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相大白的新喀里多尼亚“森鸡孵化堆”

2023-01-10 18:43 作者:长洲沈子  | 我要投稿

在中文网络上,新喀里多尼亚神秘的墓塚状土堆作为岛屿巨型灭绝鸟类新喀森鸡Sylviornis neocaledoniae潜在的孵化堆而被提及,但这些土堆背后的人类学悬案却鲜为人知。

19世纪末,欧洲殖民者了解到这些土堆的存在,但卡纳克(Kanak)土著却否认它们是人造的。20世纪中叶以后的多次调查发现有近400个土堆集中于150km²的松树岛(Ile des Pins,得名于岛上醒目的柱状南洋杉/Cook's pine)上,而16372km²的新喀主岛(La Grande Terre)上仅有不到50个。松树岛上的土堆直径一般在10-50m间,高5m以下,同时见于岛屿中央植被稀疏的红壤高地与沿海植被繁密的珊瑚石低地,两个区域的地质背景、土壤环境与植被情况迥异,这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土堆的地质与植被成因。

最初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在松树岛的高地展开。尽管土堆的顶部摆放着大块岩石,但地表与内部几乎见不到任何陶片、石器与有机质遗物。在殖民主义考古学的余波中,这些土堆被解释为一支旧石器时代巨石文化的产物,地层中陆贝亚化石上万年的碳十四数据为其古老性提供了支持(尽管可能是混入晚期地层的早期材料)。这些考古遗迹被毫无根据地与印欧人相关联,以消解后者当下殖民行为的非正当性。随后,低地土堆中发现了一些在埋藏后经过扰动的人类骨骼,测年数据集中在2200-1500BP(距今)。相对于高地的酸性土壤,低地的碱性环境理论上更有助于骨骼保存,但土堆内石灰岩块的普遍存在增加了它的透水性,造成绝大多数的骨骼保存状态不佳,这与被扰动的地层一起,大大模糊了低地土堆的人工性质。 70年代新喀森鸡的发现为这个人类学课题增添了变数:由于与塚雉假定的亲缘关系,古生物学家认为松树岛和新喀主岛的土堆是这种30kg重的巨鸟营造的孵化堆,这为上万年的碳十四记录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一种折中的观点被提出——当森鸡因人类登陆而灭绝后,它们的孵化堆可能被人类二次利用。然而,2016年对森鸡系统发育和解剖结构的研究否定了它与塚雉的亲缘关系以及建造孵化堆的可能,于是,3.5kg的营穴塚雉Megapodius molistructor顶替了森鸡,成为这些“孵化堆”主人的候选者——尽管它的体型、分布(亚化石暂时只发现于新喀主岛与汤加)、灭绝时间(很可能存活到几百年前)以及该属多样化的繁殖方式(许多物种并不营造孵化堆,特别是在所罗门以东的岛屿上)并不能很好地支持这一论点。 学界的长期争论吸引了一些好事之徒,与世界上许多宏伟的古代构筑物(如埃及金字塔、纳斯卡地画、复活节岛石像)一样,新喀的神秘土堆也陷入了“伪考古学”的泥潭,一些被曲解或臆造的考古材料在公众间普遍传播,以至于在搜索引擎与社交平台上很难找到科学可信的研究。 最终,本世纪的考古工作判明了高地与低地土堆的人工属性。特别是2010年的一场森林火灾使22座高地土堆被完全暴露出来,其中的3座发现了在高地罕见的陶片、8座发现了海洋或低地贝壳、6座发现了人工堆砌的石块通道或圆环、6座顶部发现了1-3块巨石,一座被破坏的土堆显示出人工堆积的地层。低地土堆内的人骨陆续被发现,但高地土堆内依旧稀缺,研究者援引新喀主岛红壤环境墓葬骨骼快速降解的现象,认为高地红壤的酸性环境(ph=4.7)会使人骨在几百年内完全消失。同时,高地土堆被兼用于仪式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总之,新喀绝大多数的墓塚状土堆基本确定是以丧葬功能为主的人工构筑物。三千多年前,拉皮塔文化(Lapita culture)人群作为首批登陆新喀的人类,很快消灭了包括新喀森鸡、麦氏卷角龟Meiolania mackayi、意外南岛鳄Mekosuchus inexpectatus在内的岛屿大型动物群,拉皮塔人的墓葬可能就近建造于人口集中的低地,在随后的三千年内因低地频繁的开发而湮灭。伴随着潜在的移民,拉皮塔文化在2500BP后消亡,此后的居民面临着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在小小的松树岛上,这种矛盾更加显著。于是,这里的居民发明了集体性的丛葬习俗,一处大型墓塚可能是家族或部落在一段时期内的公共墓地,反复的开挖与回填,再加上本就恶劣的埋藏环境,严重影响了人骨的保存。这种葬俗可能伴随着人口的流动影响到了新喀主岛,但未能流行开来。在最近的一千多年内,这种丧葬方式也逐渐衰落,以至于如今的卡纳克人对古代的墓塚一无所知,甚至将它们作为开采石料的矿场。这桩由恶劣埋藏环境、特殊葬俗与文化断层等因素共同制造的人类学谜题最终被系统的、科学的考古工作所破解。同时,这一案例充分表明,岛屿环境对人类的文化也具有强有力的塑造作用——正如它们塑造了地球上最为独特的一些生物,而岛屿土著文化的发展也如同岛屿物种的演化那样,充满了鲜为人知的曲折与更替。

真相大白的新喀里多尼亚“森鸡孵化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