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之战:火枪的硝烟引发的悲剧
在上一篇文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咱们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当然其实应该叫“朱成功”,他的军事才能以及指挥能力在整个永历年间都是无人可匹敌的,在他之后才是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国姓爷朱成功二十三岁起兵,三十八岁时含恨而终,纵横闽海十五年,打得福建浙江的两省清军心惊胆战。但咱们得知道有句话叫作“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上了战场就会有失败的可能,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咱们今天就来说一说发生在1652年的凤巢山之战,这是一场大败仗,可以说是自明郑政权成型以来的第一场惨败。

1652年正月,郑成功自厦门发难,先逼迫海澄县投降,后来又攻取平和县,到二月初二,据守漳州的清军已经被完全包围。漳州的清军理论上是这些人“漳州府副将一员,标兵三千名:中军游击一员兼管中营事,左右二营游击二员,三营中军守备三员。漳州府水营参将一员,水兵一千名,中军守备一员”也就是说水陆官兵加起来也就4000名左右,再在城内招一点精壮男丁上城,差不多能到5000。而郑成功每次出兵总兵力都在1万到2万名之间,也就是说郑军对城内清军大概有两倍到四倍左右的优势。

刚在东江桥吃了大败仗的浙闽总督陈锦得知漳州危机,亲自带领部众来救援漳州,但是新败之兵又怎堪用呢?三月十三日,郑军在马蹄山又一次把陈锦打败,陈锦率残兵败将逃往同安,五月份又下令浙江金华总兵马进宝救援漳州。马进宝作为金华总兵可以统辖金、衢、严、处四府的军务,也就是说他可以动用的极限兵力应该是在7800人左右,以绿营兵为主。但是问题在于7800人,先不说人数还有战斗力的问题。就说从浙江到福建,人要吃粮,马要吃料,漳州是1652年二月初被包围,城内除了这四五千守军,还有几十万的老百姓,这一下子又涌进来7800当兵的,城内这补给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朱成功是这么想的:把这7800人放进漳州城,让他们去吃光城里的粮食,等到城内补给极其困难的时候,然后再攻城,或者劝降,那就方便多了。这如意算盘确实打得不错,如果把这城里的1万多清军吃掉,再进攻福建各地甚至于浙江,那就像吃饭一样容易。陈锦很明显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无可奈何,因为他的手下要么死在江东桥,要么挂在马蹄山,马进宝已经是他所能掌控的最后的机动力量,如果在漳州送了人头,那这军事形势简直是不可想象。

所以说这位浙闽总督大人的脾气愈发暴躁,经常对身边的仆人家丁非打即骂,而且还酗酒,借酒浇愁嘛。但是你拿别人撒气,那别人就会生出怨气。于是在马进宝从金华出发两个月之后,这位曾经的袁崇焕部将就在自己的营帐中被愤怒的家丁刺杀。可以说,陈锦确实是间接死在了朱成功手里,陈锦在崇祯四年于大凌河投降后金,如果算上还在当明军的时候,那陈锦的军旅生涯少说也要二十五年以上。打了二十多年的仗,结果在一个还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手上翻了车。

如果漳州城里的这一万多清军被干掉了确实是对清朝在闽浙两省统治的一个重大打击,但问题在于,清廷也不是凑不出其他的兵力“九月十八日,报金固山砺统浙、直满、汉马骑万匹大队,星夜入援,至泉驻札”这不就来了吗?金砺统领的是浙、直满汉万骑大队,这就说得很明白了,浙当然指的是浙江,直指的是南直隶,这万余骑兵是在南京、浙江当地驻扎的满汉八旗军。属于清王朝的精锐主力。

朱成功以及麾下将领听说清军大举来援于是暂时放弃包围漳州,转兵古县,列阵于凤巢山“藩下营于田中高埠处。左边拨中提督甘辉统亲丁镇郭廷、左援剿、前冲、中冲等镇札于山顶,伏松柏林内;右边拨右提督黄山统右援剿余新、右冲镇柯鹏、护卫右洪承宠、礼武镇陈俸等阵于田中作头叠;以后冲镇、护卫左右冲等为应援,拨前提督黄廷督右先锋廖敬、亢宿营林德等往来驰援右边,拨前锋镇赫文兴马骑就中驰击应援左边。本藩自督戎旗镇驰援左右”朱成功本人的主阵在水田中的高地上,甘辉,郭廷等人埋伏在主阵左翼的山顶松柏林中,柯鹏、洪承宠、黄山等人列阵于田中作头叠,黄廷、赫文兴两个人分别负责驰援左右,朱成功主阵则稳如泰山,视情况支援各军。

十月初三日,凤巢山之战爆发,此时是刮西北风,金砺带领清军骑兵以及一部分协同作战的漳州守军出营,向郑军大阵猛扑而来。中提督甘辉先带领部分人马下山迎战,居高临下直冲清军,与此同时埋伏在林内的部分兵马突然包抄清军后方,清军大败“虏先以一股冲我左边。中提督挥兵接战,约数合,胜负未分。继而我林内兵抄断其后,合兵逼进,虏遂披靡,被我兵逐杀,死者过半,余者败回”。

这部分人失败之后,败兵又汇合金砺的满洲八旗汉八旗骑兵直冲明军头叠,右提督黄山指挥部队使用大量的火器对准蜂拥杀来的清军骑兵齐放,但是问题在于此时西风突然大作,郑军火器发射的硝烟被风反吹回了郑军的阵地,导致郑军难以看清敌情,金砺抓住时机直扑郑军头叠,一口气就将郑军击溃,朱成功见状匆忙指挥主阵出击,但也无济于事,只能且战且退,凤巢山之战于是以郑军的战败而告终。事后统计,郑军阵亡的高级将领有右提督黄山、礼武镇陈俸、右先锋廖敬、亲丁镇郭廷、护卫右镇洪承宠五个人,头叠将领原先的将领有右提督黄山、右援剿余新、右冲镇柯鹏、护卫右洪承宠、礼武镇陈俸五个人,在这场败仗之中死了三个,剩下的两个:郭廷是甘辉的部下,右先锋廖敬是负责支援各镇的将领。可见头叠明军损失最为惨重,其次为甘辉部,朱成功主阵应该没有什么大的损失。

国姓爷对于这场战败是越想越气,回到海澄就“欲治丧师之罪,尽杀之”准备把所有的参战将领都干掉,甘辉劝说道“此番非人力不齐、将士不用命,乃反风所误,天时不顺,地利失据,以至败回,亦天未厌乱也”这句话就很实在了,那风把火器的硝烟吹回来,那谁能有办法?国姓爷听到甘辉的话之后“默思良久”然后又说“尔言固是,但我见阵中旗帜未接即退者,此等不儆,将何以治兵?”这句话就说得很明白了:还是得干掉一两个逃将。一方面是国姓爷自己要出气,一方面就是要有所惩戒,后面查明亢宿营林德未战先退,然后林德就被枭首示众,另一将领右冲镇柯鹏被捆责降职,与此同时,国姓爷还下令优待阵亡将领的家眷,将这些阵亡将领的牌位迎入功臣庙中。

评价一下这一战,明郑系的南明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强的,我们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能力也是很强的。郑军步兵在野战之中居然直接击溃了满汉八旗军,要不是火器的硝烟被风吹回阵地,此战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注意,郑成功虽然是在1646年起兵,但是他真正开始和清军殊死搏斗的时候已经是1648年了。1651年末到1652年初漳州周围这一系列的会战,初出茅庐的郑军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也给予了清军沉重打击。而数月之后,郑成功和他的部下还要面对另一场考验:海澄之战。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