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战争艺术:论斜线战术

2022-03-29 21:59 作者:芝兰学社  | 我要投稿


一、简述

斜线战术,又被称为倾斜式战术,通常指的是在战场中,己方阵线不以一条与对方战线平行的方式进行部署,相反与对方战线形成一定的角度。在接战过程中,与对方战线更近的我方的一翼率先与对方战线接战,而与对方战线稍远的一翼并不与对方进行战斗,或只做牵制性战斗,以待率先与对方接战的我军一翼击碎敌军对应的一翼后,顺势包抄已经暴露的敌军战线的侧翼,或对其后背发起背袭,而之前我方距离敌军较远,仅做牵制性行动的一翼,此时则同时向敌方正面进攻,在我军对敌军战线多方向相互配合打击之下,动摇敌军的战线,击碎其抵抗意志,最终以相对与正面决战而言较小的代价,取得会战的胜利,这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倾斜性战术,也被称为斜线战术。 


二、发端

倾斜性战术首先发轫于古希腊的战争史之中,那个时代早期的战争胜负往往由排成密集阵列的重装步兵之间的互相厮杀决定。如此的战斗并没有体现出过多战术上的技术含量,双方战线碰撞接触之时,往往人数更多、武器装备更精良、战斗意志更顽强的一方将取得战役的胜利。 




而底比斯军事统帅伊巴密浓达则找到了一种能够以相对较弱的兵力取得胜利的战术,他也被公认为倾斜式战术的创始人。在底比斯和斯巴达之间的留克特拉会战中,底比斯军仅有6000-8000千人的兵力,而斯巴达军则超过了11000人,且其装备和士气更加高昂。若以常规的平行式战线与对手接战,若是双方都以平行序列展开硬碰硬的战斗,则底比斯必败无疑。为了扭转形势,伊巴密浓达则发明了一种划时代的战术。“他在右翼和中央将方阵列为8排纵深,却将左翼的厚度从32排增加到了48排,形成了历史上首个纵向宽度大于横向宽度的攻击纵队。”在接近敌军的过程中,纵深较深的左翼趋前,而相对薄弱的中央和右翼则相对拖后,这样相对于敌方的战线呈一条平行的直线,底比斯军的战线则表现为一条斜线,与斯巴达军战线呈一定角度。这样,更靠近对方的左翼会先与敌军接战,由于左翼的底比斯军队行列纵深远高于对面斯巴达军,而且伊巴密浓达还将其最精锐的部队——底比斯神圣卫队配置在左翼,于是在短时间内,底比斯军强大的左翼很快就击溃了斯巴达的右翼。而此时底比斯军的右翼虽然极为薄弱,但是由于其处于“斜线”的末端,还尚未与斯巴达军的左翼接战,只是将其牵制在正面,使其无暇援助遭到重压的右翼。毕竟在整装待发的敌军面前做侧翼行军是最为危险的事。最终,斯巴达军的右翼被彻底击溃,而其中军和左翼因为侧翼暴露,于是遭到了来自正面和右翼两面夹击之后,也全军崩溃了。就这样,留克特拉会战作为“倾斜式战术”的首秀,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
 


在之后的曼丁尼亚之战中,伊巴密浓达故技重施,“(他)将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左翼,并由左翼带着其余的部队行军,最不可靠的部队被安排在队列后方”再次以斜线战术击败了斯巴达军,但在这次胜利的战役之中,这位伟大的军事统率,倾斜式战术的发明者英勇的阵亡了。但是其所发明的战术,必将启迪之后上千年的历代军事家。  


三、发展

古典时期的军队的装备和作战方式,也为倾斜式战术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生长土壤。当时的重步兵通常左手持盾,右手持矛,互相靠在一起,结成密集队形进行作战。每一个士兵自己的盾牌,仅仅能保护自己的左侧,而右侧则需要依靠位于自己右边的队友的的盾牌进行防护。出于一种趋利避害的人类天性,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战线中每一个士兵都有一种倾向,即向右侧战友的盾牌后靠拢以更好的进行防护,在这种趋向之下,故整条战线都会不由自主的向右后方移动,形成一条左翼趋前,右翼滞后的“斜线”。为了控制这种趋势,部分指挥官会将自己更为坚定的精锐部队布置在右翼,以遏制战线的右移倾向。这就形成了一种战场习惯,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中,指挥官都倾向于将自己的精锐部队部署在战线的右翼,即使一些十分杰出的军事家也有这样一种习惯,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和拿破仑。 




而伊巴密农达则无疑利用了古典时期军队战线的这一运动趋势,而创立了这一斜线战术。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战术,其父亲腓力二世曾经在底比斯充当人质,在那里他学会了伊巴密农达的斜线战术,并教会了他的儿子。当亚历山大大帝踏上征服波斯的征途之时,他将在自己指挥的战役当中多次使用这一战术战胜敌人。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亚历山大使用了右翼领先的阵型对波斯军进行突击,亚历山大命令阿明塔斯率领骑兵和一部分禁卫步兵,向波斯军的极左翼发起进攻。在之后的伊苏斯战役中,亚历山大的阵线“再一次形成了右翼领先的斜行序列……波斯人只抵挡了很短的时间,其阵线很快即被打乱。” 与伊巴密农达恰恰相反,亚历山大大帝是惯于使用右翼趋前的斜线阵型的,一方面是因为其习惯于将精锐部队部署在右翼,而其自身在战场上也常常位于战线的右翼,在没有无线电通讯和精确钟表仪器的古代,战场最高指挥官下达的进攻命令无法同一时间向所有部队下达,而只能先下达给离自己最近的部队,也就是位于右侧的部队。在这只部队向前进攻之后,其余部队才会因此而收到信号,也接着投入战斗,这样一来,由于各个部队前进和投入战斗的时间略有差距,则整条战线宏观上就呈现出一条斜线。在加之右翼的精锐部队其行动相比普通部队而言则更为迅速,则无疑放大了亚历山大领导下的马其顿军队战线这一“右前左后”的斜行趋势。 




凯撒大帝虽然也习惯于将精锐部队配置在战线的右翼,但是纵观其一身的征战,似乎“罕有像伊巴密浓达那样在留克特拉或曼丁尼亚采用的斜线阵型,亚历山大在阿贝拉的楔形阵型,或者汉尼拔在坎尼的收缩新月阵型。”这并不是要证明这位伟大的统率并未从历史上前辈那里学到足够的经验,相反,这证明了斜线战术即将迎来自己长达一千多年的沉寂。 


四、沉寂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其身前建立的庞大帝国在继业者战争的硝烟中灰飞烟灭,取代马其顿人世界霸权的,是位于亚平宁半岛上台伯河畔的罗马人。从此,罗马式军团取代了希腊式方阵,由于作战方式,武器装备的改变,以及罗马人传统三线战术的使用,适用于方阵作战的斜线战术的使用开始减少。 罗马人的军团分为三条作战线,青年军在最前面,壮年军次之,而老年军位于最后。在战斗中,各连做棋盘格式部署,故第二线的各连可以掩护第一线正面上的间隔,而第三线的各连又掩护第二线的间隔。与这一三线战术相对应的,罗马军团使用的武器也从希腊式的圆盾加长枪变成了标枪(Pila)、短剑(Gladius)和方盾(Scutum)。 在罗马军团的战术中,由于整条战线呈梯次纵深配置,出现了三线甚至四线的步兵阵线,预备队的使用变得越来越重要,预备队的人数也变得越来越多,仅以一次对敌军侧翼的猛烈进攻就击溃对方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故斜线战术的应用开始减少。加上骑兵、野战投射武器的增加,使得战术的多样性进一步增强。在罗马时代后的战争中,仅仅以单一的斜线战术即取得胜利的战役已经十分稀少。 




骑兵地位的提高也加剧了斜线战术的没落,自马镫发明之后,骑兵在战争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在军队中的比例进一步加大,重装骑兵开始在战争中逐渐扮演决定性的作用。“到了查士丁尼和贝利萨留的时代,主要的兵种是由重骑兵所组成,他们穿着铁甲衣,所使用的兵器是弓弩和长枪”由于军队中骑兵数量越来越多,军队的战略与战术机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战场上,军队的主体不再是呈线式结成密队形的重步兵,而是来去如风的骑兵。 




一方面拥有骑兵数量较多一方,由于有更多可供选择的阵型和战术,在战线布置上也更为灵活,不必使用相对呆板和僵化的斜线战术。另一方面,面对敌方大量机动性极强的骑兵,任何一个指挥官都不敢轻易将自己的步兵部队布置成典型的“一强一弱,一前一后”的斜线阵型。因为敌军的高机动性可以让他选择任意攻击的方向,其完全可以选择避开我方较强的一翼,而向我方较弱的或者是两翼之间比较薄弱的连接处发起突击,这样我军的斜线阵型可能很快就会崩溃或被切断。这也是为什么进入中世纪之后,纯粹的斜线阵型在战场上几乎已经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五、复兴

发端于古典时期的斜线阵型,在经历了中世纪上千年的沉寂之后,其之所以复兴的原因,在于武器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在西欧,燧发枪和刺刀的使用使得冷兵器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士兵们又开始结成紧密队形作战了,似乎古希腊的重步兵方阵又开始复活了,装备了火枪和刺刀的步兵结成的方阵,足以对抗任何骑兵的冲击。战场上步兵再一次成为了军队的主体,与此同时,斜线战术被一个军事天才从历史的故纸堆中捡拾出来,再次焕发了无限的生机。 




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开始在战争中再次使用斜线战术,对于这一战术,他有如下说法:“你面对着敌人,把一翼缩回,并增强那个准备进攻的一翼。利用后者的兵力,尽量的对于敌军的一翼做侧击。当十万人的大军,若在侧翼上只受到三万人的攻击时,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击溃。这种部署的优点可以简述如下:(1)一支小型的兵力可以与较强大的兵力作战,(2)他在一个决定点上攻击敌军,(3)假使你被击败了,那也只是你兵力的一部分,你是有四分之三的兵力很完整,可以掩护你的退却。” 




 这一段话是多么精辟而简要的道出了斜线战术的精髓,几乎囊括了斜线战术的一切要点和优势。腓特烈大帝就依靠这一斜线战术,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对外战争的胜利,在洛伊滕战役中,“腓特烈大帝率军直接向奥军队形前进,做出要威胁其右翼的样子。然后,普军的纵队突然向右转,改为与奥军队形平行前进,并消失在一片小山丘之中”在该战中,腓特烈大帝佯攻奥军右翼,而实际上利用地形将主力专移至奥军左翼,将其击溃。在罗斯巴赫会战中,面对联军的进攻,腓特烈大帝利用地形的掩护,佯装退却,乘机改换正面,与敌军战线几乎呈直角相交,这一机动颇似近代海战中的T字横切战术,充分发扬了普军的密集获利击溃了进攻中的敌军纵队。在鲁腾会战当中,腓特烈再次摆出了以己方右翼为主攻方向的“斜线战术”,并以左翼骑兵的佯攻干扰了对方的判断,最终击碎了敌军的左翼,也取得了整个战役的胜利。富勒将军对腓特烈大帝在鲁腾战役中的表现不吝溢美之词,他说:“在鲁腾一战中,腓特烈是运动,集中,奇袭然后打击,三个兵种的部署和合作都可以说是尽善尽美。”拿破仑也评论说:“鲁腾会战,在运动、机动和决断三方面都是一个杰作。” 腓特烈的军队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与其严格的训练和极强的军事素质密不可分的。相比同时期其他欧洲军队,腓特烈的普鲁士军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变换复杂的队形,其娴熟的装填技术也导致其在同一时间发射的子弹数量达到了奥地利军队的两倍以上。腓特烈本人曾经如此评价其麾下的军队:“一个普鲁士的步兵营,就是一个活动的炮兵连。他们的装弹速度极高,使其火力可以是其他一切部队的三倍以上。这一点便使普鲁士军占了三对一的优势。”腓特烈还大力训练骑兵,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骑炮兵部队。 当时在欧洲,普鲁士只有英国一个同盟国,可是面对的却是奥地利、法兰西、瑞典、俄罗斯等大国的联合绞杀,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但是相比于力量分散,互相各不统属的敌军,他的军队相对集中,占据了“内线”的优势。这使得其能够利用“中央位置”向任何一支敌军发动进攻,然后利用较短的距离马上缩回来,在敌人相互支援之前,将他们各个击破。 灵活运用机动战略,强调积极进攻,对自己部队的战斗力有着极大的信心,集中主要兵力攻打敌军一翼的战术,这都是腓特烈大帝敢于多次在战场上以劣势兵力对抗优势敌军的底气和信心来源。拥有如此优秀的军队,再加上腓特烈个人的高超指挥艺术,这就是其斜线战术能够屡次获胜的原因。  



 



依靠着斜线战术,腓特烈大帝在战场上以少胜多,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军事奇迹,不仅奠定了其为古今伟大名将之一的身份,最终也带领普鲁士王国走向了崛起。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道奇:《亚历山大战史》,中国长安出版社2015年版。

[2] 拿破仑:《拿破仑文选》,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3] 富勒:《亚历山大的将道》,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4] 西奥多·道奇:《凯撒战记》,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年版。

[5] 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李德·哈特:《战略论—间接路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7] 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上)》,海南出版社2018年版。

[8] 凯撒:《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9] 凯撒:《内战记》,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10] 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1] 弗龙蒂努斯:《谋略》,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版。

[12] 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3]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4] 贝文·亚历山大:《克敌制胜—世界著名将帅与经典战例》,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

[15] 富勒:《战争指导》,解放军出版社2014年版。

[16] 腓特烈大帝:《给将军们的训词》,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


西方战争艺术:论斜线战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