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人物志8:蓁蓁庭中树,号号狂风起。—— 王曾(中)
青云直上
上回书到,王曾连中三元还成为了当朝宰辅李沆的女婿,一众大佬对这个年轻人青睐有加,贫苦二十余年的王曾终于走上了逆袭之路。
在金殿传胪后,王曾先任将作监丞,而后出任济州通判(今山东济宁一带)。在地方履职结束后经过层层选拔,王曾被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澶渊之盟后,又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刚刚三十出头即着紫金官袍,自科举夺魁以来还没到十年。
澶渊之盟后北宋北方基本已经没有战事的侵扰,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内部斗争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真宗为了平息内部的矛盾制造了一系列的祥瑞事件,大搞天书奇谈,朝中大臣虽然议论纷纷,但大多数人都不太敢公开反对真宗,而王曾就是这少数的直臣,敢于直接上表劝谏真宗。真宗作为一系列离谱操作的始作俑者当然知道自己的操作有什么危害,对于王曾的直谏他也没有生气,反倒是觉得王曾这个性格挺适合掌管刑狱,正好自己打算恢复判大理寺一职,就让王曾出任此职后又升任翰林学士。有一天,真宗晚上在承明殿召王曾对谈了很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拜相风波
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王曾升任尚书主客郎中,后又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九月,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一路顺风顺水的王曾终于得以拜相。但是,大中祥符末年的朝堂已经是暗流涌动,丁谓、王钦若等奸臣已经上位。好在此时王旦仍能压制朝堂,作为王旦下属的王曾也还能有所作为。
但是有王旦的保护并不能让王曾高枕无忧。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真宗想把会灵观使交给王曾,但王曾从来对天书相关的事务都不太感兴趣,倒是王钦若对这个差事非常眼红。王曾就想着做个顺水人情上表把会灵观使送给王钦若。这就惹恼了真宗,加上王曾此时和贺皇后的亲族在住宅方面还有纠纷,王钦若也落井下石。真宗一怒之下就罢了王曾的相位,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一带)。王钦若虽然成功的打压了王曾,但是这波操作让王旦感到了一丝危机,他赶紧把寇准拉回了中央。王钦若此时也因为结交术士而被罢相外放、虽然后来又通过卖可怜让真宗心软得以复相,可是丁谓也在算计他,在圣旨的相字前多加了个使字让他出使洛阳。刚到洛阳没多久,丁谓又派人把王钦若召回汴梁,刚回到汴梁的王钦若就因为擅离职守再次被罢相。到了仁宗朝虽然王钦若多次努力复相,但是几次努力均不了了之,最后病死在译经使任上。
在应天府任上,北方地区出现了一则谣言,每到晚上都会有帽妖在天上飞来飞去,还会抓人,搞得当地百姓到了晚上都不敢出门,一时人心惶惶。王曾命人每到晚上就打开内门,对于传谣的人则立马逮捕。经过一段时间的现身说法,这则谣言也不攻自破。

重回中枢
应天府任后,王曾又出调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西北)补充了一些军事上的资历。天禧四年八月(公元1020年),王曾复任参知政事,二次拜相。尽管才过去了不到三年,此时的中枢已经大变模样。真宗已经病入膏肓,皇后刘娥把持朝政,而太子赵受益并不是刘娥的亲生儿子。老丞相王旦已经病逝,寇准、杨亿、李迪等太子党大臣也被驱逐出京城,皇后党的丁谓只手遮天,再也没有人能够制衡丁谓。也因此太子赵受益的储君之位变得岌岌可危。
面对这种情况,王曾刚刚回到中枢也没有党羽,所以自然也不能硬刚丁谓。于是王曾找到了我们之前提到过的钱惟演。钱惟演这个人非常有意思,他是吴越王钱俶的儿子,出身高贵,在文学上很有造诣。但是没有通过科举,因此仕途上不是很顺利,还有过依附丁谓打击寇准的行为。而他又很仰慕王曾,于是二人还有一些私交。他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皇后刘娥的义兄刘美(这个义兄的故事会在刘娥篇单独介绍)。因此他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刘娥在大臣中的代言人。于是王曾就对钱惟演说“太子年幼,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那么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钱惟演深以为是,就将这些转告给了刘娥,最终赵受益的储君之位算是安稳的保了下来,甚至刘娥和赵受益之间还产生了相当和谐的母子关系。尽管朝堂上还是一地鸡毛,这还是让黄泉路近,一心希望后宫与东宫安定的真宗皇帝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三月,宋真宗赵恒去世。其子,时年十三岁的赵受益登基是为宋仁宗。此时赵受益还不能主政,太后刘娥垂帘亲政,当朝宰相丁谓天天想着怎么干掉刚上位的小皇帝让刘娥成为第二个女帝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北宋王朝似乎又一次走到了悬崖边缘。面对这种局面,王曾又有何作为呢,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