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寒瘠之名,披一件寒衣。”
“我于窗中窥伤鹤,恰如仰头见春台。”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被这句话中的破碎感吸引,去看的小说。

虽然结局勉强算圆满,过程却既沉重又令人忍不住扼腕叹息。文字间弥漫的悲凉来自于,对杨婉这个穿越者来说,已然发生的历史有一种浓烈的宿命感。她早已知晓邓瑛的死亡,可她却自愿陪他走向既定的结局,拼死为他在笔墨里战一场,以微薄之力去争一个身前名。她成功了。
我忍不住想,倘若是我,身为一个被封建礼教管束的女子,面对宫中众臣权势欺压、民间百姓和书生口诛笔伐,早已喘不上气了。更遑论我带着后世的记忆,对邓瑛惨烈的下场心知肚明,哪里不会绝望无力呢?又怎么敢逆流而上?
可杨婉就有这个勇气。邓瑛为了世道清明永除宦祸,只身走上了这条死路,无怨无悔。她敬他、爱他、也懂他,因此不曾把他从死路上往回拽,只嘱咐他在活着的时候好好对待自己。而她也甘愿受刑赴险以守护邓瑛终生不渝的文心,以似水柔情渐渐融化他难言的自卑自毁,她亦执笔为文替有冤之人喊一声不服,化身为桥做良善之人的一条后路。虽生而绝望却要给人希望,如此女子,怎能不叫人叹服。
写到这里,我如邓瑛一般,仰慕杨婉。敬佩于她的清醒自知且无畏,也惭愧于自身的胆小惧怕与平庸。我曾自认为是个理想主义者,可我只把理想二字挂在天边,从不敢承担一丝迈错步伐的风险。

我想此书之于我的意义,大概是在我将来为是否遵从内心的想法犹豫不决时,给自己增添哪怕一丁点儿勇气呢。世道不公也好,环境污浊也罢,守住本心,与光同尘。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