女的信心的连续统:
女主自己从故事一开始就确信自己是晴女;
男主最初对超自然事物不以为然,只想到可以靠这个新闻赚钱,但跟女主邂逅之后也很快接受了她晴女身份;
作为委托人的一般市民并不完全相信晴女,但也乐于接受女主的劳动成果并愿意付钱;
至于要抓捕男女主角的警察则根本不相信什么晴女。
在这信与不信的背后,分歧在于我们如何解释雨过天晴这一现象。一方面,对于相信晴女的角色,以及我们观众而言,雨过天晴是因为作为晴女的女主角的祈祷:
晴女祈祷会导致天气放晴;
女主角是晴女;
女主角进行了祈祷;
结果,天气放晴。
另一方面,对于决不相信晴女的自然主义者来说,雨过天晴是自然过程,是天气变化的自然结果:
天气变化会让雨天放晴;
天在下雨;
天气变化;
结果,天气放晴。
晴女和自然分别决定了雨过天晴现象的发生,如果我们同时接受这两套解释的话,就会导致一种名为「过度决定」的不利状况,理智会要求我们在两种解释中选择其一,接受晴女解释就不能接受自然解释,接受自然解释就不能接受晴女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在故事中,警察彻底不相信男女主角的中二发言,同时男女主角也完全不信服警察的说辞和处理方式。于是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逐渐走向难以收拾的局面。

当然,作为观众的我们自然是站在男女主角一边的,相信是晴女导致了雨过天晴。因为作品就是这么呈现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十分有信心。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转移到作品的另一项更重要的设定——雨世界——事情就变得有趣起来:为什么东京总是下暴雨?为什么这是一个雨世界?
在观影过程中,一种非常强烈的直觉告诉我:男主就是雨男,暴雨是男主角带来的。甚至标题中的「天气之子」,我最初还以为指的是男主角。如果要细细梳理的话,认为男主角带来了暴雨有三个理由:理由一,男主到哪儿哪儿下雨。离家出走到东京,东京的雨就下个没完,直到最后被水淹没,不知所措。这在求职这一段表现得最为明显,男主求职的时候天天淋雨,一天要洗好几次头。在另一段情节中,男主曾经在雨天骑车追逐过一片不下雨的区域,可是这片区域逃也似的狂奔入海了,反过来可见男主走到哪里都下雨。
理由二,男主似乎喜欢淋雨。邮轮遭遇暴雨的时候,甲板上所有人都往船舱里跑,唯独男主专门从船舱走出甲板淋雨,还险些因为天雨路滑掉进海里,多亏大叔救了一命。与之相对应,晴女女主有一个伸手向太阳的动作,对比十分明显。晴女喜晴,雨男好雨,这很科学。
理由三,作品有一个情节,在介绍稻荷神系的招晴之人的同时,还介绍了龙神系的招雨之人。我们知道,这个招晴之人指的就是女主角晴女,但是与之对应的招雨之人却没有明示给观众。从创作心理的角度猜测,这多半不是编剧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故意加入的桥段,那就意味着与女主角对应的男主角很可能就是与晴女对应的雨男。
这三个理由忽悠得我自己都信了,不过,如果up主没有看漏眼的话,男主的雨男身份自始至终都没有实锤。

对于暴雨,影片中另一个强烈暗示着的解释,是时常会出现的像是水做的透明飞鱼。至少有两个镜头几乎是在明示暴雨与飞鱼有关。第一个镜头是故事开始时邮轮遭遇的暴雨:一条巨型飞鱼从船上空越过,化作巨浪拍打在甲板上。第二个镜头是两名学生特意追踪飞鱼,并发现飞鱼化作局部地区暴雨的现象。
这两个镜头几乎就是在说,暴雨是飞鱼造成的,然而,遗憾的是,直到故事结尾,飞鱼和暴雨的关系仍然不甚明了。这导致整部作品的世界观始终不清不楚,使得许多情节谜团重重,让人出戏。如果要说缺点的话,我觉得这就是《天气之子》最大的缺点了。
也许有小伙伴提出:你懂个锤子,这是留白。这种看法十分有见地,但我觉得事情不是这样。因为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影片对透明飞鱼一句话也不说,这是最好的。然而,作品为这些飞鱼提供了非常具体的说明,说每一朵云的蓄水量堪比湖泊大海,透明飞鱼或许就是这些生活在云中的生物。
这个说明是有现实参照的:我们知道地球上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鸟类虽然飞在天上但不能离开大地生活,所以仍然属于陆生生物。于是,一种颇为浪漫的猜想是,是否存在纯粹的「空生生物」,它们永远生活在天空中,而不需要依赖土地呢?这项猜测曾在各种科普读物中流行一时,相信有不少小伙伴小时候都曾经读到过,甚至有资料宣称空生生物的目击证据,说是一种从天而降的胶状透明生物。
相信《天气之子》在设计透明飞鱼的时候就参考了这些猜想和流言,听说过这些猜想和流言的观众一看到它马上就会回想起来。所以我觉得飞鱼的设定本就是丰富的,不像是刻意留白。也正因为如此,我观影时的一大期待就是希望看到空生生物的完整生态图景:它们如何生活,又为何与地上世界产生了交集,暴雨与它们有何关系,等等。
这项期待无情地落空了,并且更诡异的是,影片最后为东京的连绵暴雨给出的解释,既不是男主的雨男体质,也不是透明飞鱼,而竟然是气候变化,并且是以一种诗意的口吻提出的:东京二百年前就是一片汪洋,而今世界不过是在恢复原本的模样。这与雨过天晴的晴女解释画风截然相反,割裂感十分强烈:凭什么雨过天晴是出于超自然力量,而连绵暴雨却是自然现象呢?瞧不起雨天是吗?当时看到这里,我感觉颇为泄气,但现在回想起来,或许诚哥是希望通过这种强烈的反差,来提醒我们观众更加注意到他所设计的对世界的不同视角和多重解释吧。

把握到这一点之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女主的晴女身份,似乎也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在《天气之子》中,我们可以识别出两套截然不同的剧情解读:一套是男女主角视角:作为晴女的女主角为了满足男主角和其他人的愿望,企图牺牲自己换取晴天,而男主经过一番努力和波折,得以挽回,让女主最终放弃了晴女的身份,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另一套是警察视角:两位因故离家在东京谋生的未成年人,出于某些机缘巧合,同时也是为了释放生活艰难带来的压力,而陷入了某种自以为是的臆想,最终在民警同志的帮助下,重新回归正常生活。这两套剧情解读都是对作品剧情的充分理解,但当我们同时把握住二者的时候,又出现了新的东西:那就是感受到多重解释的魅力,它告诉我们,看待世界不只有一种角度,故事的意义也不是只有一种解读。
这就是对故事剧情的多重诠释。在《你的名字》里,也许泷和三叶确实穿越了时空,改变了过去,也许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不过是一场梦中的邂逅。同样,在《天气之子》中,也许确实是他改变了东京,也许不过是年少轻狂,一场中二大梦罢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少年时代的冒险仅仅落得一场空,他们所做的是将非凡的意义赋予平凡的生活。相信即便是成年后再度面对追逐实利的琐碎日常,男女主角还是会从这场梦中汲取力量,而我们作为观众也从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勇气。也许故事的寓意正在于此:人不是因平凡的生活而变得渺小,而是应在生活的平凡中寻求崇高和伟大。

总的来说我喜欢这部作品——但还是想知道关于透明飞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