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大学一词里漫游

2010-09-03 17:08 作者:欣庸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礼记。大学里的开篇之语,如果按照现在的思维理解,会有不少人在崇尚明德至善的内悟上抬头仰望,感慨先人圣明,有穿古通今的智慧构建。首先会在亲(新)民一词感动不已,所以自唐宋以来,《大学》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了世代流传的文化格言,也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文化内恋的思维走向。

这句话的真正内容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宗旨,它在体现“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所谓“三纲领”。强调自我道德完善,为善不已,守善不渝的自修目的,达到“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其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把思维规范在所谓的发展顺序上,让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这样一来就能“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表达了只有这种社会结构才能催生的理念愿望。

如果我们仔细分辨就会发现,里边的内容都是统治阶级修练的营养液,对平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思维抚慰。我们可以想到大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大,旧读太。是一所高级学校名称,入学者多为贵族,王公子弟。有人认为是博学可以为政,有人纯粹说是大人之学也。无论它的理念有多严密,解释有多可合理,普通百姓无缘领悟,只有世袭贵族,统治阶层可以奉为法宝。也许里边有一词“亲(新)民”有必要回味一下:新民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就是不断更新人们的道德境界,在上个世纪用的最广泛的是新民这个词。那大学里的亲民如何理解?亲人民也许是初望,至少圣人认为应该是这样做。也许这也是麻痹人民的理由所在,可是回头一看,一切都被封建思想体系,思维逻辑,伦理观念,等级秩序遮的严严实实,只剩下一本所谓的高贵灵魂在那里低吟。

这本书的生命逻辑就是在意识上形成理论走向,博大精深的思维结构中一步步逼近所谓的“道”。一般人们相当重视“道”这个概念,而大学里的道又有何指呢?这个不用深思可以想到,封建社会的家,国,天下和我们现在的想象并不一样。“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愿望都为统治需要作准备。这和我们现在的社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想《大学》这本书的理论核心,就是修德从善。这大概是圣人的教化用意,当然对现代人们还是有益处的,但是应该看到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里应该承认,我们今天的文化思考范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在变化的发展理念里寻找存在价值。自修内练固然重要,但追求个性,展现自我已经成为时代的一大特点,没有王侯将相,只有崇尚超越自我的理念。

《大学》这个名词流传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赋予它新的内涵应该是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月刊》刊词就声明:所谓大学者,实以是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一该沉闷幽深封闭望怯之气氛,一个自由民主兼容并收的新型学风吹向祖国各地。我们可以想到,民众的大学来得多么不易,从习惯里走出来又是多么的艰难。再看看我们今天的大学,可以说遍布城乡,大学生正在走向最基层,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特殊作用。看今日之大学,正在成为祖国发展之动力,研究开发之中心,文化繁荣之摇篮,人人向往的圣地。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80184/

在大学一词里漫游的评论 (共 7 条)

  • 李晓彤
  • 水墨年花
  • 布衣ゝ
  • 石林闲散
  • 止水
  • 芳草依依
  • 柯含
    柯含 推荐阅读并说 思想传承不仅仅是框架.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吗?读的人懂其意后惠于民才是真正涵义吧.粗解.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