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双11,成了奢侈品的救命稻草?

2020-11-17 23:40 作者:非人鬼SeanXu  | 我要投稿

【双11,成了奢侈品的救命稻草?】 
从年初的疫情爆发开始,不少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其中也包括奢侈品行业。爱马仕、香奈儿、劳力士、百达翡丽等奢侈品牌相继关闭在欧洲的生产基地。

除了欧洲地区,亚洲的销售额也大幅下降,奢侈品牌相继大量暂时或永久关闭在中国的门店,营业中的店铺则缩短营业时间,导致来客数量减少,对业绩产生了影响。就这样,奢侈品行业突然跌入寒冬……

对各大品牌来说,如何重获客流,复苏市场变成了当下急需考虑的问题。

⭐️ 强势进驻市场疯狂“刷脸”
近两年,奢侈品品牌的调性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从前,奢侈品感觉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物品,常常伴随着高冷、遥远、高贵等形容;现在,奢侈品好像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造成这种认知变化的原因,主要归咎于“露脸太多”。天猫旗舰店、微信小程序、线上直播、线下展览……奢侈品开始变着法儿和受众互动。

从去年到现在,奢侈品牌一个接一个的开始入驻电商平台,希望通过线上与线下的连接,与消费者产生更为紧密的联系。在这一趋势之下,Dior入驻了抖音和B站,尽管播放量不容乐观。随后,LV也“自降身价”开启了直播带货首秀,却因场景布置low,主播的主持气质不符等受到了不少吐槽。到了下半年,国内疫情逐渐趋于可控,奢侈品品牌也将眼光投向了线下,一些艺术展览、新品发布活动都安排上了。不论效果如何,各大品牌依旧秉持着“多露脸的态度”。

⭐️ 加大本土化营销力度
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品牌们逐渐开始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通过中国元素设计,节日限定产品等方式,逐渐加大本土化营销的力度,以此来加强与中国市场的沟通。

但由于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同以及消费者心理的不了解,从而导致营销效果相差甚远,翻车事件时有发生,既招致了负面舆论,也对品牌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比如,巴黎世家的七夕广告。谁能想到,有一天奢侈品火出圈的原因竟然是土呢?虽然也有不少网友称土到极致就是潮,但大部分网友还是接受不了。可见,奢侈品品牌的本土化过程并不十分顺利,甚至有点“吃力不讨好”。

⭐️ 双11花式卖货battle 
一年一度的流量战场双11,奢侈品品牌当然也不会放过。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参加双11的奢侈品品牌比去年多了很多,而且每家的优惠都不低。对奢侈品来说,能给出实在折扣的这个行为其实就已经很不“奢侈品”了。

就算不给优惠的,也推出了双11特定单品。例如Valentino、Burberry等品牌就为天猫双11推出了独家款或胶囊系列。另外,还有送限量礼品的。奢侈品品牌纷纷投入双11活动,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价值不菲的奢侈品品牌开始放下身段进驻电商,奢侈品这个概念也变得越来越接地气,当然,对各大品牌来说这可能是面对营销大环境不得不做出的改变,而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营销不能一成不变,它需要与时俱进。


双11,成了奢侈品的救命稻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