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记忆里的农耕

2011-02-22 15:14 作者:关山布衣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随着世事的变迁,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就连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农耕,也渐渐地逝去,成了令人追怀的记忆

耕地

耕地既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要想成为一个耕地的好把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呢!

扶犁把的手用的劲小了,犁就会冒出来,用的力气大了,不是犁得太深就是犁得太宽,留下了“板凳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能把犁扶稳了,还得练习踏碎较大的土疙瘩,及时拽出没有被犁断的蒿草。只有犁过的地面细平如耱,没有外露的杂草时,你才算是成了一个犁地的好把式。

我曾犁过三年地,由起初的笨拙艰难到后来的轻松自如,弄坏了三张犁,打烂了六页铧,令父亲心疼的要命,因为那时的一张犁要二十元钱,一页铧要三元钱呢!好在我终于练成了一个合格的犁地把式,才使父亲的怒气逐渐消散。

我犁地之所以弄坏了犁,打烂了铧,除了初学的笨拙之外,更主要的是家乡的地质原因,那肥沃的黑土下面埋藏着大大小小的石头,还有蜿蜒纠结的树根。那些暗藏的危险,只有熟悉地形的老把式才能巧妙地避免,而初扶犁把的新手,无论如何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是我弄坏的犁和铧太多,令父亲心疼不已,因为那都是要钱买的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的田野里。已经很少有赶牛耕地的了,大多用手扶拖拉机或旋耕机,快捷省事,很受农户欢迎。现在想赶着一对牛耕一晌地,倒成了一个难圆的了。

割麦

当“旋黄旋割”的叫声响成一片时,农人们就忙着找出木镰,磨利刃子,最好的刃子是“丰收”牌的。

把磨得飞快的刃子套在木镰上,选准一块向阳黄好的麦田,当一家之主割下第一镰,龙口夺食的收就正式开始了。“麦子发黄,绣女下床”,碧蓝的天空,高悬一轮喷火吐焰的太阳,麦田里的男人女人都挥汗如,脸色焦红,繁重的劳作并没有驱散丰收带来的喜悦。割到兴头上的汉子,索性脱光了上衣,一阵“嚓嚓嚓嚓……。”声响过,身后已是一长溜麦捆。有的夫妻,男割女捆,配合默契,也有互相较劲的两口子,两人分别从两头开割,看谁割得快捆得好。一个割麦的好把式,割过的麦茬高低一致,高出地面约两寸多,捆成的麦捆也几乎一样大小,因为三镰一捆是约定俗成的。

我初学割麦时,左手的食指被刃子狠狠地“咬”了一口,至今还有疤痕存在,也使我常常忆起那如火如荼的热烈场面,独自回味着原始劳作的艰辛与欢乐。

近几年,山地大多成了新植的树林,而川地里的小麦,现在大多靠联合收割机收割,木镰和刃子早已湮没在农家的储藏室的尘埃里了。

摞麦垛

麦垛有大有小,小的摞二三十个麦捆,大的则要两三千个麦捆才能摞起。麦垛因大小不同,名称也不相同。

在麦田里摞的多是三条腿的小垛子。刚割下的麦子还没有完全熟透,麦秆上有较多的水分,摞成三条腿的小麦垛,便于通风,容易风干。摞三条腿比较简单,先在中央立四五个麦捆,呈等腰三角形,再从下往上由多到少依次摞起,最上端戴上一个麦帽即可。

在场里摞的多是“牛犄角”和“胡瓶摞”。“牛犄角”是圆塔形的麦垛,先扎好底子,再依次递减,到人够不着的时候,要踩上木梯继续往上摞,直到最后收拢,戴上麦帽。一个牛犄角麦垛,少则五六百个麦捆,多则上千个,因场地的大小,麦捆的多少而定。

“胡瓶摞”因形状似葫芦而得名,是麦垛中的“巨无霸”了。生产队里的“胡瓶摞”由最好的把式牵头,再找两个助手协助,先摞好基础,直径三四米大小,摞到两米高以上,就伸出一个檐,再逐渐往上收拢,到了最后,就要一个人站在梯子上接力往上扔麦捆。摞成一个“胡瓶摞”需要两三千个麦捆,遇到小雨,那伸出的垛檐下可以避几十个人呢!夏天月光晚,麦垛是孩子们玩捉迷藏的好地方,我的童年就藏在那麦垛的后面呢!到包产到户之后,由于每家种的小麦面积小,麦场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胡瓶摞”,那巍然耸立的样子,只能成了一代人心中的记忆了。

随着收割机,脱粒机的普及,麦场上已经很少能见到麦垛了,偶尔见到的一两个麦垛,也挺立不了几天就消失了。机械化的普及,硬是把麦垛逐出了麦场,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扬场

扬场是农活里技术含量最高的了。在我的三年农人生涯中,扬场是我学得最慢的一样农活。

扬场要凭借风力,风力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树梢轻微摆动的状况最为适宜。扬场时要戴一顶草帽,以两人对扬为最佳,同时还要搭配一个手脚麻利的掠场人。扬场时,人站在与风向垂直的麦堆旁边,用木锨将麦子麦衣扬起,麦粒落在麦堆的上风向,麦衣随风脱离,掠场人用扫帚及时地将落在麦粒上的秸秆或是穗头掠到一边。

扬场的技术全在扬木锨的角度和高度上,没有明确的数字规定,全靠实践感悟,熟能生巧而已。一个好把式的扬场,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一半个小时之后,麦子麦衣彻底分离,扬场者摘下草帽,掸去上面的麦衣草屑,一屁股坐在黄灿灿的麦子堆上,卷一棒子老旱烟吸上,随着呛人的辛辣味,脸上的皱纹就舒展开来,写满了丰收后的喜悦。

现在碾场都是拖拉机,碾完后套上风扇,一时三刻就分离出了麦子,快捷省事。扬场这种极具艺术色彩的农活,从此就真正绝迹了。

在传统的农耕行当里,没有轻松的农活,所有的劳作都与艰辛和汗水相伴,几乎每一种农活都得顶着烈日的炙烤去完成,大多的活计都要透支劳作者的体力。就是这样艰辛的劳作,那时候的人们却没有一个愁眉苦脸的,大家伙整天都乐呵呵地劳作着忙碌着。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农人经历始终没有淡忘,那一幅幅画面,虽然异常艰辛却红红火火,荡漾着发自内心的快乐。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独守一份宁静,拥有一份纯朴的快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98904/

记忆里的农耕的评论 (共 3 条)

  • 淡若轻风
  • 芳草依依
    芳草依依 审核通过并说 这些,在我们这里已经成了一种美丽的回忆……
  • 梦天之蓝
    梦天之蓝 推荐阅读并说 难忘记的回忆85后没有的记忆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