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泽谣系列#《红线盗盒》创作后记

今年#甘泽谣系列# 即将完结,特将之前发布于微博&知乎专栏的创作后记也往B站专栏搬运一遍。
知乎专栏“绀珠”:https://zhuanlan.zhihu.com/jiaozhu

@国学永存-离风 整理的《红线》原文&译文: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538791

本篇内容首发布于2018年9月16日:
在《甘泽谣》整本书中,《红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当之无愧的“传奇”,集齐了典型中国传奇感的元素:一波三折、因果轮回、是非善恶、救世与隐世,还有基于历史基础的虚实糅合。它蓬勃流传并发展出各种形式和变体:京剧剧目《红线盗盒》曾由梅兰芳首度搬上舞台,王小波也写过基于这篇传奇的故事新编,甚至“红线盗盒”也成了许多工笔画家尝试过的经典国画题材,“红线”的形象也逐渐固定成了身着劲装、一手持盒一手执拂尘的形象。
其实我并没有考证出在流传过程中有什么原因而使人们对红线增加了“执拂尘”的设定,我揣测也许因为大家的印象是中国自古以来“奇人”都会“道术”?总之这更可见传奇中有许多可以反复琢磨的趣味,和无穷尽想像的空间。
《红线》此篇有许多让我反复回想甚觉精妙的地方,而且我觉得它里面包含着非常中国文化特色的情绪。同样是类“侠女”形象的故事,聂隐娘已属相当精彩且玄妙,红线的描述则更有画面上的“即时感”——你能听到夜半更漏点滴,看见林中颤动的树叶;你仿若随着红线的身影飞越漳河、穿过魏城重重门障,在寝内烛光熄灭的一缕烟中掀开纱幔床帐;你随行一路见到渭水东注,铜雀台赫然出现,寂静地矗立于天地之间,背后一轮明月亘古不变,变了的只有时间。这时候“离别”的感情自然涌上心头,“离别”小是一个人与往日、故地、故人的作别,大是时代的流逝,这两种往往交融,同时出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诗人的词句中。
在写这首歌之前,我有一个试图理解这个故事的过程,比如我就琢磨了一阵子:既然红线有奇功能一夜往返七百里、入门穿帐无声,为什么不直接刺杀田承嗣?偷取盒子第二天又立刻还回去的意义是什么呢?之后慢慢有所得解:这不是单刀杀入如同美国电影的剧情,这才是中国人做事的方式:暗暗威慑而不必用死亡激起新的仇恨,因为这当中没有绝对的仇人,只是不同的人在谋相似的“大局”。以一种最得体委婉的方式去避免杀伐,甚至战争,这就是功夫所言“点到为止”。
而最让我喜欢的地方,是在红线关于自己前世罪孽与今世救赎的自述里:因红线前世作为男子行医错害人,轮回为女子,且作为一种惩罚使其“气秉贼星”。“气秉贼星”意味着红线此世注定将要偷盗,行此罪行当然更难救赎自己往世的罪孽,但所以才有了冥冥中的巧合——因为薛嵩的知遇之恩,她得到好的培育终究没有成为追求私欲的盗贼,唯一一次偷盗的行为则用在了为主人排忧上面,化解了一次战争。命运的难题就此解开,知恩图报的忠与济世救民的义互相成就,且红线这个人物也幸而避免成为略显无趣的纯根纯苗正直之士,而定格为一个始终流淌着盗贼之血的侠盗。
红线在历史上似乎确有其人,而所记载的事却玄妙如此令人难以置信。但我对传奇总愿意抱着“相信”的态度。我天真地感觉,那些插翅如飞的幻想、豪情与诗意,其实不会像逝去的时代一样倏而遥远到模糊到淡去。旧的传奇不会老去,而新的传奇还在不断产生。
希望你听到这首歌时,正好推窗见月,想起千年前那道侠影闪过,觉得世界,历史,一切的一切,真是太酷、太奇妙了。
B站先行版歌曲PV(VC):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063260
人声歌曲链接(狮三百乐队):
https://music.163.com/#/song?id=130735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