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万多清军增援四川,结果在路上就逃跑了9000人

2023-09-24 00:02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现在有个烂梗叫什么“明军如果发足了军饷,那就天下无敌”后面的话我忘了,后面的大概意思就是:哪里能给士兵们发足够的军饷呢?快去辽东找后金皇帝吧。这个梗也是通俗易懂,就是朱家的皇帝不重视武将和士兵,清廷在入关之前和入关之后都十分重视明朝军人,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所以这些明军调过头来就把自己的老主子给灭掉了。

我相信,前左良玉部将,大清王朝的第二任四川巡抚李国英先生如果看到这个梗,并且理解了这个梗所表达的意思,他一定会气得把自己帅案上的所有东西全部掀到地上去。

还是那句话:谁的钱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明末的时候北方四川湖广等地都是战乱地区,生产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明朝政府收不到税,给军队发不了军饷,清朝就能了吗?那清朝皇帝也不能把银子变出来。

李国英在顺治五年五月初五的一份催促军饷的揭帖中提到一件事:在这一年的正月,清将惠应诏奉命令带领官兵一万人进入四川,任成都总兵,同时督运粮饷。三月十三日,惠应诏部清军到达保宁。当时在保宁城内的李国英惊讶地发现,惠应诏手下的官兵居然只有不到1000多!而且还在不断逃跑。如果惠应诏在出发的时候手上确实有1万人,那这个逃亡率可太恐怖了,有将近9000多人在路上逃跑了。

完全可以这么说,这支清军部队已经在路上自动解体了。李国英和惠应诏于是开始招募当地人,但是当地的川兵并没有经过训练,怎么和南明军队作战呢?李国英在后面十分愤怒地写道“乃惠应诏之兵,如此大粮厚饷,不但不能剿贼图报,每思潜逃,则有兵与无兵何异?”可见入援四川的这一万多人清廷应该是给足了军饷和粮食的,后面所来的军饷粮食也大多是供应给惠应诏部的,但结果依旧如此,惠应诏手下的人还在不断逃亡。李国英于是骂那些逃跑的官兵“不懂报恩”。

四川清军的情况那是相当凄惨,之前,肃亲王豪格发给第一任四川巡抚王遵坦陕西官兵1290人,还有四川绿营官兵100人,共计1390人,充作巡抚标营,但是等到王遵坦病死,李国英接任四川巡抚的时候,这1390名官兵只剩下了193人,病死饿死的绿营官兵有1197人。李国英最早当成都总兵的时候,肃亲王豪格给李国英100多骑兵充作其家丁,同时还有步兵1350人,共计1450人,结果到李国英当巡抚的时候,这1450人“陆续脱者四百九十五员名,饿死病故者马兵二十八名,步兵七百七十员名,续逃故四十名,见存止一百一十七员名”战斗损失掉的官兵有495名,家丁骑兵病死了28人,步兵病死了770人,逃跑身故者40人。现在总兵力只剩下了117人。这两镇人马加在一起,总共310人。

正如李国英自己所说“职等抚镇道久戍在川之官兵,毫无与也,兵云一万,今且数百矣”名义上也有一万多人,实际上真正有战斗力的只有数百人。为什么这一万多清军就剩下数百人了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军饷和粮食不足。李国英在文末写到“至于田地向荒十分之九者,今已全荒。民存十分之一者,今已将尽。不但兵民不能存活,即文武等官,年半无俸,资斧久竭,米珠薪桂,日食甚艰,饿死者纷纷见告矣”李国英麾下的兵力如此窘迫,其他清军也是“每镇不过数百饥疲之兵”,而且不仅是官兵无粮无饷,四川清廷文武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去了。四川清军军粮军饷供应一日比一日困难,而南明军队的反攻却是一天比一天凌厉。

其实早在这一年的三月初八,李国英就上了一封奏折说明情况。当时在四川的南明军队有:经略朱容蕃、四川巡抚李乾德、遵义总兵王祥、总兵于大海、李占春,还有“摇黄、袁韬等贼三十余处”川南有总督樊一蘅、总兵曹勋、参将马应试、向大任、杨展、侯天锡、张奇才、马化龙、白正刚、黄龙等人;川西有反正将领赵荣贵;川北有武大定、甘良臣、王命臣等人。

顺治四年的11月,定远侯赵荣贵部明军攻打保宁,李国英等人知保宁城内存有陕西运来的粮食,而这也是全川清军生存的根本“全川镇道,齐集保宁,幸赖存余秦粮支持,获免饥毙”于是带领官兵到保宁打跑了赵荣贵,因粮饷供给太过困难,李国英以及叙府总兵马化豹(刘泽清旧部)等人迅速撤回保宁。到顺治五年的二月,明总兵谭洪带人来攻打保宁,李国英率领手下兵马将其击退,但此时,保宁城内的军粮也消耗殆尽。实际上到顺治五年年初,清廷在四川控制的土地只剩下保宁,也就是今天的四川阆中周围的一小片地方。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惠应诏的万余援兵就显得格外重要,正如前文所说,人家到了阆中之后,李国英惊奇地发现,这所谓的“万余援兵”只有1000多人,剩下9000多人全部跑掉了,于是他除了痛骂逃跑的清军官兵“不懂报恩”之外,还加一句“此皆镇职(惠应诏)未善将兵之所致也!”在之前三月份的奏疏之中,他抱怨道:“臣等在保虽数有剿御微捷,但不能大举尽剿,恢复全川,若是惠应诏万余之兵早至保宁,乘贼尚未联络齐心,臣等会同剿贼,恢复何难。不知何故不前,以致战不能战,待不能待,望眼欲穿,万分危急。即使惠应诏至保,千余之兵,亦不能四面分布。今势不能久待,除保广托与川北总兵臣严自明剿御外,只得合兵前进,相机剿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五月份的催饷揭帖中,他这样写道“及今若不亟发牛种,开垦屯田,速催兵饷,救济官兵,日延一日,官尽民无,大兵将剿净贼党,谁与料理,谁纳课赋?今岁秦饷接济大兵,明岁复何望哉?况职原系匪材,谬叨重任,非不感激图报,以這罪戾。但值此艰危之时,心血几竭,整顿万难,不得不迫切危吁也。哀恳皇上、皇叔父摄政王鉴怜苦哀,敕下该部,速发牛种,亟催兵饷,入川救济,以活此待尽之官兵孑遗,将职显褫,另推才望抚职前来料理,封疆幸甚,兵民幸甚!”

李国英的这一大段非常含蓄的话把意思说得很明白:你大清朝廷再不发援兵,我李国英就不得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用些不太文雅的词翻译一下就是“老子要被前明余孽灭了”。而这句话“及今若不亟发牛种,开垦屯田,速催兵饷,救济官兵,日延一日,官尽民无,大兵将剿净贼党,谁与料理,谁纳课赋?今岁秦饷接济大兵,明岁复何望哉?”翻译一下就是,再不给我们种子和牛还有军饷粮食,我们这点在四川的清军残渣完蛋之后,官尽民无,谁给你入川大军供应军饷?所以再不发粮饷,你大清朝廷也得不到四川了。

当然不得不说,南明一方的情况也未必就好到哪去,明将杨展在成都一带时,见“饿死兵民尸即复为饥者食”,于是将银子以及粮食分给饥民。欧阳直记录说“余初在曾(英)营,每闻兵云某处饥人食人肉,某处某人被某人食。余不信其说。及奉抚军马公命往安居,忽一夜有人告余曰:我辈久无粮食,每藉人为食。渠等今且欲谋及县君矣。感公多盛德,愚心不忍负。当急从此导公同遁去”他还写道“又阳土豪李调燮尝对余言及彼等土兵扎寨时无粮,每发兵捕人,谓之人粮。凡掳到人口,选肥少者付厨下,余者系瘦乃给兵士烹宰。俱按整猪羊法,彼受招安入杨展营,人赠以绰号曰万人坟”。

军民因过度饥饿竟相互吞食,由此可见南明一方虽然几乎控制了全川,但是由于地方势力各自为政,不要说集中力量打下保宁,就是保证各地军民正常的粮食需求都做不到,所谓的反攻看似凌厉,但也没有彻底摧毁四川清军的能力和打算,这也是李国英部清军能够在川北苟延残喘的重要原因之一。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一万多清军增援四川,结果在路上就逃跑了9000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