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eyond Borders—岩苍公园再设计 | Needle成果展

2021-04-30 20:59 作者:Needle设计空间站  | 我要投稿

Beyond Borders

岩苍公园再设计
课题关键词:文化,改造,公共空间


岩苍公园的设计更像是我毕业论文的续章。不同于凭空而建的公园,这个公园是已经被精心设计且被落地使用过的。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在一块全新空地上实施建筑行为的机会日益递减,而在已有建筑和景观设计上维持和管理其使用功能,并满足多样的公共需求是一个需要被持续关注的城市议题。


场地综述

岩苍公园位于大阪府茨木市,随日本立命馆大学OIC校区一起建成于2015年。岩苍公园是一个被校园两面环绕的小型人民公园,主要服务与当地社区居民和立命馆大学的在校人员。有趣的是,虽然公园被校园半包围,但土地所有权却属当地政府,日常管理则由立命馆大学和茨木市市政府共同负责。公园的设计概念就旨在打造一个当地社群和校园文化和谐共生的无边界公共空间。

校园文化和市民精神相呼应


场地使用现状

然而,经过场地实地调研后发现,场地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设计者的期待有所不同。以大学在校人员和社区公民两大群体为主体对比,以公民为倾向的公共设施数量远远高于以校方为倾向的公共设施数量。除此之外,在场地使用体验上,公民所能感受的绿植多样性也远高于校方人员。

场地分析
于此同时,我也做了公园使用相关者的采样调查,包括立命馆大学和茨木市市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45份一般公园使用者(包括在校人员和社区公民)的场地体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管理部门对于公园现状使用情况非常满意,认为校方人员和社区公民都平等和谐的使用着这片场地并无提升改变的必要,并期待校方人员能够更加积极融入到当地社群文化中去。然而从一般公园使用者的调查中显示,人们期待公园能够提供更多功能,而且社区公民使用者对公园的体验感是优于校园使用者的。那么,从这份实地调查的结果可一定程度反映,因为管理层面对于社区融合概念的一味追求,却忽视了公园作为立命馆大学的唯一附属的户外公共空间—校园的本质属性。在校人员对于校园的需求无法得到完全满足。
管理者和公园使用者体验度评估结果

场地功能分析

尽管公园管理者和设计者都希望能建立起当地居民和新入住的校园师生群体的良好关系,但公园的实际使用却无法让两个群体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共处。比如居民常使用的区域多为软质铺装,和学生常使用的硬质铺装相比更有亲和力;公共设施的设置多居于公园南侧,离校舍远、学校人员不易到达使用;且大型设施是服务于低龄儿童为主,场地上也没有明显校园倾向的公共设施;在场地的游线引导和公共设施的位置设计上,社区居民的使用区域是成面的,而在校人员多把其仅当做通勤路径—仅线性使用为主,导致最后公园的使用是被社区居民所主导的…… 这些因素导致社区居民和在校人员对公园的使用并不如管理层所期望的那样的和谐平等,在校人员的体验感被动从场地隐形了。




场地边界的重新定义

总的来说,岩苍公园的空间使用是无组织的,不够合理的。从空间概念上,我把其定义为一个“消极空间”—场地使用是无中心的,向外扩散的。而要解决现状的无序性,不平等性,我选择的设计方案是打造一个“积极空间”—让场地使用是向心的,空间引导是有序的。
而最终是要从场地上建立一个积极空间,需要从找到使场地变为“消极空间”的因素开始。经过观察我发现,场地的边界成为了解题的关键。



“消极空间”的溶解

岩苍公园和外界的边界定义是由沿着公路的绿化带所塑造的。设计初期可能是想明晰公园的入口,并做一个视觉美化的作用。但其实这个条绿化带是周边居民区所能接触到公园的第一也是最大截面(threshold)。原设计强化了公园和社区的边界的存在,把校园和居民区分隔开,其实与区域融合这一概念是相违背的。因此我认为这一条截面的边界感应该被弱化,并把其塑造为社区看见岩苍公园的第一“界面”(surface)。我将其改造成了一个坡度平缓的可坐的休闲绿色阶梯。这样有助于过路的人视觉能够轻易看到公园内部,并愿意且轻易地进入公园。



“积极空间”的构建

在溶解了旧的“消极边界”后则需要构建一个新的边界,让其成为积极空间。积极空间是需要空间凝聚力的、能够吸引人的。我最终选择了一条场地上被使用频率最高的路径作为塑造公园为积极空间的中心节点。我把它被分成不同的units, 赋予其单一或混合的功能以满足校园和社区的共同需求。


边界设计


因为岩苍公园同时具备社区公园和校园两种空间功能,因此场地上所设置的设施也应该为这两种群体共同服务。经过实地调查结果和资料搜集,我最终把两种群体的共同需求分为六类:私密性需求、公开性需求、教育功能需求、环境友好需求、阴翳空间需求和环境治愈需求。而为了追求场地使用的equity 而不仅仅是equality, 我根据不同人群日常使用场地的不同时间和频次进行合算,分别求出在校人群和社区居民在不同时间点对场地6种不同需求量的大小并进行排序。然后,根据场地本身的空间特点和人群对空间的的使用习惯,依照计算的配比,将6种功能整合成三个大小不一的功能单元区落在带状新边界上。因为每个单元区都能满足使用者的特定需求,并拥有一定的娱乐和欣赏性,因此人们会有意愿去往这个“新边界”。我通过这种方式把岩苍公园打造成为一个有功能中心的积极空间。



单元体具体功能设计

这个新边界是由凉棚统一覆盖的休闲公共空间。其被分隔成主要的三个单元角,根据六个上面提及的共同需求特点复合而成。

北侧的单元角“Healing Plaza”

北侧的单元角“Healing Plaza”最靠近教学楼区域,主要服务于师生群体或来公园的成人使用者。他既可提供安静的私密空间,也可成为交友互动的社交空间。

这个空间的主要覆盖的使用者需求包括私密性需求、公开性需求和环境治愈需求。为结合校园本身的文化特点—“亚洲之门”,我因此想到以日本文化为窗口连接多元亚洲文化为的设计理念。在空间概念上,最能代表日本文化的就是“榻榻米单位”。因此我以将天花板以不同大小的榻榻米空间单位镂空,而地面铺装则添入其他文化的空间或图案元素。在榻榻米组合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四叠半榻榻米(2.7m*2.7m)为元型延伸出的四种模式。
四叠半在日本被认为是最好的独处空间—可以满足独处和私密性的需要。这个空间投映下的空间,既可以选择暴露在空间中,享受阳光和这个特殊场域感的空间带来的冥想疗愈作用;也可以选择侧坐在边缘的阴翳内,观察光线的流动享受静谧的独处或两人的dating 时光。那么四叠榻榻米中心的半叠榻榻米所投射出来的光影可以营造一个社交空间,或是更隐秘的独处空间。这样阳光透过榻榻米镂空天花板映射在元素多彩的地面上的设计寓意了各国文化在日本这一隅天地间水乳交融,和立命馆大学和茨木市宣传的开放融合理念相呼应。


第二个单元角”Eco-friendly Zone”

第二个单元角”Eco-friendly Zone”则体现绿色人居、教育功能和治愈功能。他既靠近公园的新设计入口“绿色阶梯”,又是校园和南面生活社区的折中点,和自然元素额贴近,可以打造其成为一个雨水花园和小型植物园。这个小型的绿色结点,可以和大学合作,用来种植当地植被和蔬果,并做成户外课堂,增强学校与当地社区的互动,同时也帮助社区的小朋友和青少年对自己的居住区域更了解增强地区归属感。除此之外,绿色元素本身具备的视觉美观和亲近感也可以让公园使用者在这片区域时感到放松和疗愈。

南侧的单元角”Open Space”

南侧的单元角”Open Space”主要提供公共休憩和阴翳空间。其靠近岩苍公园南面入口,是师生去往教学楼的主要路径之一。阴翳的设置能为够增加上学路径的韵律变化感,在暴晒的天气下也能增加空间的舒适度。其次”Open Space”的南侧是大型儿童攀爬设施,北侧是空地操场,是社区许多儿童和青少年高频使用的区域。公共座椅和阴翳的提供,能为等待孩童的家长提供良好的休憩和社交空间,提高家长等待的体验感。



节点效果图展示


结语

这个项目其实是陪伴了我两年多。串起了我对城市设计和可持续性发展兴趣的萌芽,再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设计的整个过程。从我单纯不喜欢校园环境,到观察背后可能的空间成因再尝试站在城市设计者的角度的方式改善它真的收获许多。在正式设计部分之前也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整尝试了从做consultancy report 开始到实地调查做SWOT Analysis 再实地采访后做qualitative research 得到一个strategy scenario后再开始的形态上的设计。在找到边界这个突破点前停躇了很久,但最后从校园设施的细节跳出,用空间功能结构解析的时候,才慢慢找到了设计思路和语言。这种厚积薄发后被灵感击中的感觉实在是令人激动。

(湿纸巾里找到的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的灵感)
这个项目我最喜欢的部分是用消极空间和积极空间的概念去演绎了我生活了三年的这片场地;和用榻榻米单位进行镂空,天地呼应,多元文化在同片土地大放异彩的部分。就好像纷纷彩彩的生活投入一井天地最终会听到回音一样~

再次感谢陪我一路走来的Needle老师、家人和朋友们~~



完整图纸


Beyond Borders—岩苍公园再设计 | Needle成果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