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收麦

2018-05-16 17:56 作者:Summer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收 麦

文•韩建军

前段时间,偶然看到当代纪实摄影先锋人物侯登科先生的‘麦客’系列作品,再加上自身的亲身经历,故撰此一文,以怀念候登科先生以及这种逝去的传统劳作方式。

收麦在我儿时的时候主要以人工收割为主,分为割、拉、晒、碾、扬、装几个步骤。有自己收割以及雇佣麦客两种方式。

‘麦客’一词,有的地方叫‘麦客子’,八九十年代流行于西北陕甘宁地带,指每年的小麦成熟之季,依靠出卖劳动力替别人割麦以贴补家用之人。

每年的六月十号左右,甘肃宁的麦客们会成群结队的戴着草帽,拿着镰刀,背着蛇皮袋子来到关中平原。这是一种技术加体力的作业方式。被雇佣的麦客要耐力好,速度快,还要割的麦茬低,割的高了就没有人雇你。人们普遍认为麦茬割的高会影响下一料玉米的生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雇佣麦客的家庭,每天会管三顿饭,早上蒸馍就咸菜,中下午都是顶饱耐饥的面食。那时候农村贫困家庭居多,很少有闲钱,也舍不得花钱雇佣麦客,只有家里有出门的干部或者经济稍微富裕没有劳动力的情况下才会雇人割麦。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给我磨了一把镰刀,让我明天去地里割麦。孩提时代对每项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我迫不及待的拿着镰刀对着麦子跃跃欲试。父亲告诉我,割麦一定要把腰拱起,镰放低,劲使匀,不然割一会胳膊就疼的抬不起来。麦割倒以后,拿出一小把交叉一缠,把麦子捆好平放在地里。六月的太阳非常的毒辣,麦穗稍微碰一下就会掉落,所以割麦就要趁干早和后晌。如果天一直阴着,麦地里就会散发出一种热烘烘发霉的味道。后来我姐还给我说,文人笔下所说的‘麦香’,都是骗人的,叫他们割上一亩麦子试一试。

整个下午割了不到半分地,胳膊就变得酸疼,嗓子也干疼的咳不出来,额头滴下的汗水流到眼睛里,蛰辣辣的,不敢用手和胳膊擦,因为身上全是麦芒和麦壳,只好圪蹴下来用膝盖把眼睛上的汗水蹭掉。

割完以后就开始用架子车拉,离家近还好说,地离得远的就比较费人。特别是刚割完麦,地里潮的很,空架子车拉着都费劲,何况还拉了几分地的麦子,为了少拉几回,父亲总是把架子车上的麦捆摞的高高的,每次我和我姐在车子后头总是使出浑身的劲掀架子车。 

麦子拉回来后放在提前泼好的‘场’里。泼场是一个我认为可以和傣族泼水节相媲美的节日。把场地先用铁锨或旋耕机翻好,用耙子抹平,然后再用石磙碾一遍,最后就可以准备泼水了。一般都是全堡子的人集体出动,如同接力赛一样,把脸盆依次从大瓮里舀满水递给前面的人,然后泼在碾好的场上,盖上麦草晾晒几天后,用扫帚打扫干净就可以了。

下一步就是晾晒碾了。天气好的时候,把麦捆解开平摊到场里,用手扶拖拉机或180后面带着石磙来回的碾压,期间还要用铁叉不停的翻着,防止边边的麦子碾压不到。如果天气一直阴着,就要用脱粒机,不过脱粒机很费人,没有三四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我们小孩子最喜欢就是在碾完后的麦秸场上打摆子翻跟斗,或者相互追逐的打闹。

碾好以后就是挑麦秸和扬麦。用铁叉把麦秸挑出来,底下就是碾下的麦粒。麦粒要趁风用木锨高高的扬起来,风会吹走夹杂在麦粒中的杂草和麦壳,这是一个技术活,扬不好的话麦壳就出不来。老练精明的庄稼人根据你麦堆的大小,就能准确的估算出你一亩地的产量,估摸结果相差不会超过五十斤。这个时候庄户们会相互的问询亩产量多少,如果觉得自家的麦颗颗没有别家的饱满,就会让留点来年的麦种子,以期待有个好收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收割机已经普及,这种传统的收麦方式以及麦客这个行业已经渐渐的消失了。不过老一辈这种勤劳吃苦的精神却一直深深印在我的心里。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snmrkqf.html

收麦的评论 (共 6 条)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春暖花开
  • 心静如水
  • 王东强
  • 襄阳游子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