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

2019-02-13 20:10 作者:涓水悠悠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两年来,一直在世界名著恶补中,童年少年时书籍的匮乏与时间的富庶,青年时书籍的富庶与时间的匮乏让我一直和书,尤其时好书擦肩而过,人到中年,才明白家庭也好,工作也好,你太在乎,它就成了吞噬你生命的无底洞,终于明白把时间留给自己,留给自己真正热的所谓无用之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让我在文学作品中第一次看到一位作者对底层人的生存做出如此深入如此细腻的再现。100多年的俄国,伏尔加河天鹅绒般的流水和今天一样地奔流在北半球寒冷的大地,明净的蓝天,白屋顶的教堂也如今天一样卷开的画轴一般,上层社会的人们也也许和今天的人们一般养尊处优。可是那底层的一大群人,却是活得卑贱无奈,而且无趣无聊。

贫穷总是将人抛进动荡不安的生活境遇,饥饿寒冷,疾病与死亡时时来袭,生命如风中飞蓬,谁也不知它最后栖身何处,葬身何处。主人公马克西莫维奇幼年丧父,父亲的离世小弟弟的出生几乎同时发生,仁慈的外祖母把女儿和两个外孙接回家,他的外祖父是开染房的,家中的经济实力原本不错,却因为两个舅舅的无能无德把家败的所剩无几。母亲再嫁,却遇人不淑,重新陷入贫穷,受尽欺凌饮恨而死。上帝派来的使者般的仁慈的外祖母最终无法把命悬一线的小弟弟养活成人,而马克西莫维奇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开始混迹社会,在鞋店,在圣像店当学徒,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辗转讨生活,在辱骂,厮打中看尽世间百态,尝尽人情冷暖。而他身边的那些小人物,生命脆弱如霜天的草,有的挣扎活下去,即使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有的任由暴力,疾病,寒冷,甚至酒精夺去自己年轻的生命。每个时代的底层人物总是负重而行的那一群,而旧时代的底层人物则不仅是卑微,而是卑贱,活得无奈,只能在命运的大河里随波浮沉。

当时的俄国底层人无知,精神世界空虚,他们天天向上帝祈祷,每周去教堂做礼拜,但是很多人都对上帝半信半疑,他们信,是希望上帝能成全自己的人生想,他们不信,则是因为上帝约束了他们的自由,是他们不得不收敛自己的任性与自私。但宗教有时也许不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仰,而是习惯,几十年,几百年,一代一代人都习以为常,所以即使上帝从来没给过他丝毫的人生安慰,他们也会习惯性地祈祷,习惯性地做礼拜。宗教并没有真正给人们精神的升华,人们活的百无聊赖,于是他们或者恶作剧以暴力对待与自己同样卑微的可怜人,或者用酒精,或者用赌博来麻醉自己,或者以沉迷爱情的方式来麻醉自己。比起物质上的贫乏,精神的贫乏更让人了无生趣。

在无奈无聊的生活中,有两样东西可以让人找到精神的支点,一个是音乐,作者在小说中有很多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把音乐的神奇力量刻画得淋漓尽致:所有的人都沉浸在音乐营造的美妙意境里,暂时忘记生存艰难困苦,生活的琐碎无聊,人们也许在祈祷中没有看到上帝,却在音乐中看到天使扑棱的翅膀。

另一个是读书,马克西莫维奇就是通过读书忘记了生活赐给给他的遍体鳞伤,给自己一个精神的安乐窝。也使他变得精神越来越强大,能够走过一个又一个的人生沼泽,使他变得与他身边的那群人不一样,让他的身上洒满正直善良的人性光辉。特别喜欢他的那一句“打开书本,就是在天过完的时候打开一扇天的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读过的外国名著中,目前最让我震撼的两本书,也是看得最慢咀嚼最多的两本书应该就是《悲惨世界》和高尔基的这一部书。

书中对人性与良知的思考,可以说有种六月太阳般刺目的光,让人不忍直视!

致敬经典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ibi/vjajpkqf.html

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读后感的评论 (共 3 条)

  • 祥云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浪子狐 推荐阅读并说 欣赏,问好!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