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殷商兴亡(第七集)学习记录
玄鸟生商。商朝的起源多来自于神话传说。像《诗经》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传说商族人的始祖是契。在上古时期,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蚕食燕子蛋而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契(xie)。契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地,赐姓子氏。公元前1600年左右,契创建了一个共传17世31代王,历时五百多年的商朝。开创了一个让世界震惊的青铜文明时代。
商朝开国之君成汤。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山化乡的村北耸立着一座商成汤陵,也就是商代的开国之君。玄鸟生商只是传说,以始祖契为开端的商的先公时代,大致与夏朝同时。商在夏朝时是一个诸侯国。夏朝的国运曾如日中天,但自从孔甲当王后便日趋衰微,诸侯多有反判。在夏的诸侯国中,商的势力逐渐壮大,到十四世汤继位为夏侯时,正逢末代夏王桀暴虐无道,天怒人怨,汤趁机准备灭夏,并得到了能臣仲虺(hui)、伊尹的辅佐。
伊尹。是今河南开封杞县空桑村人,出身于奴隶家庭,其父是奴隶主的家用厨师,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的采桑养蚕的奴隶。伊尹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立志消灭夏桀,救人民于水火中。他听说有莘国的国君不错,便到其身边当厨师,但由于有莘国太小,难以施展抱负,便趁有莘国与商汤联姻的机会,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了商汤身边,继续当厨子,他的才能很快被商汤发现,被破格提拔为右相。
在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一些诸侯先后叛夏归商,但仍有许多的诸侯、方伯忠于夏朝,尤其是东部的豕韦、顾、昆吾三国,势力不弱,与商国临近,因此商便决定剪除这三国。此时,夏桀意识到商汤的危险,便找了个借口让商汤入朝后,予以囚禁在夏台的重泉,即地下水牢里。仲虺和伊尹得知后便立即搜集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贪财好色,加之不想引起商族人的不满,便释放了汤。汤死里逃生后,更坚定了灭夏的决心。
商汤趁夏桀率师东征的机会,相继灭掉了豕韦、顾、昆吾三国。
鸣条之战。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汤认为灭夏的时机已到,举兵伐夏。很多诸侯纷纷投奔商汤一同伐夏。在今河南封丘东的鸣条之野与夏军相遇,两军在此展开了决定历史命运的一场大战。
《汤誓》。在战役开始前,商汤举行了祭天仪式,发表伐夏檄文《汤誓》。商汤宣布桀的黑恶滔天,自己奉上天之命灭夏,是替天行道。
由于夏桀的失道,民怨早已沸天,因此士兵战斗力不强,而且多有判逃,鸣条之战很快就有了结果,夏桀被活捉。又陆续经过十一征,商汤彻底灭了夏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开始纷乱的中原地区,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远远超过了夏朝,奠定了商王朝的基础。
商汤声称是替天行道,因此声望广达四方,各地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酋长纷纷携带礼物前来朝贺,臣服于汤,就连远方的氐人和羌人也来朝见。《诗经 商颂》记载,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革故鼎新。商汤当政后,改正朔,易服色,尚白,朝会以昼。商汤在政权稳定后,命人将夏禹时期在涂山大会诸侯时,铸的九个铜鼎(夏朝的振国之宝)搬到商王都。意味着铜鼎易主,夏王朝灭亡,商王朝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大我舞台,商王朝革故鼎新的历史翻开了第一页。
早在4000年前,我国就有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到商王朝时,已经达到了顶峰,由此开启了中国青铜时代。鼎在古代被称为立国重器。
商汤在国家形态的发展上有飞跃,标志就是有很大的城址(都城)设立。国家的结构和形态都有所发展。商文化、商人的国家形态有了飞跃,融合了夏文化的一部分,发展了自己,发展出了青铜文化。
伊尹放太甲。伊尹先后辅佐了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等五位商王,为商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伊尹曾放逐太甲三年,在太甲悔过后才迎回。因此伊尹在历史上很有名,也被记录在史籍中。
相传伊尹由于精通烹饪之术,创立了五味调和说和火候论,因此被后人称为“厨圣”、烹调之圣,成为中国美食烹饪业的祖师爷。
盘庚迁殷。盘庚是商王朝延续到一半时的一位商王,接手时面对一副烂摊子,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国势衰微。盘庚在继位的十几年里做了许多努力来缓解国内矛盾,但效果却不明显,若继续下去,王朝有灭亡的危险。于是盘庚决定效法先王,实行商朝自成汤以来的第六次迁都。经过考察,新国都选在了黄河以北,洹(huan)水之滨的殷,但迁都却遭到了王族和官僚等既得势力者的反对,担心迁都会影响势力及财富。盘庚经过三次训话,统一了思想,实行了迁都。大致在公元前1320--1300年,盘庚率领满朝文武官员和奄都的百姓驾着牛车,赶着羊群,渡过滔滔黄河,到达殷开始了新生活。
后世把殷之前叫做商前期,之后叫做商后期。商后期也就是现今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为代表的殷墟遗址。所谓殷商就是商后期的代称。
殷墟是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自十九世纪末甲骨文发现以来,殷墟共出土了约十五万片的甲骨。对殷墟的发掘从未停止,大量的甲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浮了历史地表。殷墟是自盘庚至商纣王的国都,历时273年。
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是有文字可查的信史。文物的出土和遗址证明了商王朝时代的中华文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盘庚迁殷后,商王朝逐步走向强盛。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文物不仅反映了当时商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文明程度和工艺水平,是商朝的极盛时期,也是中国上古文明的一个高峰。
武丁盛世、妇好。武丁是盘庚之后比较有作为的君王,少年时被父王小乙下放到农村,让其隐姓埋名,在黄河岸边的民间生活。因此,武丁比较了解民间疾苦和稼穑的不易。在农村时,武丁结识了后来成为其左膀右臂的甘盘和傅说。
武丁继位后,立即重用甘盘,并破格将身为奴隶的傅说任命为宰相。有了两位能臣的辅佐,殷国大治,改变了此前衰弱的局面,国家兴旺发达。
武丁的妻子妇好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不仅主持占卜等重要活动,而且还带兵对外打仗。有考古发现证实。
武丁在国家得以治理稳固后,开始征伐四方,主要对北方的土方、鬼方、羌方等多次用兵,南征江淮,北伐河套,西征渭等,疆域与周族接壤。武丁的武功赫赫,前无古人,对外征伐取得了重大胜利,使商朝国力达到历史鼎盛期,邦畿千里,史称武丁盛世。武丁在位五十九年。
在武丁盛世时,商朝的掘墓人周族也在逐渐壮大。周族人的祖先历任尧舜和夏的农官。周族人擅长农业。在武丁时期,商朝与周族人的关系融洽。
商纣王亡商。商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帝辛。传说帝辛身材高大,勇力过人,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且灵敏多才,能言善辩。在即位之初曾励精图治,有过一番作为,想仿效高宗武丁建立不世之功。
商纣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对商朝日渐威胁的诸侯--周族姬昌。姬昌是在季历死后继位的周侯,决心为父报仇。纣王找了个借口,让姬昌来朝后予以关押了七年,后在周大臣奉献了大量珍宝和美女后予以了释放。
姬昌回到周后,更得民心,四方加入,并得到了被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为本家的百家宗师姜子牙的辅佐。
姬昌编制《周易》。姬昌在狱中用蓍(shi)草茎演绎伏羲发明的八卦,结合自己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思想,将先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对每一卦的六爻(yao)分别配以吉凶卦辞,编成了一部博大精深的奇书,也就是被后世称为群经之首的《周易》。
比干挖心,天下第一仁。商纣王后期贪图享乐,宠幸美女妲己,任用小人,听信谗言、陷害忠良贤臣,不听劝诫,对反对他的人施以酷刑,发明了炮烙。将从政四十年,辅佐过帝乙、帝辛两代商王的贤臣少师比干,也是他的亲叔叔施以挖心。比干“王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比干以死谏君,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仁。
摘星台。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县。淇县是殷商国都朝歌。相传纣王建了摘星楼,供自己和苏妲己享乐。妲己躺在纣王怀里,要星星,纣王便伸手摘下一颗给妲己,因此有了摘星楼。摘星楼在商纣王自焚时烧毁,后人将摘星楼所在的地方叫做摘星台。
牧野之战,商朝灭亡。姬昌的儿子姬发继位后,周朝继续稳步发展,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shi)、毕公高等辅佐下,力量日益壮大,认为灭商的时机成熟。公元前1046年正月,姬发亲率兵车三百乘(sheng),敢死队员三千人、披甲士兵45000人,东进伐商。而此时商纣王的大部队正在征伐东夷,一下子来不及回撤护卫殷。纣王便召集奴隶、犯人拼凑了17万大军,与商汤在牧野决战。结果纣王战败,躲进鹿台放火焚烧,自焚而死。商朝在经历了17世31代王,享祚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前后五百余年的商朝灭亡,享祚800 年的周朝自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