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能拿80分的卷子,为什么只考了个70分
本篇文章仅为观后感,想到哪儿写哪儿,标题我随便取的
由荷兰弟主演的《蜘蛛侠:英雄无归》最早于2021年12月17日北美上映,由于各种原因大陆未能引进。直到2022年3月电影的蓝光加长版发售,相信这时不少影迷跟我一样,带着知道全部但又怀期待的复杂心情,观看了这部本可以是神作的超英电影
电影如何呢?举个类似考试的例子,如果一部电影要在我心中达到“神作”的级别,那它的内容质量需要达到90/100分,而这次《蜘蛛侠3》的开局各种加分项和条件基础就已经在65分以上了,可它最后只考了个70多分...
以下内容仅讨论电影内容,且听我娓娓道来(挪了挪坐垫)
电影承接上一部《蜘蛛侠2:英雄远征》的剧情,蜘蛛侠击败神秘客后身份遭到曝光,同时也被舆论困扰和诬陷着。
其实电影刚开始营造的氛围和带出的剧情是很好的,当蜘蛛侠的身份披露后生活被搅得得一团糟,这从剧本层面上就是一个非常棒的“矛盾冲突”,它是整部电影发展的最大推动力,甚至是主题思想的核心。
这个矛盾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难以调和性。当周围的朋友、伴侣、亲人接二连三的受到波及时,蜘蛛侠(人物)的内心世界很容易就能展现出来,直到社会(坏境)触及到了生命的那根红线,蜘蛛侠的内化情绪就自然而然外化成行动,就有了找奇异博士消除人们记忆的动机。
可能这个剧情开头看起来很套路化,但我们注意到电影从一开始就把特殊个体的情绪带到了人们普世的情感层面,无论是谁(正常人)遇到这样的事情都会做出与蜘蛛侠相同的反应和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超英蜘蛛侠的身份在这里被“抹去”,友好邻居可是你是我,超级英雄只不过是拥有超能力的普通人而已。这样的精神内核造就了每一部蜘蛛侠IP作品的成功,经久不衰!
我想照这个开头发展下去,情节不用多曲折多炸裂也能拍出一部很好的电影。无论后面拍得再怎么平淡平庸,深刻的主题思考和人物形象已经在开头给出了,即使后面再换风格和剧情,串联起整部电影时还是能想到开头被触动的这段铺陈,这跟上一部皮特帕克在高楼大厦之上看着钢铁侠壁画感慨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我还是想多了,总有导演和编剧能将一手好牌打出混子的感觉。
电影在12分后风格基调开始变成青春烦恼片,其中的败笔就是小蜘蛛面临的困难形式瞬间下降——从“难以生活”变成了“生活不好”。主角等人甚至上起了学,相约一起考入麻省理工,于是有了喘息的空间就会想要更多。紧接着编剧开始让蜘蛛侠和奇异博士双双降智,两人不知不觉打开多元宇宙传送了不认识的几人来到这个世界。电影中奇异博士对蜘蛛侠说“你知道吗?即使我们在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以后,我还是会忘记你只是一个孩子”。这一点电影开始崩了——最重要的蜘蛛侠的人设崩塌。
这里的蜘蛛侠不应该(也不能)做出真●孩子般的纯纯不负责的傻决定。影迷可以说此时的小蜘蛛还是像个孩子,但也不能还是《美队3》的那个孩子啊。编剧好像没看过《妇联3、4》和《蜘蛛侠1、2》似的,小蜘蛛很多的成长经历为被自动忽略掉,上一整部被神秘客骗真的就没让小蜘蛛有所成长吗?傻傻闯祸+弥补救赎的套路僵化式使用真的很降智。
从创作层面分析,超英的(能力和世界背景)虚构性是允许的,但人物的内心心理必须遵循正常人的逻辑,必须真实合理。
蚌埠不的质疑:
小蜘蛛作为经历过数次生死和拯救过宇宙的人,因为自己的亲人受了“点”苦以及朋友被大学拒绝,去冒着宇宙混乱的风险动用魔法消除人们的记忆(即使他还是个孩子,而且还只是年龄上的)
我内心:
高情商:人物成长轨迹不符逻辑
低情商:**这个蜘蛛心智有问题
这里的崩盘就像是基地没打好,后续发展无论再怎么加主题加情感都是空的。以破坏“人物”来生硬开启多元宇宙的“剧情”。有没有一种可能,如果导演跟编剧把剧本多打磨一下,这部分可能就没那么崩了呢?
(害怕你真的以为这里是提议,所以标注我这里是反问句嘿嘿)
Beside,多吐槽几点:
1.打斗片段的拖拉。不得不说这部蜘蛛侠的打斗(对比其它好的超英电影)真的有够少有够拖拉的,越打到后面越不痛快,不够帅,没看爽。
2.不合适宜的搞笑。漫威老生常谈的问题,沉重严肃+搞笑放松的节奏模式在最开始的几部漫威电影非常吃香,后面就用烂和用得越来越水了,有时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破坏情绪。上一段梅姨在彼得怀中死去,下一段就是MJ和Ned在家中抛各种插科打诨。
3.很工具人的两人。女主MJ和男配Ned,在电影中一个强行组CP和一个只用于耍宝,工具人痕迹太明显。唉......关于工具人常问的几个问题:去掉这个角色对剧情影响大吗?这个角色有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吗?这个角色是不是随便换一个性格的人都行?
——调皮的分割线——
聊一聊三虫同框。
三虫同框的影史意义毋庸置疑。不同于简单的联动,老版三部曲+加菲超凡两部共5部蜘蛛侠大作的成功才能造就如今《蜘蛛侠3:英雄无归》的全球热潮。这不仅是超英史上的炸裂,放到整个电影史也是如此。不同金典系列之下的人物和世界极其丰富丰满,当这些世界观和立体人物聚在一起时,同一IP不同事件所产生的化学反应是电影发射出去的蛛丝,牢牢地黏住影迷对小蜘蛛近乎痴狂的热爱。
以上对我同样如此。电影唯一让我惊喜的是它拍出了三代蜘蛛不同世界的“碰撞”。我们都曾幻想过多元宇宙(平行宇宙),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个“我”
他会跟我有同样的信仰吗?
他在过着跟我相似的生活吗?
他有没有跟我一样追同一个女孩?
仅仅作为普通人我们就有无限的遐想和发展,更不用说主角是拥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了。而不同世界下带出的反派更增加了事情的复杂性。面对能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时,人性的水面是否会有波动,我们是否能承担起改变一切的后果。
无论怎么想这都是一个有思考和值得表现的议题。可创作者比较偷懒,这部分的表现浅尝辄止,直接将情怀从“怀”放到了“卖”的层面,企图靠情怀元素撑起整部电影。
联动有是有但更多是调侃和感慨,并没有像妇联四中斯蒂芬回头看见传送门打开的那种震撼感。多处联动的细节处理并没有很精妙,主要是沾加菲和托比两代蜘蛛侠电影的光。
或许影迷可以说不必对于超英爆米花电影这么严苛,有情怀看也就够了。
但作为一部爆米花片,首先打斗和特效并没有多出色(整体对比各系列),最大的情怀卖点没有强大的冲击力(配不上原本三虫同框该有的影史价值)。
还是拿考试做比喻:对于影史里程碑式的节点,电影拥有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随便能拿80分的卷子,为什么只考了个70分?
电影中三虫同框的占比真的达到了需要破坏其它内容的地步吗?
电影要装要讲的东西很多,但它把大部分元素融合消化得很好了吗?
三虫同框有生之年能看到属实有幸,但电影有把它发挥到精彩的程度吗?
看完电影我突然想到19年马丁老爷子评价漫威的舆论事件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曾在《纽约时报》发表过长文,详细解释他引起了巨大反响的“漫威电影不是电影”言论,其中讨论的电影指cinema一词,而漫威电影更像是主题公园或者游乐园。
当时许多电影人和影迷纷纷站队,抛出实例具体分析,当时自称理中客的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决问题。
可到了3后年的今天,我个人认为漫威用实际行动压实了“漫威电影就是主题公园影片”。我不好给前期的漫威电影下定义,但我能确定后续(也就是我们近期)的漫威电影大多都是游乐园视频。
诚然,每种电影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电影人的付出,观感画面都有自己打磨精致的标准
但核心还是创造者对待作品的用心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