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灵魂深处的《恶意》久久不散
阅前提示:本篇文章我个人对东野圭吾的小说《恶意》的感想,内容涉嫌剧透,感兴趣的观众谨慎浏览。

导入语:
“厌恶”“憎恨”始终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绊脚石。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如果不很好地加以释放,那么它便会日积月累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同样它也是脆弱的,最终有一天它就爆炸。人就是像气球一样活着,好的情感能人飘飘然,而坏的情感就会让你爆炸。
校园就如同是一个微缩的社会。学生们不仅要顶着学习的压力,而且还有坦坦面对交友的礼仪。厌气仿佛就没有停止过对学生的抨击。那么他们的负面情绪是如何解决的呢?

《恶意》在同种作品中有些卓尔不群。整本书里都是以凶手野野口和揭开真相的警察加贺的视角展开的,而且东野圭吾巧妙地用“手记”的方式,构建故事的骨架,这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在推理小说里看小说的感觉。小说就是反应时代特征的文学,细细咀嚼,才能尝出时代的滋味。剧情虽然简单但只有细嚼慢咽,才能读懂作者添加的调料。
接下来就让我们慢慢咀嚼吧。
野野口是名无财无权无名的教师,他住在昏暗拥挤的公寓,他到了不惑之年却没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婚姻,美满的家庭。但他有梦想,他像成为一名作家,用自己的语言哭诉这个时代。可当自己第一篇小说投稿时,他把羡慕的眼光朝向那个事业冉冉向上的他——日高。日高从小好胜心就强,靠自己的拼搏,获得了文库新人奖。他住在和式的庭院里,有妻子的陪伴,有成功的事业。野野口和日高从小就是同学,所以他尝试把文稿寄给了日高。但生活就是一篇小说,出乎意料的情节让我们麻木。麻木就是不知所措。野野口在见到日高妻子——初美的那一瞬间,麻木了。两个人情投意合,企图拿起断墨的钢笔书写自由的人生。由爱生恨,由恨产生了浓浓的恶意。他们约定好在日高写作的夜晚刺杀他。初美准备好安眠药,野野口准备好小刀。一切都像计划中那么实施着,可是在行凶的那天。日高并没有给他们改写人生的机会!野野口颤抖着,紧握着小刀吃力地向他昏睡的刺去。不料,日高醒了,坚实的臂弯挡过了他的恶意。日高笑而不语,那奸诈阴险的表情让野野口久久不能忘去。后来,日高告诉他,他早就那那天的事情用摄像机录下,野野口也在他那。如果野野口恳求他的第一篇小说《圆火》交给他,并从此之后成为他的影子作家,那么这件事情就不会暴露出去。但是一向追求梦想的野野口,在自己的世界里妥协了。他和初美也告一段落。几年后初美出车祸死了,野野口不语。又过了几年,野野口已经习惯了当日高的影子。他常常安慰自己:反正那些作品都是我自己写的,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出版罢了如果用我的名字出版的书的话,销量会有这么好吗?日高也松懈了对野野口的掌控,他允许他以儿童文学作者出道。野野口又妥协了。日高决定去温哥华舒展心情,他赶在飞机起飞前一夜拼命赶稿。当然这也成了他最后一次写作。
恶意真的是虚伪的吗?为什么野野口几年后才有想杀死日高的想法?为什么当时他不选择报案呢?那么他的主人动机是什么呢?一连串的问题串通起了整本书的内容。加贺在一开始就分析出了野野口是凶手,并找出了证据逮捕了他。野野口当时也已经是癌症晚期,他也写了告白手记,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证。一切似乎都已经完结,但却还没有开始。飘渺的语言,离奇的文章,让加贺并不想就此结束这件案件。原著的前三分之一部分就已经找到凶手了。完成了大多是推理小说的结局。但东野圭吾的作品最有魅力的是对人性的探讨,对故事的讲解,对情感的分析。
抄袭,无不是扼杀创作者的阴险手道。文中的日高是自私的,是邪恶的,他为了能安心写作杀死邻居家的猫,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畅销文坛,威胁自己的幼年好友。这也是时代发展趋势,人人的利己主义会不断膨胀。强者才能生存似乎是这时代的规矩,可怜的野野口身材瘦小,性格阴暗,在这个社会的底层苟延残喘着,就连最后追求梦想的权利也没有了。看到这里,我又在慢慢思考,为什么东野圭吾要给这部作品取《恶意》这个名字吗?我想可能是低层人们的精神与物质并没有得到满足,相反这个社会既没有同情弱者,也没有给予强者更多的权利。造成这场悲剧的便是人们心中的负面情绪,它们的代表词就是恶意。感情是虚化的,但它能潜入到人们的心灵,赤裸裸地用黑沉的脏水腐化每个人的美好幻想。但它也可以同情每个受害者,用灼烧的悔恨燃烧他们的欲望,而这带来的后果是现实的。这就是恶意的恐怖之处。如果恶意是虚伪的,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一面反映现实,一面折射着我们的复杂情感。恶意就躲藏在情感当中,用虚化的虚伪操纵我们的一举一动。那如果变成现实,我就会告诉你,上面的故事情节是“假”的!
野野口没有把第一篇小说交给日高,他也没有爱上初美,也没有谋杀日高,也没有小刀和录像带,也没有影子作家,更没有没有奸诈邪恶的日高。弱小的人不软弱,反而还是暴力的施加者,阴险的人不奸诈,反而还是温暖的播撒者。
野野口的恶意驱使着他编造这些假证据,让他脱离了生活的轨道,一步一步走向欲望的深渊。揭开这些真相的人是加贺。他走访了野野口和日高以前朋友,邻居父母等。这些杂碎的线索铺开,挑选,结合,就是事情的真相。日高对野野口是真心实意的,他并没有像加害野野口,反而还帮野野口联系出版社。但为什么他还要杀害他呢?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低迷,社会动荡不安,青年自杀率在稳步攀升。野野口与父母来带了这座新城市,这里没有高级的酒店,没有高雅的环境,只有残酷的现实。野野口逃避上学,因为这里学风不好,而且还不如他之前上的学校。但有一天,他受不了父母与邻居的啰嗦,被迫来带了这里的学校。不久,他就遭受到校园欺凌,恶意第一次潜入他的身体,狠狠地把他砸向低谷。暴力的领头人藤尾强迫他加入施暴者的队伍,否则野野口又会变成他们发泄的对象。这个孩子虽然看起来瘦小,阴暗。但他从未看得上这里的每个人。日高是他们欺凌的对象,但他好胜心极强,从不服输,即便受到藤尾的欺凌也不会放弃生活,积极面对现实。在旁人眼里野野口和日高就像一对好兄弟,日高天天在野野口家门前等他一起上学,还鼓励他要积极面对困难好好上学。可是,一个这么好的伙伴却被野野口暗杀了,这显然不符合常理。要弄清这个原因,我们就要分析一下日高一部的作品《禁猎地》。
这是一部讲校园欺凌的小说,故事里的男主遭受被人泼盐酸,被人用胶布捆起来扔到体育场等欺凌事实。其中,里面施暴者的原型恰好是日高的同年噩梦——藤尾。而主人公形象又恰似日高自己,故事里的内容与藤尾的施暴事实基本一致,甚至还丑化了他。藤尾的家人一直在和日高谈判,要求他公开道歉在小说里诋毁藤尾的形象的做法,甚至家属们还要求他改写小说。可见,不服输的日高好想在用自己的职业去控诉当年欺负他的人。这无声的抵抗让这部作品销量上涨。藤尾最终因强奸了女同学而被转学了,似乎从那时开始,校园欺凌好像在慢慢失去色彩,但永远不会苍白。一面人正为自己解脱而欢呼,而另一面人却还生活在暗处。日高当年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曾向中冢昭夫寻找素材。因为中冢正是藤尾的走狗。他把一张最重要的照片交给了他——藤尾性侵女同学的照片!藤尾一个人肯定弄不来,所以他找了个帮凶,那就是野野口。
野野口担心日高与藤尾家属打官司把这张照片当证据,这样他的隐藏身份就会公布与众,这会让他和藤尾一起遭受制裁。所以他耗时半年精心策划了那场谋杀案。杀日高并不是冲动的恶意,那是他已经准备多年的想法。先是把日高的作品一步一步精心更改,为了更让人信服他专门用大学时旧笔记本誊抄,这样为自己找到一个很好的保护伞,既贬低了日高,又给予自己一个“原作者”的名誉;然后他编造与初美出轨的事情,从日高家偷偷拿出她的裙子,照片,并把它们藏在衣柜里,又写了一张他和初美旅游的申请表,这样就能蒙骗警察将他们的探案逻思维误入歧途;之后他又拍摄录像带,准备小刀,放到日高去温哥华准备的行李箱里,;最后,他在日高离行前一夜杀死了他,然后巧妙地用传真机的功能伪造杀人证据,这样他就心安理得了。
“真是恐怖,他为了杀死他,竟暴露自己不能让当年的事情重现。”
野野口是一个自我意识过剩的人,他其实并没有包容过日高,就如同他看待这里的学校一样。日高在原谅他,在帮助他,而在那个时候,野野口欺凌他的时候,那张如野狗狂吠的样子就让野野口憎恨!
故事并没有在结尾才找出凶手,相反它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反转的推进的。没有让读者看得烧脑,而是保留案件的神秘感,这就是《恶意》最大的成功。相比《白夜行》,它并没有冗长的故事线,而是一笔带过,直接进入到警官揭示凶手展明真相的部分,这听起来十分大胆因为直接揭示凶手,将造成读者的流失。但这却是《恶意》最好的做法,倘若在一个个反转下,野野口的最真身份在最后才揭示。这会让案件的神秘感失色,就不能带给读书震撼感和深沉的思考。东野圭吾写《恶意》就像一个有准备的杂技演员踩着香蕉皮却还能出色地完成演出。
让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在后面,本作品涉及校园欺凌的内容。野野口是不想面对日高的,可是藤尾不让他这么做。这就揭露了校园欺凌的核心之一,被害者成为了加害者。加贺在回忆中写道:以前他还是一名老师,有五个学生在考试时答案一模一样,于是他推理出有四个人在抄其中一个人的答案,放学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那五个学生。第二天贡献答案的那个学生被他们欺凌了,他被打得满脸是血,恐惧上学。后来,加贺为了鼓舞他重拾自信,教他感兴趣的扔飞刀。而他也慢慢鼓起勇气重回到学习当中。一直到学期末,他没有再受到过一次伤害。可这个学期过去了,悲剧来了,那些抄答案的学生对他怀恨不满,趁着人不在的时候朝他脸上撒尿。他十分生气,约他们在游乐场等着,后来啊加贺收到了少管所的电话,他把朝他撒尿的人中的老大,用飞刀刺穿了他的腹部。加贺十分失望,回来他辞职了,因为那个孩子最不想见到的人就是加贺。我觉得这个故事,在整片小说里面可以算是画龙点睛,升华了主题。它告诉我们恶意的来源和目前解决校园欺凌的矛盾。我们总是在关心弱者,但我们去考虑了,弱者是怎么看待我们的。那个孩子和野野口一样会觉得我们的帮助是在嘲讽他。受害者就会怀恨在心,弥漫着恶意。而那些施暴者又会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大人与老师们都在关心弱者,而我们的事情他们都不解决呢,这样施暴者的矛盾就会转移到更多的人的身上,让他们的负面情绪影响更多的人。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可能更时代有关。社会发展地越快,装饰它丑陋内心的光鲜亮丽的礼服就会被慢慢脱下,可利益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谁会放下地利益追求,去写成纠错呢。就像校园欺凌,光听孩子们的一面之词是帮助不了他们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生存的利益而所动的。谁又能想象弱者,其实又可以是暴力的产生者,施暴者又可以是被欺负的对象,就像文中的那样,野野口尽力地去创造一个邪恶阴险的日高,让读者惋惜野野口,让时代关注弱者。但是,我早在前面提到过,恶意是虚伪的,野野口这么做只不过是处自于自己的恶意罢了,就像现实,谁又能保证下一秒就会发生什么呢?
最后,我又原作的前面,上面写着:那是一则约半页篇幅的短文,题为“忍耐的极限”文章上摆着日高的照片,内容主要说了到处乱跑的猫让他极为苦恼。也许,野野口也到了忍耐的极限,听说他只所以恨日高原因有可能是她的妈妈流露对社会的轻蔑。受那种社会的影响下,轻蔑就是憎恨,憎恨就形成了恶意。如果当时野野口欺凌日高的时候,日高哭诉地对他怒吼着“NORO!你这辈子肯定不会有好报应的!”......这好像一切都说通了。(野野口的罗马音为NONOGUTI,片假名“口”读RO,NORO在日语中与呆瓜的发音相似)

总结:我们生活在美好的日子里,却用魔鬼一样的语言释放自己的情绪,用恶意的偏见去揣测别人。而我的一位同学却讲过“向来都不以最坏的恶意评价去评论他人”。

这是我第一次写小说杂谈,经验不足写的有些凌乱,有问题的话请大家在评论区里指出。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