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遥远的十三行---广州印象之七十一

2013-04-09 09:55 作者:白说废话  | 12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十三行很近,在万头攒动的城市中心。十三行很远,在香消玉殒的末代王朝。

很多国家和民族,很多人物和事件,湮灭在历史长河里,荡然无存。即便考古学家在废墟里挖出零星半点文物,也根本不知道来自何处,着实可悲。十三行是幸运的,它在大火中化为灰烬,演化成地名,以另一种方式存活于今了。虽然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地名的由来,曾经的辉煌,消失殆尽,但它依然可以让人们耳熟能详,这就够了。

没有什么感到遗憾的。它的兴起得益于闭关锁国,它的衰败成因于外敌入侵。在它之前的几千年历史中,我们这个民族坚韧不拔地在土里刨食,历尽艰辛,倒也衣食无忧。对外贸易没能让我们衣兜里多几文钱,只是餐桌上多了几种食品花样:如西红柿和备荒的红薯等。十三行兴旺了,也就是为天子又设了一个方便取钱的南库。后人把它所代表的粤商与徽商晋商相提并论,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误区。把它当做最先走向世界的群体,更是错上加错。徽商有实业的支撑,如张小泉剪刀、胡开文墨业、王致和豆腐等,晋商有成群的骆驼,远涉欧洲,粤商没有自创品牌,又死守一地,只能算是坐商。走向世界,从何说起。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这个做海外贸易的商人群体,大多数没有一块出海的舢板。只有个别人在海禁松懈的后期,投资建立了运输船队,往返于东南亚这个传统市场,还是不能远航欧美。

当时,欧美各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新航线开拓了世界市场。成千上万的船只杨帆驶向东方,卸下棉布、皮毛以及水晶和玛瑙等贵重物品,满载着华贵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及上好的茶叶返航。一个来回,少说也可以获利数十倍。在水手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没有一副中国的喉咙。别怪他们,中国禁海。虽然岸上的交易也很公平,但超额的利润却沦落他人之手,却叫人心有不甘。就像今天的加工贸易一样,人家赚了大头,我们只得了可怜的一点加工费。

十三行在夹缝里生存。

能够在夹缝里生存下去就很不容易了。实际上,我并没有贬低粤商,抬高徽商和晋商,他们的生存都是一样的艰难。红顶商人胡岩的商业王国最终崩溃,证明了在那个体制下,还没有适合于市场经济生存的土壤。(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别把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功劳算在他们身上,那是外船的功劳。也不是功劳,只是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能。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人类几千年来财富榜上的大商巨贾。在天朝眼里,他们不过是为皇家积攒财富的打工仔,没有多高的地位。社会没有转行,农耕民族的目光总是盯着地上,而不是前途莫测的蔚蓝色大海。所有的希望和喜好,都寄托在长着麦稷和水稻的黄土地黑土地和红土地上面。

因此,这个群体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计地拉拢官府,不惜一掷千金购买乌纱。在官府得陇望蜀的无休止盘剥下,也是忍气吞声,至多是求助于同行。他们患有天生的软骨病,缺乏欧美商人的那种独立人格,更别想利用议会的讲台影响舆论和政府。时代背景和地理优势,只是造就了一群富人,而不是一群能改变社会风气的先行者。除了他们的女儿,时人称之为西关小姐。她们受过良好教育,在众多商铺之间穿行,以其新颖时尚的气质,给老朽的社会灌进了一缕动人心魄的热风。

没有那场毁灭一切的大火,十三行也会退出历史舞台。闭关锁国结出的怪果,必将随着国门大开而腐烂,就像墓地的陪葬物不能陡然见光经风一样。现在的粤商,还有徽商晋商再度兴起,其生存环境与往日大相庭径。不是沾光一下名字,就能浑身太阳。和他们的前辈相比,虽然眼界更为开阔,胸襟更为宽广,大洋彼岸的风云更能牵动他们的神经,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委曲求全,也要金钱铺路,也要想方设法为自己搞个红顶戴。抑商的传统尽管大幅减弱,可在这块土地上,资本还面临着域外传来的更为厉害的天敌。

在十三行旧址上,百多年后,又有新的市场成长起来了,还叫这个名字,不过由对外贸易转变成国内批发。照样是货如山堆、照样是人如潮涌,照样是钱如水聚。

但还是那个十三行吗?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35465/

遥远的十三行---广州印象之七十一的评论 (共 12 条)

  • 听雨轩儿
  • 浅笔抒写
  • 剑客
  • 婉约
  • 明月
  • 着墨
  • 菊影溪声
  • 小人物
  • 晓梦芳菲
  • 心灵的驿站
  • 江清月近
  • 醉七绝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