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向着水的人家

2010-12-05 15:52 作者:忘川宸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曾经一时兴起,拉着母亲跑到了南浔的古镇上。这个小镇在周边也算小有名气,现在已被评为为了国家4A旅游区。随着名声的雀起,这个天来来游的人也是络绎不绝,而我自小的一桩也将在这个夏天完成。

从刘墉故居出发,一路走过南浔四大家的兴衰荣辱,直至百家里的百家屋脊,从从人挤人的热闹中解脱,踏上久违的青石板,岁月的痕迹依旧清晰可见。斑驳了几百年的青石板,蜿蜒出宁谧的距离。

碧水清漾,杨柳新妆。回望张石铭的辛酸,陈立夫兄弟的悲辛,顾家的衰败,几十年前荣盛一时的四大家族在炮火的摧残下也只剩下人面全非后的景物依旧。而那一辈的辛酸史,却也正被作为一个“卖点”变成了向众人推销的理由。我不禁轻笑,这一方水土,养育了几代人,前人已逝,却有多少后人叹惋?怕是不多吧。

走在百家里的青石板上,寂静无人,惟有一波池水和一叶竹舟泛波。偶尔几个老人坐在河边,下棋、品茗,进行着他们这一辈的活动。我和母亲都放慢了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一幕闲适。久后,母亲启齿道:“南浔的老人是悠闲的!”是感慨的语气,这一句感叹,包含了他们60后一辈多少的艰辛。我是了解母亲的,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妇人,也许会为了生活的琐事斤斤计较,但绝不影响她经受40多年磨砺后的智慧与沧桑。“南浔的老人是悠闲的”,淡淡的一句,但我知道,母亲是羡慕他们的。都市的灯红酒绿、颓唐靡乱,一点点蚕食着人们最纯净的安宁。对,就是安宁,这一种对小桥流水人家的安适闲逸的满足感。是啊,小镇的老人是安宁的。

青石板的尽头,小小的石板桥走向对岸,放眼望去那百家相似欺负的屋檐,像极了一个梦,一个恬静、悠长的梦。几次拿起相机,想留下这动人的一幕,但最终还是放下了。我觉得,快门一瞬间按下的,只能是小镇枯落的身躯,而它的魂,却会因按下的快门,消失殆尽。这是对这个小镇、这个小镇的安宁的莫大侮辱。

母亲缓缓的走下河边的石阶,双手放入澄清的河水中,微微笑了。她说:“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年轻人都出去闯了,在城市安家落户,可他们舍不得走呀,这镇子,是有灵气的。”母亲指的是对岸的老人们,这个老去了百年镇子,守着他们的也只剩这些老人们了。直到他们一个个倒下后,小镇便也不再是小镇了。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守着,因为他们看见了小镇的魂呀,他们守着的,不只是这一百间的屋子,更是这镇子的祥和宁静的魂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我转过头,望着那座刚走过的石板桥,眼中氤氲起一层薄雾。我仿佛看见久离故乡的游子撑着乌篷船归来,踏上青石板,踏上石板桥,跨过桥,风华正茂的归人已是白发苍苍、步履蹒跚地走进巷子,只留下一步一深的背影。这便是老人的一声呐。我泪流满面。

回到起初人山人海的地方,我不禁哑然。众人所向往的小镇的风光水色,不在于四大家的兴衰,不在于嘉业堂的传世,不在于流水小桥的古朴,不在于园林夏色、楼榭池阁。心中百味陈杂,人们不远千里而来为的是什么?是小镇,是南浔古镇这个名号。人云亦云、趋之若鹜是现代人的弊病,又有几个有这番心思捉摸这镇子的灵魂呢?或许有那么几个摄影好者来这儿采风,企图用现代化得设备记录这镇子的水色风情。但他们忘了,最好的记忆是心,最美的感触是魂;但他们忘了,若是一张相片就能道尽这镇子的风情,水色江南的诗情画意还剩多少意义?用瞬间的染指拍尽江南千年来的积淀,说尽历史千年来的沧桑,是对它本身的侮辱。可还是有那么多人这么做,我也不能免俗。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不是小镇丧失了它的灵气,而是失落了灵魂的我们,看不到小镇恬韵悠香的魂。

我释然了。生长在颓靡的都市的我释然了。生长在荆南事情和风情的我释然了。十八年无知、愚蠢的我释然了。这小镇的宁静,小镇老人的悠闲和无欲无求,我释然了。“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榭桥”,我释然了。在颓靡的生活中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静得像这一波池水,都听得见涟漪的微漾。

人生在世,不过匆匆百年,我们追求的是什么?是物欲还是精神的升华?显然的,匆忙的游客属于前者,小镇的老人属于后者。我们歆羡老人们的生活,却摆脱不了物质的支配。呵,现代化这个陌生而熟悉的词,把我们的灵魂变得陌生了。小镇颐养了自然地心性,不焦躁、不偏执、温和若水却坚韧不移。我们灵魂中缺失的,不正是那份向着水的坚韧的柔情么?此刻,我或许能了解苏轼写下“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的那份心性了,或许,东坡先生的灵魂,也在那时寻回的吧。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8354/

向着水的人家的评论 (共 3 条)

  • 李晓彤
  • 乐之云墨
  • 晨暮随心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