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那间土屋

2013-04-08 19:54 作者:老党  | 1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人生旅途,会住过不少的房子,无论住的时间长短,好的和差的总是记忆深刻些。那间土屋在辽北一处偏远的村庄,因简陋、朴素留烙印颇深。

1975年,辽北的早,风无一丝暖意,冷得还有些刺骨。作为到村里接受再教育的唯一的下乡知青,马车拉着我和行李、衣箱,迎着寒风尘土来到土屋。土屋孤零零的趴在村子东北角,屋前既无篱笆也无围墙,一片板结光秃的场院与村中延伸出来的土路相连。屋西有几颗歪斜的小柳树,树旁堆有柴火垛,成了土屋与田野界别的标识。东面仍是村中的那条土路,在土屋门前拐个弯继续向北延伸,路东是大片大片的耕地。屋后是盐碱滩,稀疏的荒草夹杂着尺把高枯萎的芦苇漫延远去。屋墙是土打垒的,几条碗口粗的树干架在墙上、树干上铺有高粱秸秆,压上厚厚的草节与土和成的泥,铺抹成屋顶。十几平米的空间用土坯墙隔成里外间,外有锅台,内有土坯炕,纸糊的窗户镶有一块A3纸大的玻璃,用于透光和外视。

我喜欢那块玻璃,不少的喜讯是通过它最先传导给我的。父亲曾看望过我一次,我是透过它最先发现父亲的身影出现在村中的土路上。村里的乡亲谁家蒸了豆包,或杀了猪炖些酸菜,有的要端一碗给我尝尝,有几次是玻璃早传了喜讯,我也曾嗔怪过它:透亮可远视常减消几分开门后的惊喜。天不能出工,它给予亮光伴我看书读报。生发的几许惆怅、几许思念,它帮我扩散到那条土路连接的更远的路,或者家的方向。1976年我参军离开土屋,或许那块玻璃也曾凝聚一些我在小屋的和理想。

我喜欢土屋的那盏煤油灯。尽管它稍长一点时间的燃烧,总会令我的鼻孔存一些黑灰,除此别无缺点,甚至令我敬仰。点燃它,放到小屋隔墙上的一个通洞中,里外屋都有光亮,我的心情总是紧跟着敞亮许多,疏朗一些。每每晚被自然界的风雨或猪、牛翻拱柴火垛的响动或惊醒,点亮油灯总能祛除不安,壮胆安神。冬季还会双手拱着灯罩取暖,身体似乎也多了些许暖意,思绪也会被启发出点滴的思考:都说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虽然还没有切身的体会,但是作为一个生活者,尽力为生存环境做些有益的事,如灯里的煤油一样,燃烧点光和热给予他人,总是应该的。

我喜欢普通、朴素、甚至遭人漠视的沉甸甸的土。喜欢它们凝集到一块垒打的墙;和泥后铺就的房顶;成坯后搭起的炕;承重后踩踏得发亮而坚实的屋地。喜欢它们给点湿度就戮力同心坚守岗位,任凭风瑶雨淋,有些执着的给人以挡风拒寒、遮阳保暖,予人于安全和踏实。至于它还能生长万物、抵御灾害、燃烧后成器------作用是大了去了。对着土屋我常生出一种想法:为人要朴素一点、沉实一点、团结一点、少计较一点,这人就算成不了大器,也会因诚实、守信、愿付出而活得坚实可靠的。如果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能如此,那将有多大的力量,成就多大的事业。

我喜欢土屋中熟饭时的飘香;尽管饭很粗,菜很寡,那是自己动手的杰作。生活确是辩证的:上山下乡使我失去了系统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小屋却令我认识感知了社会,收获了独立、自强、给后来的前行奠定了基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多年后回村中寻找土屋,屋址上早已戳起了亮堂堂的红砖瓦房,砖墙外已是片片稻田。几棵布满沧桑感的老柳树虽枝少叶稀,却能帮我辨出土屋的方位,也许它们还记得当年的土屋。土屋被时代发展更替了,但土屋孕育予我的自立自强之精神、却在我身体里留存着、流动着。也许说不清那种精神具体在生活的某一件事上,帮助我解决了多大问题,但我能感到每当独自面对生活、工作中的困难,总有一种力量在资助我。

2011-8-24-17:00草于空间2013年4月8日修改发于散文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735303/

那间土屋的评论 (共 15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