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01 管理与管理者
管理科学兴国之道
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哪些方面差距最大。对于这一问题,大多数人会认为我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最大。这是事实,但比较容易为人忽视的是,我国的管理水平也大大落后。小霸王公司在段永平总经理的领导下红极一时,小霸王学习机打遍全国无敌手。此后他提出个人要参股公司。这一"无理”要求被拒绝后,他辞职创办了步步高公司,短短数年,就将小霸王公司远远地甩在后面。
忽视管理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大多数企业在经营时没有将重点放在加强管理上,而是靠政府给政策,靠银行给贷款,靠炒作扬名气,靠关系揽客户,就是想不到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劳动纪律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出现大批山东秦池,珠海巨人,郑州亚细亚等流星式企业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在高速发展后,由于管理者缺乏系统的管理知识,内部管理没能相应跟上,缺乏后劲,导致管理混乱,决策失误,一溃千里。
管理活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广泛存在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国家、军队,还是企业、医院、学校等,任何组织,即有两人以上组成的、有一定活动目的的集体都离不开管理,管理是一切有组织的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管理
一、管理的定义
各位学者对管理定义的表述略有所不同,给人们以多角度的提示和启发。综合各家之长,本书将管理定义为: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二、管理的职能
20世纪早期,法约尔首次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自法约尔之后,许多学者都对管理职能进行了探讨,本书将管理职能合并为四个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1.计划
计划是指管理者依据组织宗旨,确定组织目标,拟订和抉择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的全过程。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包括高层管理制、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都必须从事计划活动。计划包括对组织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预测,在调查研究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确定组织目标,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执行计划和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2.组织
在计划职能之后,管理者需要把组织中的成员组织起来,以便使信息、资源和任务能够在组织内顺畅流动,确定所要完成的任务、由谁来完成任务以及如何管理和协调这些任务。组织职能是指将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各项业务活动加以分类组合,划分出不同的管理层次和部门,并配备人员,将监督各类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各层次、各部门的管理者,以及规定这些层次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关系。
3.领导
领导是在一定条件下,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实施指引和影响的人称为领导者。领导是管理的基本职能,它贯穿于管理活动的整个过程。
管理者必须具备领导其他成员朝着组织目标努力的能力,在管理过程汇总运用有关理论和方法以及沟通和激励等手段,对被领导者施加影响,以保障组织成员的行动可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有效的领导者还必须富有想象力,能够预测未来,并使组织中其他成员也具有这种想象力并促使想象变成现实。只有通过卓有成效的领导,组织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4.控制
控制是指通过监视组织各项活动,使组织计划得以执行,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对各种偏差进行纠正的管理过程。
管理者必须对组织的运行状况以及战略计划和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校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订的计划得以实现。控制要求管理者识别当初所计划的结果与实际取得的结果之间的偏差。当一个组织的实际运行状况偏离计划时,管理者必须采取纠偏行动,纠偏行动可以是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确保原先计划的顺利实现,也可以是对原先计划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前的形势。

管理者
一、管理者的定义
管理者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人。管理者的工作可能是协调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可能意味着监督几个单独的个体,还可能包含协调一个团队的活动。
二、管理者的类型
一个组织中有各种类型的管理者,不同管理层次、不同管理职能的管理者在管理职能的重点上存在差异。
(一)按管理层次划分
从纵面分析,大多数人都把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这种划分方法研究的是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在组织中的管理作用和管理过程,而不涉及具体的专业内容,具有普遍适用性。
(二)按管理领域划分
从横面分析,管理者可按照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和专业性质不同进行划分。
1.市场管理者:他们从事与市场有关的工作内容,包括市场调查分析、广告与产品宣传、产品调拨与销售以及客户心理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工作项目。
2.财务管理者:他们主要与组织的经济资源打交道,具体包括资金的计划、核算、投资和财务监控等。
3.生产管理者:他们主要围绕生产制造工作开展任务,具体包括组织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负责制订计划和控制日常生产活动、进行质量控制、维护生产设备等。
4.人事管理者:他们主要职责是从事人力资源的管理,具体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员工招聘、培训及考核,建立有效的评估、晋升、奖励、惩罚和报酬制度等。
5.行政管理者:相比起从事某一专业方面的管理者来说,行政管理工作者从事的工作更加综合化、管理实践的面更广。
6.其他方面的管理者:除了上述各种管理者之外,还有诸如公共关系管理者、研究与开发管理者等。
三、管理者的角色
根据亨利·眀茨伯格一项广为引用的研究,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关系角色、信息传递角色和决策制定角色(表1-1)。

四、管理者的技能
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需要三种基本的技能或者素质,及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表1-2)。

尽管上述三种技能对各个管理层来说都很重要,但其相对重要性取决于管理者在组织中所处的管理层次的高低。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管理者职位的提升,技术技能的需要逐渐降低。人际技能对各级管理人员都很重要。而在较高的职位中,概念技能的需求将随之增大。在组织的最高层,概念技能是所有成功管理者的最重要的技能。

管理学
一、管理学的概念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所谓管理规律,是指在一定的管理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规律。
二、管理学的特点
一般来说,管理学具有以下特点
1.一般性:管理学是从一般原理、一般情况的角度对管理活动和管理规律进行研究,不涉及管理分支学科的业务和方法的研究,管理学是各门具体的或专门的管理学科的共同基础。
2.综合性:从影响管理活动的各种因素上看,除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基本因素外,还有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从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性上看,它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门非常综合的学科。
3.实践性:管理学作为管理的理论学科,与其他纯理论科学相比较,又显示出很强的实践性。
4.社会性:构成管理过程主要因素的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都是社会最有生命力的人,这就决定了管理的社会性。
5.历史性:管理学是对前人的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总结、扬弃和发展,割断历史,不了解前人对管理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管理历史,就难以很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管理学。
三、管理学的研究内容
1.从管理的二重性出发,着重从三个方面研究管理学
(1)从生产力方面。
(2)从生产关系方面。
(3)从上层建筑方面。
2.从历史角度研究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的演变过程
管理思想是管理实践的产物,而管理实践是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对管理理论的研究就需要追寻人类的管理实践,扫描不同时期的管理环境,研究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趋势,从中把握管理的发展规律。
3.着重从管理者出发研究管理过程
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者就是这个过程中重复地履行各种职能。对管理过程的研究主要有:管理活动中有哪些职能;执行这些职能设计组织中的哪些因素;在执行各项职能中应遵循哪些原则,采用哪些方法、程序、技术;执行职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障碍、阻力;如何克服这些障碍、阻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