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论语》·连载124
张说《论语》·连载124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注释——子华:即公西赤。使:出使。冉子:即冉求。粟:小米,谷子。釜:古代容量名称,6斗4升。益:增加。庾:容量名称,2斗4升。秉:容量名,约合160斗。适:往,去。衣:作动词,穿。周:救济。继:增益。)
(白话)子华出使齐国,冉有为子华的母亲请求要些小米。孔子说:“给她一釜(6斗4升)。”冉有请求增加些。孔子说:“再给她一庾(2斗4升)。”结果冉有却给了一秉(160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坐着肥马拉的车,穿着又轻又暖的皮袍。我听说,君子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是要使富人更富。”
(张说)从对话的情景看,那时公西赤和冉求都在做官。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求负责发安家费。发多少没有明确规定,所以他询问老师应给多少。孔子说了数字,不很多。冉求和公西赤有同学之谊,希望增加一些,孔子就增加了一些。结果冉求发的小米大大超过孔子说的数目。南怀瑾认为孔子当时也在做官,有权决定发多少小米,所以冉求才询问的。我认为这不可能。如果孔子是决定发多少安家费的长官,冉求的行为显然越权,擅改指令,行事严谨、主张守礼的孔子怎么会容忍如此肆无忌惮的下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冉求有权决定给多少,但他拿不准,所以来咨询老师,不是请示长官指令。咨询后,他想来想去觉得还是要多给,结果给了160斗,大大超过孔子说的8斗多。作为长官的指令遭到如此歪曲,孔子却没责怪,哪里还有秩序可言?南怀瑾的解释不合理。
孔子知道冉求给了那么多小米,没说别的,只是指出这么做不对的理由,说明冉求是有权发多少的。孔子的理由是:“君子周急不继富”——君子助人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应该让富人更富。公西赤很富,他的母亲衣食无忧,象征性表示表示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锦上添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孔子为什么事先不说出这个理由?请注意孔子的措辞,他说“君子”周急不继富,没说官员也必须这么做。孔子建议发放的小米数量较少,不说为什么发这么少的理由,他是要看看冉求在骨子里是不是君子。结果显然很失望。他发现冉求跟大多数掌权者的心思一样: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孔子与冉求显然是两种境界。他没有批评冉求,因为从君子角度看问题,跟从职务角度看问题,要求是不同的。作为官员,既然没有明文规定,冉求发160斗,无可厚非,但冉求是他的学生,他要求冉求能把君子之风带进工作,君子应该“周急不济富”,冉求没做到。
孔子的君子助人原则,早已成为中国的传统作风,现在发展为人人都懂的“要雪中送炭,不必锦上添花”的助人原则。这个原则看起来很简单,实质上要求很高,要求你在助人的时候不带杂念。你不带有任何私心杂念,就会自然而然做到“周急不继富”;如果掺进了杂念,肯定不能守住这个原则了。冉求仅仅掺进了“同学之谊”,尚且如此,如果掺进其他利益目的,不知道会如何的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官之所以不可胜数,根本原因是没有君子之风。孔子没有批评作为官员的冉求,而是冠上“君子”这个特定主语,就具有这样的深意:以权谋私是一般人的常态,我不苛求你,但你是我的学生,你要向君子靠拢。
张说《论语》·连载124的评论 (共 8 条)
- 淡了红颜 推荐阅读并说 推荐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