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一次经历“困难时期”之三

2011-02-26 14:58 作者:巧手联云  | 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第一次经历“困难时期”

(1960年秋-1962年

之三小炉灶红火

在那“低标准,瓜菜代”的岁月里,上顿不接下顿是常有的事。特别是1960年下半年到1961年上半年,是最难熬的一年。

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的农业生产本来已经处于低迷状态,当时的粮食实际产量大幅下降。这时,一方面政府要保证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居民等的口粮供应,一方面由于1958年的“浮夸风”造成的高征购,使得当时的生产队所生产的粮食,相当一部分都要交售给国家,而农民的粮食标准却一再降低,所以,那一年就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师生们的生活也是一天难似一天。

学生自不必说,家中缺粮,连一家人的“基本口粮”都无法保证,哪儿去想办法给读中学的孩子卖每月30斤的原粮呢?所以,不少同学只得自动退学。留下来读书的也难有吃饱的机会。每天7。5两(375克)大米,对于正在求知识、长身体的中学生来说,的确只能维持生命而已。老师呢,许多人都有家庭拖累,虽然国家规定每月供应他们28斤大米,但是他们也要勒紧裤带,千方百计省出些许粮食救济家人(远处的就换成粮票寄回去)。所以,当时极大部分师生整天都是饥肠辘辘。(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面对饥饿,不知是谁最先想出一个办法:摘下自己种的菜,上交一部分给膳食组,还有就自己到厨房去煮了吃。起先,厨房工人并没有加以阻拦。后来,见煮菜的人越来越多,以至会影响他们加炭封煤等工作,工人们只得加以阻止,同时向膳食组反映。厨房不能煮了,有的同学就自购陶罐或砂锅,随便找个角落,用两三块砖架一个小灶,或放一只风炉,找些木柴或木炭,自己生火煮起来。而且学生们相互仿效,结果几天之内,学校生活区到处都是小炉灶。中午傍晚,到处都是烟熏火燎,既难看也很不安全。

生活组、膳食组把情况上报学校。学校考虑到多方面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大会小会,要求同学们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劝阻大家不要擅自用火,一方面要求总务处砌筑了几十个大小不一的小灶台,供同学们自己煮食使用。小灶台设在大礼堂右侧台地上的旧庭院里,有一百多平方米,小炉灶一座连一座,围成一圈,上边还盖了瓦棚,下天也不至于淋雨,用火也相当安全,

有了统一的小灶台,同学们都很高兴,也很自觉,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去煮食。有的是自己生产出来的青菜瓜果,有的是从家里带来的干菜杂粮,只要能够用来填饱肚子的,都往往拿到学校准备的小炉灶上去加工。

在小炉灶上,我也煮过好几回。自己准备有一个小砂锅,课余时间到附近山上拾些枯枝树叶,摘些自己种的蔬菜瓜豆,用净水煮烂,加些盐,吃起来也有些滋味。有一次回家,我把学校有小炉灶的事情说了,家里设法弄了一点猪油,用一个炼乳罐子装了给我。以后,我就往煮烂的菜里加一点点猪油,有了油,那菜吃起来就更香了。

那时的学生,没有几个不曾用过小炉灶的。每到中午或课外活动时间,学校小灶台炉火总是很旺,冉冉的青烟,腾腾的热气,欢乐的笑声,那一百多平方米的旧庭院,似乎成了快乐天堂

学校的小炉灶火红了一年多。到了1961年,街头可以买到煮包菜老皮、蕃薯藤粄了,商店里不时可以买到番薯饼了,学校也办起所谓的“高级餐厅”了,手头有钱可以买到一些食杂充饥了,小炉灶的焰火才渐渐地熄灭。

学校筑起小灶台供学生自由使用,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但是,我们那时却十分感激学校能够体谅学生,作出了如此放任、甚至放纵的惊天举措。是学校的大菜园和小炉灶,帮我们度过最为艰苦的一段时间,不但维系了我们许多人宝贵的生命,也锻炼了我们在困难中崛起的意志和能力,为我们这一帮人面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11-1-12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9427/

第一次经历“困难时期”之三的评论 (共 2 条)

  • 清风凛冽
  • 紫鸢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